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阶段 留学方...

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阶段

留学方向和群体

人数

留学生代表

鸦片战

留美幼童学生群

1872 年起 4 批共 120 人

唐绍仪、詹天佑等

 

争到甲

午战争

福州船政学堂留欧学

生群

1877 年起 4 次共 80 余人

严复、马建忠等

甲午战

争到民 国初

涌向日本的留学群

推算当在 22000 人以上

宋教仁、蒋介石、

鲁迅、陈独秀等

留学欧美学生群

辛亥革命前至少在 600 人左右

孙中山、蔡元培、竺可桢等

民国初

到 20 世 纪 20 年 代末

留美学生群

推算人数达 5362 人

茅以升、闻一多、梁思成等

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群

共计有 1700 名以上

周恩来、聂荣臻、邓小平等

留苏的政治家群

总计在 1600 人左右

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等

留日学生群

当在 20000 人以上

郭沫若、苏步青、李大钊等

    欧学生群

当在 5000 人以上

徐悲鸿、李四光、朱德等

1979 年

到 2000

分布欧美日等 100 多

个国家和地区

由教育部门派出的就达

457700 人

陈竺(原卫生部长)

万钢(原科技部长)等

 

 

——据周棉著《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近现代中国留学教育,以合理的时空视角,自拟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

 

示例: 论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留学教育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论证:中国在鸦片战争时期,因为中西军事和文化的冲突,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认识到传统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时国民需求,于是提出了改革传统教育,学习西方长技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洋务派掀起了旨在挽救统治危机的洋务运动。为了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清政府兴办新式学堂的同时,也积极对外派遣留学生,因此工业革命后的欧美国家便成为了初期留学生的目的地。这也就标志着中国教育现代化正式起步,同时初期的留学教育为中国的经济、教育和思想等方面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西方奠定了基础。 综上,近代以来,中国派遣了大量学生出国留学,他们在各国学习先进文化知识,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围绕近现代中国留学教育,以合理的时空视角,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内容体现的是鸦片战争到2000年之间不同历史阶段的留学方向和群体、人数、留学生代表,答题时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鸦片战争后中国留学教育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角度,也可以选择1979年后中国留学生大量增加有利于推动改革开放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书籍的翻译和著述是中西文化交融的重要媒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中,传教士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在试图将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同时,引介了西方的科技学术思想,译著了大量的西方学术相关书籍。其中扮演起重要角色的有利玛窦、汤若望等人。

——崔西平《晚明西方来华传教士与西学东渐》

材料二 1843—1860 年和 1902—1904 年的中国国内翻译西书状况

(1)指出材料一中这一文化现象出现的社会因素。

(2)比较材料二,指出 19 世纪中期至 20 世纪初翻译西书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并说明这些变化的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材料二 宇宙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上帝为人类的世俗生活而造就的东西 。

——彼特拉克

人具有高贵的理性,人具有伟大的力量,人的行为象天使,人的智慧象天神。

——莎士比亚

(1)指出材料一中三者倡导的人文精神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近代西方人文精神与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差异。

 

查看答案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诗经·大雅·民劳》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篇》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国语·周语》

材料二 德川幕府末期,社会矛盾空前激化,要把如此充满利益冲突和思想撕裂的社会重新整合为高度认同的民族国家,并非易事。然而,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乱世葬送了幕府,却迎来 了“王政复古”,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强大的皇权,国民统治又有了从道德规范到制度强制的聚合点和轴心,日本亦变成了对外一致的近代民族国家。

——杨栋梁《皇权与明治维新》

(1)指出材料一中所蕴含的中国古代国家认同的特点,并说明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结合日本明治维新,说明材料二中“从道德规范到制度强制”的国家体制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

 

查看答案

“它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该文艺流派

A.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 B.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的追求

C.是对传统古典主义的反叛 D.引领了二十世纪的文艺潮流

 

查看答案

牛顿体系的本质在于,地球和其他天体都按照相同规律运动,并且可以量化计算……牛顿通过自己的伟大著作宣告了科学时代的来临。这主要说明牛顿的发现

A.诱发了天文学领域的革命 B.引起人类认识的巨大飞跃

C.使人类摆脱了神学的影响 D.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