寓言《邯郸学步》讲的是一个燕国人不遵从自然,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学邯郸人走路,可这个人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方法也给忘了,最后只好一步一步爬回了燕国。此寓言反映的思想应属于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D. 墨家
(题文)孔子以“仁”为“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勇”等都从属于“仁”的总原则之下。“仁”以“亲亲”为出发点,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去,孟子将孔子的道德学说加以条理化,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反映出
A. 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B. 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C. 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 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道,“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这反映出荀子主张
A. “以德服人”
B. “性本恶”
C. “施仁政于民”
D. “性本善”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这反映出孟子的治国主张是
A. 实行霸道
B. 以霸道为主,王道为辅
C. 实行王道
D. 以王道为主,霸道为辅
下列各项中,体现孔子因材施教主张的一句是
A.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C.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D.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题文)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①百家争鸣,指的是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
②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
③儒家和法家是这个时代的两座文化高峰
④这些学派的思想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