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 科举制注重出身门第
B. 士族阶层占据主导地位
C. 各阶层文化素养不同
D. 维护统治集团利益需
古代某位思想家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下列选项属于该思想家的是
A.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B.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C. “刑过不避大臣,赏着不进匹夫”
D. “德主刑辅”、“大德小刑”
清代学者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曾专门撰文揭露历朝正史中的隐讳问题。他对史书中的隐讳,通常持批评态度。但是,对于《明史》,他却没有提到隐讳之事,因为该书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编修的。据此可知
A. 《明史》体现秉笔直书的修史原则
B. 清代思想文化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C. 清代学者修史不再重视隐讳问题
D. 史书编撰在清代达到了最高水平
汉武帝中期,董仲舒针对当时频繁发生的火灾,起草了一份奏章,用天人感应理论来批评汉武帝的过失。汉武帝大怒,欲将董仲舒斩首,旋又下诏赦免。这表明
A. 统治者放弃儒家学说
B. 迷信思想已日渐式微
C. 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
D. 皇权与相权继续冲突
两汉时孝廉只须甄别而不经考试,东汉自顺帝起,凡诸生举孝廉须试章句,文吏举孝廉须试笺奏;郡国孝廉须年四十以上才得应选,其中若有茂才异行者,则不拘年齿。这一变化
A. 说明对官员才能的重视
B. 打破贵族世代为官陈规
C. 体现公开公平选官原则
D. 意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历史——选修4历史人物评价)
乡村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陶行知的一生和乡村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1927年南京政府在政治形式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乡村改造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制度环境。陶行知出身于贫苦农民的家庭,深知农民的疾苦,这为他以后投身于乡村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针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社会颓势,他创造性研究中国的教育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性探究活动,先后创办了晓庄师范、山海团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积极探索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陶行知认为乡村教育应以乡村实际生活为指针,必须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生活中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教什么。教育要紧紧围绕着生活,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过去的乡村教育之所以没有实效,是因为教育与农业都是各干各的,不相闻问。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只有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才是活的乡村教育。陶行知主张通过学校造就出文化细胞,再进一步结成文化网,从而使学校教育在普及文化方面产生更广泛更深刻的效力,以最终实现农夫农妇人人读书明理,安居乐业。在陶行知看来,乡村学校是今日中国改造乡村生活之唯一可能的中心……
——摘编自霍玉敏《论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