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苏联农庄向国家和合作社出售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收入为4亿卢布,1960年为16亿卢布,即在产品量增长0.6倍的情况下,收入增加2倍以上。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 斯大林模式遭到了彻底否定
B. 对农业政策进行了调整
C. 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大力推进
D. 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罗斯福指出:1936年全国47%的家庭和个人的年均收入不足1000美元,而1.5%的家庭的收入相当于这47%的家庭的总收入;少数人暴富而多数人贫穷,民主制度国家的自由就不会是安全的。这表明“新政”的目的在于
A. 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B. 防止贫富差距过大
C. 维护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D. 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
美国学者洛克滕堡在《罗斯福与新政》一书中称:“在三十年代,美国的财政中心从华尔街移到了华盛顿,……纽约的股票交易所不再能象私人俱乐部那样活动,必须受国家监督。”这标志着
A. 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已终结
B. 垄断资本无法继续控制美国政治
C. 罗斯福新政取得巨大成功
D. 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对已处于工业化初期的苏联西方世界仍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继续敌视苏联,并竭力阻挠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事务性联系的发展;另一种是要求停止反苏挑衅,扩大与苏联在贸易和技术方面的合作。其中的“另一种”倾向主要反映出当时
A. 苏联已打破了帝国主义封锁
B. 西方开始效仿计划经济体制
C. 苏联与西方经济具有互补性
D. 新经济政策的效果异常显著
《全球通史》中说:“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西方人对苏联的态度主要是因为( )
A. 西方国家的经济远比苏联发达 B. 长期对立造成对苏联的不了解
C. 坚守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 D. 苏联社会缺乏自由平等的精神
“斯大林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不同,他是一个带有俄罗斯农民意识的马克思主义者。较少接触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对当时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生活都是陌生的。”材料意在说明
A.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因素
B. 斯大林的经济思想
C. 苏联工业化的历史地位
D. 斯大林的革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