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福州的绸丝、漳州的纱绢、漳泉的糖等“无日不走分水岭及蒲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但“闽不畜蚕,不植木棉,布帛皆自吴越至”。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 手工业技术发展相对均衡
B. 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C. 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D. 区域间贩运贸易发展迅速
荀子曰:“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材料反映出荀子认为( )
A. 后天的修养对性情具有改造作用
B. 以礼乐规范可使人们的行为向善
C. 道德规范对性情的改造非常重要
D. 通过法治权术迫使人性转恶为善
孙中山在《与刘成禹的谈话》中说:“世卿贵族门阀荐举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尤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中山强调科举制
A. 不合时宜,需要废除
B. 是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
C. 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D. 考试的内容应该改革
(题文)《三国志》载,东吴孙休(公元235一264年在位)在诏令中说到,“自建兴以来,吏民…… 去本就末,不循古道”“自顷年以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由此可知
A.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发生动摇
B. 人们经商逐利的商业意识浓厚
C. 官吏涉足工商业活动滋生腐败
D. 三国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这一现象说明
A.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
B.宗法制构筑了家族内部等级观念
C.宗庙是维系亲情延续的关键
D.宗法观念是维系家族亲情的纽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代作家陈杰创作的长篇小说《大染坊》以陈寿亭艰难创业为主线,谱写了一曲民族工业的悠长挽歌。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晚清民国时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清朝末年,父母早亡的乞丐陈六子被善良的周村通和染坊周掌柜收留,留在染坊做小伙计,并改名陈寿亭。十年后,由于陈寿亭经营得法,通和染坊渐渐挤垮了其他的染坊,成了周村最大的染坊。之后,陈寿亭同张店大户卢老爷共冋在青岛创办了大华染厂,留学德国学习染织归来的卢家长子卢家驹担任董事长,从此走上了工业印染之路。“五四”运动爆发后.陈寿亭拿出积压的窄幅布,让学生做成游行的横幅,既支持了爱国运动又为自己作了广告,大华染厂及飞虎牌染色布名震青岛,逐渐成为山东的第二大染厂。”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难民纷纷乘船到青島逃难.陈寿亭又收留了一大批逃难的东北染厂的职工并加以抚恤。期间,陈寿亭断然拒绝了与日本商人的合作,借着抵制日货运动以及与上海林氏印柒厂的合作,进一步发展成为青岛印染界的大亨。随着时局的艰难,陈寿亭改往济南发展。七七事变后,济南各界把韩复榘看成了救星,希望他能凭借黄河天险,挡住日本人。不料,韩复榘却弃城逃跑。陈寿亭对这个国家彻底失望,生日宴上吐血而亡。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单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