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据统计,1902—1911年,各地反抗清政府勒索压迫的所谓“民变”多达1300多...

据统计,1902—1911年,各地反抗清政府勒索压迫的所谓“民变”多达1300多次,发生地区遍布直隶、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各省份。这表明

A. 民族危机空前的严重

B. 辛亥革命的时机趋于成熟

C. 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D.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

 

B 【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之前,中国各地反抗清政府勒索压迫的所谓“民变”多达1300多次,这说明民众与清政府之间的阶级矛盾激化,所以意味着以推翻清政府统治为目标的辛亥革命时机趋于成熟,故选B而排除C;题干体现的是国内阶级矛盾,而不是民族矛盾,所以没法表明民族危机,故排除A;题干没有任何有关民族资产阶级的信息,故D与题意无关,所以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A. 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B. 袁世凯上台实现了政局稳定

C. 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D. 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查看答案

《卿云曲》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卿云烂兮,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简短的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

A. 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

B. 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巨大成就

C. 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迅速进步

D. 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荣光

 

查看答案

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该诏书

A. 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尊号和待遇

B. 标志着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

C. 任命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总统

D. 表明了袁世凯与革命派达成和解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剑桥大学历史系斯金纳教授为代表的“剑桥学派”注重研究产生那些经典文本或伟大观念的社会源泉,即特定的“历史语境”。他们认为没有脱离语境的无时间限制的真理的存在,只有从历史语境出发,才能更好地把握观念的生成与演变。

——摘编自《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

(1)概括材料一的核心观点,并以“汉代新儒学”为例对该观点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在此过程中,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与传播的作用。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儒学产生之初,以口语传播为主,呈现出以识字认文教育相融一体的特点。孔子创办私学,口授其说,弟子耳受其言,言传身教得到了最佳的普及效果。可以说,私学是儒学发展史上首先出现的传播与普及途径。

——刘平《普及与推广中华儒学经典的思考与献议》

材料二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问世后,汉代民间小童大多六岁进入乡里贤儒创办的书馆,接受两年识字、习字为主的学前教育。常有幼童因书法丑陋,仁顺礼敬不周受体罚。出馆后再初步诵读《论语》、《孝经》等经典。

——摘编自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时代儒学教育的方式,体现了怎样的教育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汉代儿童教育的内容,儒学在民间的推广,取得了怎样的地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