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周采《外国教育史》、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等整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根据周采《外国教育史》、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等整理

上表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的中外教育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示例: 中外教育顺应时代发展而变革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张到欧洲,顺应工业生产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英、法、德等欧洲国家颁布法令,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重视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西方国家发动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引入西方科技,开展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学堂,派遭留学生等,中国逐渐建立起西方式的近代教育体系。 总之,教育是时代的产物,反过来又推动社会发展。 其他论题: (1)中外教育都经历了民主化、大众化的历程。 (2)20世纪初的中外教育都关注妇女、儿童、平民问题,彰显教育公平化。 (3)中外教育都逐步引起国家政府的重视,并且成为国家事权。 【解析】 从材料中的中国“19世纪60年代,京师同文馆成立;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机械学校等出现。”“1898年光绪帝下诏废除八股文,设立京师大学堂。”,以及外国的变化过程来看,可以得出“中外教育顺应时代发展而变革”的论题。根据材料反映的学习内容,可以得出“中外教育都经历了民主化、大众化的历程”的论题。同样,根据材料信息还能得出“20世纪初的中外教育都关注妇女、儿童、平民问题,彰显教育公平化”“中外教育都逐步引起国家政府的重视,并且成为国家事权”的论题,然后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进行论证说明。如确定“中外教育顺应时代发展而变革”的论题,应当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从西方国家义务教育体系的确立,以及教学内容上重视自然科学,和中国历史上晚清时期在教育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来说明论证。本题的解答首先是根据材料信息提取主题,然后写明论题,论证过程要做到中外关联和史论结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对外商战”和“对内振商”的内外夹击下,商人主导了1904~1911年间的“收回利权运动”和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1910年,日本和美国的实业团主动向中国商会提出访华要求,并经中国商会的邀请来华访问。1915年,中国实业团开始了近代中国第一次以实业界人士为主、有组织的走出国门的民间经济外交活动。北洋政府认为中国实业团访美“虽系国家交际上应有之酬酢,亦国民外交上难得之遭逢。”在抵制“二十一条”活动中,商人团体上书北京政府,宣布“举国商民誓不承认”。巴黎和会期间,民间经济外交迫使中国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基于主动参与外交的价值认同,上海成立了“中华民国全国各界联合会”。

——摘编自于文浩《近代中国民间经济外交观念的发展演变及特征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封锁,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简称贸促会)于1952年5月应运而生。1956年4月,国际商会亚洲与远东事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召开,会议委员会邀请了台湾商会代表,贸促会副秘书长舒自清向会议提出抗议,并且决定不参加会议。至六十年代中期,中国贸促会已同日本、英国、法国、联邦德国以及亚非等国建立和发展了民间贸易联系,同意大利、智利、奥地利的有关组织相互在对方首都都设立了商务代表处。与此同时,中国贸促会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商会或工商会,同已与中国建交各国的贸易团体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商会“继续为国家的外交、外经贸战略服务”。

——摘编自成亚曼《新中国商会外交的特点与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至民国初年民间经济外交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民国初年的民间经济外交相比,新中国成立后商会外交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存在着差异。秦始皇有汇合地域文化的理想,但并没有成功。到汉武帝执政时期,经过数十年的多次战争,地方的分裂势力基本肃清,而楚文化、秦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大体上完成了汇合的历史过程,“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局面才得到实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文化政策,结束了“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确立了儒家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君主集权政体,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有共性,也有个性。比如,西汉统治者主要实施政治、法律和思想文化的儒家化,代替了秦代的法家化。唐代除实行科举选拔人才外,还重视思想文化的内外交流,以及境内各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文化创造力,促使儒、佛、道的融合,将中华古代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两宋时期,伴随着皇权强化与选官制度的完善,以及教育上书院制的成熟,中华文化更加深化。

—摘编自张岂之《中华文化何以连绵不断生生不息》

材料二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戊戌维新之以前,中西文化结接于“中体西用”这一命题之中,戊戌维新以后,“用”的膨胀突破“体”的界限而日见其困窘。20世纪初期,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中体”已经体无完肤,随之而出现了中西调和、折衷、融合的意识。自此以后,新与旧、中与西能否调和,成为新旧两派斗争的一个焦点和主要形态。究其实质而言,20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思想界的“中国文化本位”与“全盘西化”之争,正是这种论争的极端形式。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特点,并谈谈对发展中国文化的认识。

 

 

查看答案

有文学家宣称:我赋予古老文字以赤色,不再有元老!不再有平民!我在墨水瓶里掀起风暴。他的文学理念属于

A. 浪漫主义

B. 现代主义

C. 现实主义

D. 古典主义

 

查看答案

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

A. 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

B. 伽利略创立的试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 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

D.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查看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联合国及其相关组织与机构所确定的规范、原则、制度已经H益成为衡量世界各国政府以及国际行为主体的政策与行为的合法性依据。其主要原因在于

A. 联合国是世界影响力最大的国际组织

B. 经济全球化促进国际关系的制度化

C. 世界经济形成多极化的国际格局

D. 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