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1913—1920年中国国内工业品和原料价格指数表(以1913年为100),表中的数据变化反映出
时间 | 批发物价 | 上海粉麦价 | 天津布花价 | 汉口纱花价 | ||||
工业品 | 农产品 | 绿兵 船粉 | 汉口小麦 | 14磅粗布 | 西河棉 | 棉纱 | 棉花 | |
19 13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19 15 | 131.8 | 100.3 | 120.6 | 120.3 | 108.3 | 79.0 |
|
|
19 20 | 137.7 | 112.5 | 105.3 | 83.9 | 171.0 | 130.8 | 159.2 | 115.4 |
A. 传统自然经济顽强抵抗着外来经济侵略
B. 中国被进一步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西方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此时得到了较快发展
1898年,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1904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清末自开商埠
A. 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
B. 主要是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
C. 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D. 反映工业革命对中国的深刻影响
杭州“张小泉剪刀”在1909年传至张祖盈时,制剪技术在杭已传八代,他以“海云浴日”作为商标,送至知县衙门,并报农商部注册“张小泉剪刀”。此材料可印证
A. 近代商业意识的发展
B. 近代机器工业的兴起
C. 中国洋务运动的发展
D. 东南民族企业全面繁荣
据《泾县志》载,明初时地广人稀,人尚俭朴,丈夫力耕稼,女子勤纺绩蚕桑,“衣不过土布,士非达宦不得辄用纻丝”。但到了成化、弘治之后,“生养日久,轻役省费。民弥滋殖,此后渐侈”。《吴江县志》载:“庶人之妻多用命服、富民之室亦缀兽头”,被称为“僭越”。该变化反映了明代
A. 南方人地矛盾日趋突出
B. 江南地区日益成为经济重心
C. 早期民主思想潜滋暗长
D. 经济发展冲击身份等级观念
传统观点认为明代的釉上红彩为宣德朝(1426--1435年)所首创。下图是1964年在南京明故官遗址出土并被南京博物院收藏的白地釉上红彩云龙纹盘(残片)。考古专家认为盘上所绘的云龙纹是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的典型纹饰。据此推知,明代
A. 景德镇官窑烧制的彩瓷供宫廷使用
B. 官窑已经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C. 釉上红彩首创时间提前到洪武年间
D. 彩瓷和珐琅彩的制作工艺日趋成熟
“形势户”为有田产有势力的人,这部分人很容易利用手中的权力偷逃税赋。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太祖诏令“诸州府并置形势版簿,令通判专掌其租税”。形势版簿单独设置,专人主管。南宋时改为用红笔在税租薄中特别加注“形势”二字以作区别。这可以用来佐证宋代
A. 通判以征收税租为主要职责
B. 大地产制发达
C.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濒于解体
D. 田庄经济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