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保持着一种共同点,他们都是人文主义发展的产物,都强调个人的领悟能力,然而宗教改革却似乎更像是对文艺复兴中的希腊化和异教文化的反动,文艺复兴强调古典文化的价值,以人为中心;而宗教改革从《圣经》中继承的遗产则要求他们反对异教文化对基督教的渗透,强调神的伟大。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揭露了宗教的腐败,但是艺术家们的创作需要来自教会的各种支持,因此难免抱着与教会和解的态度,正如米开朗琪罗的艺术天才得到了教皇的支持一样。而宗教改革则进一步将文艺复兴从中世纪特征中剥离出来。
材料二 赵林教授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他认为:在15~16世纪,南部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而北部欧洲则在进行宗教改革,到17世纪,这两场运动都接近尾声,虽然两场运动的矛头都对准中世纪堕落、腐败的罗马天主教会,但是历史结果却大相径庭:那些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荷兰、德国、北欧诸国以及美国等。宗教改革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氛围,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而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意大利人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反而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与罗马天主教会成了一丘之貉。
——《试论宗教改革对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意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赵林认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的主要理由。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对欧洲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刘知几《史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在其中提出“史才三长论”和“书法直笔论”,前者指史学家必须具备的史才、史学、史识,后者指修史在善恶必书,清代史学家将此概括为史德。史才是史料收集、整理和著述的能力,史学即广博的历史知识,史识即历史观。在中国和苏联,“左”倾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一些史家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随意取舍历史史实,甚至虚构历史,有违史家必备的
A.史才
B.史学
C.史识
D.史德
宋以后是戏曲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材料表明
A. 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
B. 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
C. 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
D. 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
曹操统一了北方,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战乱的时代是做了一定贡献的。但是由于不是汉朝的“正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这一现象说明这部小说
A. 为迎合读者篡改了历史
B. 情节与人物是作者虚构的
C. 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
D. 评判历史受儒家思想影响
《长生殿》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其几乎导致唐王朝覆灭;《桃花扇》将明末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朝的兴亡有机地结合。这说明
A. 文艺作品具有历史承载功能
B. 古代小说情节源于市民生活
C. 明清小说大多讽刺腐败现象
D. 唐朝后民间论政现象较普遍
(题文)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如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A.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 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 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
D. 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