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这样评价梭伦:“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梭伦改革时,“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主要得益于
A.实行财产等级制
B.废除债务奴隶制
C.实行陶片放逐法
D.建立四百人会议
雅典的公民被称为自由民,也就是脱离了生产劳动的公民,他们不用关心生产的事,他们虽然利用这个自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这自由的背后是更多人的不自由。雅典的民主制有着这样一个不可调和得矛盾:创造自由的人没有自由,而有自由的人不创造自由。作者意在阐明雅典
A.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B. 民众思想深受束缚
C. 政治生活特色鲜明
D. 民主制的衰落根源
《清会典》记载:“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者,皆下于阁。内外陈奏事件有折奏,有题本,折奏或奉朱笔,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折奏则传知各衙门钞录遵行。”这说明
A. 军机大臣参与决策
B. 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
C. 军机处、内阁的相互制约
D. 内阁变为传递文件的机关
1573年,张居正下令提高六科监察职能,以六科督促六部,以六部督促诸司以及地方,最后再由内阁直接控制六科,并实施随时考核、事事责成的稽查制度。这些措施
A. 提高了六科的地位
B. 确立了内阁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
C. 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
D. 加强了政府对官员的选拔
明朝洪武年间,都察院下设13道监察御史,职纠内外官员。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这一官职的设置
A. 以大驭小体现古代政治特色
B. 开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
C. 是制约相权膨胀的理性措施
D. 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
西汉初,皇后名义上可以参与国家事务,并在宫中设立专门机构,有一系列官吏。到了东汉,这些机构和官吏多被裁撤,剩余官员也改由宦官担任。这种变化说明汉朝
A. 道德因素影响了权力分配
B. 君主权力逐渐转移至外朝
C. 避免了外戚干政的可能性
D. 统治者更加重视行政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