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唐太宗形象的历史叙述和评价:
唐太宗形象 | 出处 |
“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 《旧唐书》 |
“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 王夫之 |
这反映出
A. 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B.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确切定论
C. 学者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评价
D. 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熹的这一做法
A. 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B. 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 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D. 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
朱熹主张“天地之间,理一而已”,并强调“物格知至”,可与圣人比肩。王守仁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下列对上述两位思想家主张的解读中,正确的是
A. 二者对古代圣人的态度相左
B. 王守仁的心学是对朱熹理学体系的补充
C. 二者都把儒家学说提升到“天理”高度
D. 朱熹重“物格”王守仁重“求心”都忽视“知行合一”
宋明理学包括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这些“论”的共同基础是
A. 以哲学探究为己任
B.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
C. 贯穿唯物、唯心之争
D. 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
某北宋思想家指出:“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该思想家是
A. 苏轼
B. 程顾
C. 陆九渊
D. 朱熹
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弟子员也有增加,到东汉质帝本初元年(公元146年)时,太学生已多至三万人。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
A. 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
B. 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 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
D. 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