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
A. 春秋战国
B. 秦代
C. 汉代
D. 唐宋时期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
A. 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
B. 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
C. 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
D. 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下列选项与宗法制无关的是
A.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C.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
D.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
《通志·氏族略》记载:“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姓与氏都是贵族专有的法权符号
B. 姓与氏的区分是为了强化宗族认同
C. 姓与氏的产生旅于分封制的实行
D. 姓氏合而为一反映了贵族阶层壮大
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能对得起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A. 盟约对春秋各诸侯的政治约束
B. 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C. 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
D. 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
北京故宮太和殿旁有一处不起眼的“偏房”,它曾是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的权力中心。这个“偏房”的出现说明
A. 君主专制高度加强
B. 相权被大大削弱
C. 内阁掌握了票拟权
D. 皇权被宦官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