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胞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

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胞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C 【解析】 试题分析:噬菌体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再培养加上独立生存,所以无法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和进行标记,A错误;用标记过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可能导致大肠杆菌裂解,噬菌体便会从细菌中释放出来,使分离后上清液含有噬菌体,干扰实验结果,B错误;用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理论上应存在于上清液中,但可能因搅拌不充分而使部分噬菌体外壳仍吸附在细菌表面,离心后存在于沉淀物中,使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C正确;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可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没有注入到细菌内;D错误。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名师点睛】注意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易错易混点总结: (1)含放射性标记的噬菌体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因为病毒营专性寄生生活,故应先培养细菌,再用细菌培养噬菌体;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是没有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3)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含放射性的原因:①保温时间短,有一部分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②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也会使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 (4)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有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35S的噬菌体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图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某一时期示意图,据图判断

A该时期有6条染色体,6个DNA分子

B该时期可能为有丝分裂前期细胞图像

C该时期已完成减数第一次分裂

D该图可能为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二极体

 

查看答案

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下列叙述正确的 

AF1产生的精子中,基因型为YR和基因型为yr的比例为1:1

BF1产生基因型YR的卵细胞和基因型YR的精子数量之比为1:1

C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可以自由组合

DF2中杂合子占总数的7/8

 

查看答案

现有三支试管a、b、c,先向试管内加入2 mL可溶性淀粉溶液,再按右图所示步骤操作后,分别用本尼迪特试剂并水浴加热后检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a试管和b试管对照,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Ba试管和c试管对照,说明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

C实验结果是a试管内出现红黄色沉淀

D实验结果是b试管和C试管内出现红黄色沉淀

 

查看答案

在生物教材中出现了很多有关小泡的叙述,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内质网膜会形成小泡,把附在其上的核糖体中合成的蛋白质包裹起来,随后小泡离开内质网向高尔基体移动并最后与之融合

B在动物、真菌和某些植物的细胞中,含有一些由高尔基体断裂形成的,由单位膜包被的小泡,称为溶酶体

C在植物有丝分裂的前期,核膜开始解体,形成分散的小泡,到了有丝分裂的末期,这些小泡 会聚集成一个细胞板,进而形成新的细胞壁

D刚分裂形成的植物细胞中只有很少几个分散的小液泡,随着细胞的长大,这些小液泡就逐渐合并发展成一个大液泡

 

查看答案

下图为细胞中某一结构的局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均为脂质,可以用苏丹Ⅲ染液染色观察

B由①组成的膜称为单位膜,细胞膜由两层单位膜组成

C②是脂溶性的,分布在脂双层内部

D①中的两层结构完全相同,②使该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