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古代生产工具中,功用明显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 B. C. D.
材料 熊十力,湖北黄冈人。早年从军、从政,中年时脱离政界,潜心研究哲学,提出了“新儒家哲学”,成为第一代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西方哲学一般认为哲学只是爱智之学,熊十力则认为,哲学有许多形式,并认为应从世界多元的哲学思想传统来看哲学的“定义”,这说明他没有盲目接受欧洲中心的哲学观,而且是以非欧洲中心的一种普遍主义的立场来看待哲学。他在《新唯识论》中提出“心物不二”“体用不二”的主张,以此为基础反对西方哲学中的唯心唯物二元论。他提出西方哲学“重量智、重六根、重工具”形成的是科学,而超越习心局限,回归本心,才是哲学。同时他吸收了西方唯物、唯心等哲学的思考,提炼晚周《易》《中庸》之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大乘佛教中的本体论思想,致力回应西方哲学对东方哲学的挑战,成功地建立了他的富有特色的宇宙论——本体论哲学体系(熊将其命名为“境论”)。这一体系的深刻性、独特性、宏大性,使得他的哲学已经无可争辩地成为了近代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典范。
——摘编自陈来《熊十力哲学的意义》
(1)根据材料,概括熊十力新儒家哲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熊十力的新儒家哲学思想。
材料 1982年4月,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为转移国内经济疲软的矛盾,下令出兵占领马尔维纳斯群岛,英阿马岛战争正式爆发。战前阿国防部长认为“马岛距英7000多海里,马岛附近也没有基地可用”,英国全面出兵“根本不可能”。但撒切尔政府表现出了异常的强硬,当即宣布与阿根廷断交,并成立战时内阁,同时英国国会以全票通过武力收复马岛的决议。加尔铁里自恃是美国在拉美地区的铁杆盟友,以为“美国将以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行事”。然而,美国第一个撕下调停的面纱,宣布对阿根廷实施经济制裁和禁运;国际大国中只有苏联为阿军提供了情报支援。阿军在战前未储备足够的武器弹药,受到制裁后,持续作战能力受到严重削弱。外交方面,欧共体和英联邦国家、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一致要求联合国支持英国、制裁阿根廷。而以安第斯共同体为首的大部分拉美国家则旗帜鲜明地支持阿根廷,呼吁和平解决争端。最终持续了两个多月的英阿马岛之战,以英国的胜利告一段落。
——摘编自杜东冬陈刚《马岛之战阿根廷输在哪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阿马岛之战阿根廷战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岛之战反映出国际关系的特点。
材料 晚清地方自治以日本官治、自治相结合为蓝本,由直隶等省先行试办。1906年8月,袁世凯委派天津知府设天津自治总局,作为直隶城乡最高的地方自治领导机关。该局先以普及自治教育为活动重点,选派曾学习过法政的士绅为宣传员,宣讲近代地方自治基础知识。每月印发《法政官话报》、《自治讲义》分发各属学习与张贴。另附设了自治研究所,培养自治人才。经过为期四个月的速成学习,袁世凯选派一些人赴日学习、考察。又由天津官、绅、商、学共46名代表组成自治促进会,依照日本自治法规,制定了《试办天津县地方自治章程》。在此基础上,于1907年七八月间通过选举组成了天津县议事会。至此,天津试办自治初见成效,袁世凯遂令各州县以天津为模范,推行城镇乡地方自治。
——摘自徐永志《论20世纪初直隶地区的社会整合》
(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自治改革的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晚清自治改革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变化是由于民族危机引发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解决这个危机的过程,也就是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方向,它的内容,它的特点,也都是由于这个危机和解决这个危机的要求所决定的,都是为解决这个危机服务的……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并且决定了如何改造它们。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变化有多个观点,请依据其中的一个观点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反对、修改皆可),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表述清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历史是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 中国自古就有华夏与夷蛮戎狄(又称四夷)之分。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天下大乱,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指中原)不绝若线”的局面。以齐桓公首霸为标志的春秋霸业,并没有真正做到“尊王攘夷”,周王室已无可挽救地衰落下去,一向被中原诸国看不起并被视为夷蛮的荆楚我行我素,早已独自称王,且鲸吞“汉阳诸姬”,饮马黄河,问鼎之轻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有学者认为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有道理的。老庄道家源于南方,而又产生出黄老无为思想。汉赋也明显受到楚辞的影响。
——摘自裘士京等编著《中国文化史纲》
材料二 国朝(元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
——摘自许衡《许文正公遗书》
材料三 在中华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建立了统一集权的秦王朝及之后的多个封建王朝,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汉族的农耕文明和礼乐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另一个方面,少数民族在建立众多地方政权的同时,还建立了北魏、元、清等中央政权,少数民族文化源源不断给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养分,使之拥有活力。
——张甜甜《论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中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汉文化的特点并分析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行汉法”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形成的特点及其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