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以上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出自( )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谭嗣同
1921年《学艺杂志》之《文学与国家关系》一文中写到:“求欧化而兼重国粹可也,弃国粹而偏重欧化不可也。数典而忘祖,舍田而耘,立见其败。”这段话反映了作者( )
A.固守中国传统文化的顽固思想
B.全盘否定西方文化的价值
C.反对中西文化的调和
D.没有摆脱“中体西用”的窠臼
孙中山曾说,新文化运动最有价值之事在于“兵法攻心,语曰革心”。在此,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侧重于( )
A.思想启蒙 B.政治革命
C.社会变革 D.文化复兴
由于保守拒变的自缚式心理定势,构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也箝制着先进知识分子的变革探索,致使他们处于两难的选择:既要因应时代,又要因循传统;既要因应世界潮流,又要顾及中国社会。下列史实完全突破了这一特征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二十世纪初,《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
A.政党力量多元化 B.政权更替频繁
C.社会思潮演进加快 D.革命任务未完成
龚自珍在担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时曾说:“我朝藩服分二类,其朝贡之事……自朝鲜至琉球,贡有额有期,朝有期。西洋诸国,贡无定额,无定期。”龚自珍的表述,反映了当时的士大夫
A. 天下观念开始受到西洋诸国的冲击
B. 逐渐看清西洋诸国来华朝贡的实质
C. 对西洋诸国不定期来朝贡心存不满
D. 仍满足于“天下一统”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