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生物试题 >

下图表示水稻育种的一些途径。据图回答问题: (1)以矮秆易感稻瘟病(ddrr)和...

下图表示水稻育种的一些途径。据图回答问题:

6-25.tif

1以矮秆易感稻瘟病ddrr和高秆抗稻瘟病DDRR水稻为亲本进行杂交,得F1F1自交产生F2F2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          ,选F2中的矮秆抗病的水稻植株进行自交,若发生性状分离,则所有子代中的ddRRddRr的比是         

2若要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上述新品种水稻,可选图中          填数字途径所用的方法。其中途径的常用方法是         

3科学工作者欲培育能产生人体蛋白的水稻新品种,应该选择图中          填数字表示的途径最为合理可行,该技术手段主要包括四个步骤,即:提取目的基因、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4图中          填数字所表示的育种途径具有典型的不定向性。

 

(1)3/4 3∶2 (2)⑤⑦⑧ 花药离体培养 (3)③④ 目的基因和运载体结合 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4)①② 【解析】(1)用矮秆易感病(ddrr)和高秆抗病(DDRR)水稻杂交,得到F1(DdRr),F1自交产生F2,F2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1-4/16=3/4.F2中矮秆抗病水稻为1/3ddRR、2/3 ddRr,自交后子代中ddRR占1/3+2/3*1/4=1/2,ddRr占2/3*1/2=1/3,故ddRR:ddRr=3:2. (2)要尽快获得矮秆抗病类型新品种,应该采用单倍体育种的方式,即图中⑤→⑦→⑧表示的技术手段.将F2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后,便可以得到单倍体植株. (3)培育能产生人体蛋白的水稻新品种,应该用基因工程的育种方式,所遵循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包括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检测与鉴定. (4)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故这种育种途径具有典型的不定向性. 【考点定位】生物变异的应用 【名师点睛】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②为诱变育种,③④为基因工程,⑤⑥为杂交育种,⑤⑦⑧为单倍体育种,⑨⑩为多倍体育种,⑾⑿为远源杂交.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表表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成分

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142

5 0

25

15

1033

60

160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10

140

25

1035

25

47

A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

B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至少需穿过10层磷脂分子层

C属于血液,属于组织液,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增多

D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查看答案

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所必需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

B内环境渗透压、pH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己、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体的细胞外液即内环境

B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尿素等物质

C细胞外液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

D小肠壁的肌细胞可以不通过细胞外液从肠道直接吸收葡萄糖

 

查看答案

请在下图空白框处填写适当的名词。①~④依次为

A血浆   组织液  内环境   渗透压

B组织液  血浆    循环系统 细胞内液渗透压

C组织液 血浆    内环境    酸碱度

D血浆    组织液 循环系统 细胞内液渗透压

 

查看答案

有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在没有迁移等条件下,两年内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如表,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这两年中,与这对基因有关的推断,正确的是

AA%

Aa%

aa%

1

30

40

30

2

25

50

25

A该种群将朝着Aa增多的方向进化

B该种群没有表现出生物的进化

C该种群的生活环境有较大的变化

D该种群将较容易发生基因突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