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仿照下面诗歌第一、三节的格式,续写第二、四节。(5分)
丝丝小雨
把自己偷偷绣上窗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飘飘雪花
用自己轻轻装点着山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春节里延续至今的各种风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带有浓郁中国味儿春节习俗也随之播撒到世界各地
②凸显自己的文化身份
③赋予了这个千百年来华夏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万种风情
④体现本民族的文化认同
⑤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
⑥海外华人更是通过对传统习俗的呵护

A.⑤①③⑥④②

B.③⑥②④⑤①

C.③⑤①⑥②④

D.⑤③⑥①④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一年前,欧洲一厢情愿地声称重返多边主义的奥巴马将开启欧美关系新时代,但时至今日,欧洲舆论又认为正在翻开欧美疏远的新一页。
D.温哥华冬奥会女子1500米速滑比赛中,比利时选手率先出现了重大失误,周洋趁机超过了她,获得了该项比赛的冠军。   
C.此次四部门发布意见对中职困难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进行具体部署,是落实本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重要举措。
D.公安机关介入足球打假而形成的威慑力已经显现,但“风头”过后,假球会不会卷土重来?这种担心难道不多余吗?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项是(3分)

A.尽管“图书公平交易规则”号称维护读者利益,但这个“维护读者利益”的规则竟然遭到了读者口口声声的质疑。

B.中国电影一直引以为傲的关注现实的传统,正在被此起彼伏的空洞理念蚕食,那些所谓艺术与票房俱佳的作品并不令人满意。

C.在伊朗看来,拥有核技术是其不卑不亢的权利,因为这关乎伊朗的民族自尊心,是其实现强国梦想和民族复兴的重要载体。

D.即使保护环境已成为企业文化共识,有些企业管理者仍然动辄得咎,无视生产造成的污染给环境带来的危害,缺乏对自然的尊重。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忆冼星海 茅盾
和冼星海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在听过他的作品的演奏,并且是读过了他那万余言的自传以后。
那一次我听到的《黄河大合唱》,据说还是小规模的,然而参.加合唱人数已有三百左右。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家,朋友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这次的演奏当更精彩些。《黄河大合唱》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鄙吝全消。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从那时起,我便在想像: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曾经想像他该是木刻家马达那样一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们又告诉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的。
我见过马达刻的一幅木刻:一人伏案,执笔沉思,大的斗篷显得他头部特小,两眼眯紧如一线,这幅木刻就名为《冼星海作曲图》。木刻家的用意大概也不在“写真”,而在表达冼星海作曲时的神韵。它还不能满足我的“好奇”,直到我读了冼星海的自传,才得了部
分的满足。
从冼星海的生活经验,我了解了他的作品之所以能有这样大的气魄。做过饭店堂倌,咖啡馆杂役,做过轮船上的锅炉间的火夫,浴堂的打杂,也做过乞丐,什么都做过的一个人,有两种可能:一是被生活所压倒,虽有抱负只成为一场梦,又一是战胜了生活,那他的抱负不但能实现,而且必将放出万丈光芒。“星海就是后一种人!”——我当时这样想,仿佛我和他已是很熟悉的了。
大约三个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突然来访我。
那时我正在候车南下,而他呢,在西安已住了几个月,即将经过新疆而赴苏联。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时候,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得生疏。和友人初次见面,我总是拙于言词,不知道说些什么好,我又忙于将这坐在我对面的人和马达的木刻中的人作比较,也和我读了他的自传以后在想像中描绘出来的人作比较,差不多连应有的寒暄也忘记了。他说起了他到苏联去的计划,讲他的《民族交响乐》的创作。他那种气魄,又一次使我兴奋鼓舞,和上回听到《黄河大合唱》一样。拿破仑说他的字典上没有“难”这一字,我以为冼星海的字典上也没有这一个字。
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因为他不但有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魄力,并且因为他又是那样好学深思,勇于经验生活的各种方面,勤于收集各地民歌民谣的材料。他说他已收到了他夫人托人带给他的一包陕北民歌的材料,可是他觉得还很不够,还有一部分材料却不知弄到何处去了。他说他将在新疆逗留一年半载,尽量收集各民族的歌谣,然后再去苏联。
现在我还记得的,是他这未来的《民族交响乐》的一部分的计划。他将从海陆空三方面来描写我们祖国山河的美丽,雄伟与博大。他将以“狮子舞”、“划龙船”、“放风筝”这三种民间的娱乐,作为他这伟大创作的此一部分的“象征”或’韵调”。“你预备在旅居苏联的时候写你这作品么?”我这么问他。“不!”他回答,“我去苏联是学习,吸收他们的好东西。要写,还得回中国来。”
那天我们的长谈,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呵!“要写,还得回中国来!”这句话,今天还在我耳边响,谁又料得到他不能回来了!
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
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当在国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万里,且经受了生活的极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时候,他大概还觉得这一段不平凡的生活经验又将使他的创作增加了绮丽的色彩和声调;要是他不死,他一定津津乐道这一番的遭遇,觉得何幸而有此罢?
时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在西安的一席长谈给我的印象。一个生龙活虎般的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解说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因为《黄河大合唱》的演奏“是小规模”且指挥非冼星海本人,认为星海先生弟子的指挥不够精彩。

B.作者认为只有把表达出冼星海作曲时神韵的马达木刻与冼星海的自传结合,才能满足自己对主人公的好奇。

C.见面“感得生疏”是因为与作者想像中的冼星海魁梧奇伟,沉默寡言不一致;“觉得很熟识”是因为与朋友告诉我的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吻合。

D.在西安与冼星海的一席长谈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为自己的话太少,对冼星海不够热情感到深深的遗憾。

E.在新疆逗留尽量收集各民族的歌谣说明冼星海十分注重民族特色,认为创作之花离不开民族的土壤。
2.在与冼星海见面前,作者从哪些侧面表现对他的认识?表现了冼星海的哪些特点?(6分)
3.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要写,还得回中国来”这句话的理解。(6分)
4.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什么都做过的—个人,有两种可能:一是被生活所压倒,虽有抱负只成为一场梦,又一是战胜了生活,那他的抱负不但能实现,而且必将放出万丈光芒。”“星海就是后一种人!”结合文中材料,你认为一个人怎样才能不被生活压倒实现自己的抱负?(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