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和“欲”皆是为了“生”。“生”并没有善恶之别,只是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为恶。但是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阳气即“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由此可知
A. 董仲舒借鉴了道教的阴阳五行说
B. 程朱理学否定了董仲舒的人性观
C. 两者皆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
D. 两者皆认为三纲五常为万物本源
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新儒学。对朱熹新儒学的表述,错误的是
A.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B. 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C.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以维护等级秩序
D. 主张心外无理
历史上的南宋文天祥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铁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 黄老之学
B. 程朱理学
C. 佛学
D. 陆王心学
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根本在于
A. 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 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 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
D. 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
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的变化,反映了秦汉时期
A. 封建制度日趋完善
B. 封建统治思想日渐成熟
C. “仁政”最终取代“法治”
D. 儒法两派之争已见分晓
孟子对梁惠王说;使百姓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雉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孟子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A. 客观反映了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
B. 得到了当时各诸侯国的普遍支持
C. 是对孔子“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D. 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