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有经学家指出,《三百篇》后得《风》《雅》之旨者,唯屈子楚辞。而“楚辞未尝引经,亦未道及孔子”。“楚辞盖偶未道及,而实兼有《国风》《小雅》之遗。”按照这一理解,楚辞
A.展示了奴隶主贵族的日常生活
B.继承了《诗三百》的表现手法
C.体现出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D.表达了寄寓风雅的浪漫主义情感
贞观年间,唐太宗下诏:“自古皇王,褒崇勋德,既勒名于钟鼎,又图形于丹青。是以甘露良佐,麟阁著其美;建武功臣,云台纪其迹。”该诏令
A. 反映了统治者的腐朽
B. 主张以绘画表彰功绩
C. 促进了古代戏曲发展
D. 宣扬君权神授的观念
据载:“古圣先王受命应箓,则有龟字效灵、龙图呈宝。……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这一史料说明中国书画
A. 曾被视为传播天命的媒介
B. 在产生源头上具有一致性
C. 两者表现技巧是不一致的
D. 艺术存在相同的审美标准
罗丹在评价中国某一艺术时,说:“一个规定的线通贯着大宇宙,赋予了一切被创造物。如果他们在线里面运行着,而自觉着自由自在,那是不会产生出任何丑陋的东西来的。”这一评价
A.强调书法的实用价值
B.突出中国画得意忘形
C.强调书法的美学思想
D.突出行书的雅俗共赏
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荀子·解蔽》载:“(古之)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这一记载突出了
A. 文字统一的意义
B. 书法艺术历史悠久
C. 古文字数量庞杂
D. 仓颉为汉字创造者
有学者指出:“以古之制,治古之天下,而未可概之今日者,君子不以立事;以今之宜,治今之天下,而非可必之后日者,君子不以垂法。”这一认识意在说明
A. 社会是逐步进化的
B. 法律有其发展规律
C. 治国亦需因时而变
D. 礼法兼施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