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物理试题 >

探月卫星的发射过程可简化如下:首先进入绕地球运行的“停泊轨道”,在该轨道的P处通...

探月卫星的发射过程可简化如下:首先进入绕地球运行的停泊轨道,在该轨道的P处通过变速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在快要到达月球时,对卫星再次变速,卫星被月球引力俘获后,成为环月卫星,最终在环绕月球的工作轨道上绕月飞行(视为圆周运动),对月球进行探测.已知工作轨道周期为T,距月球表面的高度为h,月球半径为R,引力常量为G,忽略其它天体对探月卫星在工作轨道上环绕运动的影响.

1)要使探月卫星从转移轨道进入工作轨道,应增大速度还是减小速度?

2)求探月卫星在工作轨道上环绕的线速度大小;

3)求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

 

(1)要使探月卫星从“转移轨道”进入“工作轨道”,应减小速度. (2)探月卫星在“工作轨道”上环绕的线速度大小为. (3)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 【解析】试题分析:要使探月卫星从“转移轨道”进入“工作轨道”,应减小速度做近心运动. 根据线速度与轨道半径和周期的关系直接得到探月卫星线速度的大小. 月球对探月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其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近月卫星”的环绕速度为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v1,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解以上二式可得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 【解析】 (1)要使探月卫星从“转移轨道”进入“工作轨道”,应减小速度做近心运动. (2)根据线速度与轨道半径和周期的关系可知探月卫星线速度的大小为 (3)设月球的质量为M,探月卫星的质量为m,月球对探月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其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所以有: 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v1等于“近月卫星”的环绕速度,设“近月卫星”的质量为m′,则有: 由以上两式解得: 答:(1)要使探月卫星从“转移轨道”进入“工作轨道”,应减小速度. (2)探月卫星在“工作轨道”上环绕的线速度大小为. (3)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如图所示,用细绳的一端系着质量为M=0.6kg的物体A(静止在水平转盘上),细绳另一端通过转盘中心的光滑小孔O吊着质量为m=0.3kg的小球B,A的重心到O点的距离为0.2m.若A与转盘问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f=2N,为使小球B保持静止,求转盘绕中心O旋转的角速度ω的取值范围.(取g=10m/s2

 

 

查看答案

汽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60KW,汽车的质量为5×103kg,汽车在水平路面上行驶时,阻力是车的重力的0.05倍,若汽车始终保持额定的功率不变,取g=10m/s2,则从静止启动后,求:

(1)汽车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是多大?

(2)当汽车的加速度为1m/s2时,速度是多大?

(3)如果汽车由启动到速度变为最大值后,马上关闭发动机,测得汽车已通过了624m的路程,求汽车从启动到停下来一共经过多长时间?

 

查看答案

用如图A所示的装置,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时,先适当垫高木板,然后由静止释放小车,小车在橡皮条弹力的作用下被弹出,沿木板滑行.小车滑行过程中带动通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记录其运动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适当垫高木板目的是:    

2)做探究功与速度关系的实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控制橡皮筋的伸长量不变,改变橡皮筋条数来分析拉力做的功

B.通过改变橡皮筋的长度来改变拉力做的功

C.实验过程中木板适当垫高就行,没有必要反复调整

D.通过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来测定小车加速过程中获得的平均速度即可

 

3)实验结束后利用所得的数据,画出的正确图象应该是图B中的    

 

查看答案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让质量为1kg的重锤从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重锤上拖着的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打出一系列的点,如图所示,选取纸带上连续打出的五个点ABCDE,测出C点距起始点O的距离OC=50.00cm,点AE间的距离为AE=24.00cm.已知打点计时器频率为50Hz,重力加速度g=9.80m/s2

1)打点计时器打下计数点C时,物体的速度vC=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从起点O到打下计数点C的过程中,物体重力势能减少量△Ep=     ,动能的增加量△EK=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Ep△EK数值有差别的原因    

4)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如果以:为纵轴,以h为横轴,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h图象应是     ,才能验证机械能守恒.

 

查看答案

一辆汽车匀速率通过一座圆形拱桥后,接着又匀速率通过圆弧形凹地.设圆弧半径相等,汽车通过桥顶A时,对桥面的压力FA为车重的一半,汽车在弧形地最低点B时,对地面的压力为FB,则FA:FB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