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各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面对海南“毒豇豆”事件,前来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此间称有关部门监管不力,症结是在于“多头管理”。
B. 随着猪肉价格上涨,农贸市场上货物的价格都有所上涨,除各种应时的蔬菜外,肉类、蛋类、鱼、虾等海鲜的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C. 在中国,每一代人的成熟多半都依赖上一代人的品质,上一代人如果能够坚守正确的人生价值、道德和精神信仰,那么当这些优秀品质沉淀在社会进程中时,依托于此的后代人就可以成长得更优秀。
D. 虽然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但粮食生产的基础还不牢固,粮食的种植效益仍然偏低,自然灾害频发,粮食供求依然保持长期偏紧的态势。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某些地方官员有“要、等、靠”的思想和“乱花钱”的倾向,甚至抱着“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态度,一味请求上级财政倾斜,不主动自力更生,谋思路求发展。
B. 互联网新时代一群代表人物共同呼吁推行“博客行为准则”,旨在实现网络言论规范化,将文明规则引入网络生活。这一“准则”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网络专家和网民中引起一场辩论。
C. 中国拥有优秀的冰壶队、实力强劲的速滑和短道速滑选手。总的来说,中国在奖牌上的推进正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国现在是冬奥会团体十强有力的竞争者。
D. 在沉寂了13年后,摩罗的新作《中国站起来》上个月问世,但这却将他推上了有口皆碑的风口浪尖,粉丝讨伐,朋友发绝交信,一个精神战士陡然间印上了耻辱的标记。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拌脚石 渗透(shèn) 孽债(niè) 命运多舛(chuǎn)
B. 闭门羹 着迷(zháo) 挣揣(zhuài) 更相为命(gēng)
C. 顶梁柱 哄骗(hǒng) 桀骜(jié) 长歌当哭(dàng)
D. 楷油水 侵渍(zé) 赊账(shē) 茕茕孑立(qióng)
人应该常怀悲悯之心,一个不具有悲悯之心的人,是断不会懂得珍爱自己,更谈不上去关爱和扶助别人的。如果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点点丢掉它的悲悯之心,最终丢掉的将是社会良知和道德文化的灵魂。我们不能对人类的不幸和苦难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而应该常怀悲悯之心,用悲天悯人的情怀相互扶持,彼此慰藉。悲悯是善的本质,是善的源头,是善的表现。做人要常怀悲悯之心,常拥有温情。
请全面理解材料,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杏 坛
李木生
孔子游乎缁帷之要,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庄子·渔父》
坐落在泗水旁的曲阜孔庙中的杏坛,也许是中国最为动人的景致。它是无尽头的路,延续并日益宽广着中国历史的命脉;它是火光熊熊的熔炉,锻造、拓展着天下教师与学生的智慧与情感;它是永不涸竭的源头,潺潺地,洇湿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心灵,并使这种潮湿,氤氲成河流、湖泊、江海。
我们已经无从确切地知晓孔子在中国设立第一座杏坛的初衷,但《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是向我们透露出了孔子与众多学子在教与学中所经历的无比的欢乐吗?
我想,那时的杏坛,肯定很小。在孔子简陋的家里,或在泗水边的林中,师徒席地而坐。“礼乐射御书数”、“文行忠信”的传授与探讨便会自由自在地开始或结束。在贫寒中奋发而起的孔子,在中国开辟出一种最为重要的事业:教育。整体处于失学状态的中国“庶民”,首次有了上学的机会;曾经荒芜的灵魂,有了生机盎然的栖息与成长的家园;冷酷而血腥的中国历史,也开始生长出人性的、温暖的情致。
孔子之前,中国该有着2500多年的文明进化史吧?他之后,转眼又是2500多年。他所筑起的那座杏坛,耸立在这5000年中间,烛前照后,熠熠生辉。“贫且贱”的孔子要教育出一批真正的人,说人话,做人事,为中国的百姓遗下接受教育、自掌命运的火种。
一个,两个,七十个,三千个。在那“学在官府”的年代,孔子在这个筑于民间的杏坛之上.教育出三千有用之才,是一个震古烁今的奇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了孔子对学生子夏的嘱咐:“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怎样才算是“君子儒”?“笃信好学,守死善道……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只有锻造起独立的人格,用充满理想、积极献身的人生态度和坚持真理、敢于发出自己声音的心胸与胆量,去完美自已,改造世界,才是真正的“君子儒”。这就是杏坛非同寻常的意义与价值。“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论语·子罕》),这些既是孔子对学生们的教导,也是一位知识分子,对一切不可一世的当权者呐喊出的独立宣言。杏坛,令世代知识分子有了与专制统治者分庭抗礼的底气与力量。
孔子有着山岳般的不容动摇的原则。这个原则便是以仁爱之心施仁爱之政。孔子在55岁时辞去司寇的高位离开鲁国,在列国一流浪就是14年。朽败的鲁国国君,无道的篡权者季氏,岂能代表祖国?他走得十分决绝。
在这14年的流浪生涯里,孔子与其说是在谋取行道的高位,向各国推销自己的主张,毋宁说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打造自己的杏坛——以饱尝苦难挫折的方式,以实践的方式,以亲历无道天下的方式,去教导、培养自己的学生。那辆吱吱嘎嘎总也不能安顿的牛车,不就是座流动的杏坛吗?
想想孔子师徒被困于陈蔡之间的野地里的七天七夜吧。没有粮食,没有水,一些学生病倒了。就在学生们迷惘、徘徊、甚至产生了不满的时候,孔子带领他们深入研讨,然后说:“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史记·孔子世家》)
细细想来,这座杏坛也是孔子的自我解放呢。他从这里掂出了自己重如泰山的人生价值,也从这里获得了自己生命里最长久也最真实的自由与欢乐。当他苦恼,当他失意,当他不容于天下的时候,这座杏坛和聚在杏坛周围的学生,不是让他获得了无穷无尽的前行的力量。不是让他收获了发自灵魂深处的再生一样的喜悦吗?
有了这种快乐,有了这种自由,有了这种解放,孔子真正强大起来,心胸与眼界拓展得更加辽阔高远。困顿、磨难,还有那恶劣的环境和卑劣的国君,都已无足轻重。于是,孔子乘坐的牛车吱吱嘎嘎、信心十足地在中国大地上巡游开来。
正是借助这座杏坛,我才看清了那个温良恭俭让的孔子,其实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智者,“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士。即使“累累若丧家之狗”,也保持着乐观与幽默。在那战争频仍、弱肉强食的时代,孔子与他的杏坛坚定地发出和平与仁爱的声音。他向着一个时代,向着一大群如狼似虎的国君,固执地说着“不!”他不仅自己说,还立起杏坛,培养出一批批的学生一起说。他教导自己的学生以“举一反三”的创造精神去学习,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去拯救无道的天下,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献身精神去追求真理,以“当仁,不让于师”的悲悯精神去温暖这个世态炎凉的人间。这唯一的反调,真正开启了其后百家争鸣的热闹场面。我们不是应当感谢为中国立起了第一座杏坛的孔子吗?
(原载2003年第6期《十月》,有删改)
1.文中两次提到孔子的“欢乐”,请概括其内容。
答:
2.文章为何以“杏坛”为题?(6分)
答:
3.请举例赏析本文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答:
4.为什么“应当感谢为中国立起了第一座杏坛的孔子”?请分条说明。
答: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3分,每空1分)
(1)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3) ,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4) ,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5) ,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6)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7)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8)夫仁者, ,已欲达而达人。(《论语·为政》)
(9)民为贵, ,君为轻。(《孟子·雍也》)
(10)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11)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尽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