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秋天的音乐 冯骥才 ①你每次上路出远门千万别忘记带上音乐,只要耳朵里有音乐,你一...

 

秋天的音乐

冯骥才

    ①你每次上路出远门千万别忘记带上音乐,只要耳朵里有音乐,你一路上对景物的感受就全然变了,在音乐撩拨你心灵的同时.也把窗外的景物调弄得易感而动情。种种旋律和音响唤起了你丰富的内心情绪,景物也全部神会了,它还随着你的情绪奇妙地进行自我再造。你振作它雄浑,你宁静它温存,你伤感它忧患,也许同时还给你加上一点人生甜蜜的慰藉……它使你一下子觉察到了那些久藏心底的朦胧模糊或被时间湮没了的感受,于是你更深深坠入被感动的旋涡里,享受这画面、音乐和自己灵魂三者融为一体的特殊感受。

    ②十月,我去东北最北部的大兴安岭,赶往火车站的路上,忽然发觉我把音乐磁带忘在家了,恰巧路过一个朋友的住处,他是音乐迷,便跑进去向他借。他给了我一盘说是新翻录的。我问他这是什么曲子,他看我一眼说:“秋天的音乐。”这曲名,也许是他看到我被秋风吹得松散飘扬的头发,灵机一动得来的。

    ③火车一出山海关,我便戴上耳机听起这“秋天的音乐”,开头的旋律似乎熟悉,没等我怀疑它是不是真正描述秋天,整个身心就进入秋天才有的一种异样的感受里了。

    ④我把脸颊贴在窗玻璃上,挺凉,带着享受的渴望往车窗外望去,秋天的大自然展开一片辉煌灿烂的景象。阳光像钢琴明亮的音色洒在这收割过的田野上,整个大地像生过婴儿的母亲,幸福地舒展在开阔的晴空下,从麦茬里裸露出浓厚的红褐色是大地母亲健壮的肤色;所有树林都在炎夏的竞争中把自己的精力膨胀到头,此刻自在自如地伸展它优美的枝条;所有金色的叶子都是它的果实,一任秋风翻动,煌煌夸耀着秋天的富有。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一只鸟儿随着一个轻扬的小提琴旋律腾空飞起,它把我引向无穷纯净的天空。任何情绪一入天空便化作一片博大的安寂,这愈看愈大的天空有如伟大哲人恢宏的头颅,此时,哲人也累了,沉浸在秋天的松弛里。它高远,平和,神秘无限。

    ⑤接下去的温情和弦,带来一片疏淡的田园风景。秋天消解了大地的绿,用它中性的调子,把一切色泽调匀。和谐又高贵,平稳又舒畅,只有收获过了的秋天才能这样静谧安详。几座闪闪发光的麦秸垛,一缕银蓝色半透明的炊烟,这儿一棵那儿一棵怡然自得站在平原上的树,这儿一头那儿一头慢吞吞吃草的杂色的牛。近景从眼前疾掠而过,远景跟着我缓缓向前,大地像唱片慢慢旋转,耳朵里不绝地响着这曲人间牧歌。

    ⑥一株垂死的老树一点点走进这巨大唱片的中间来。它的根像唱针,在大自然深处划出一支忧伤的曲调。心中的光线和风景的光线一同转暗,即使一湾河水强烈的反光,也清冷,也刺目,也凄凉。一切阴影都化为行将垂暮秋天的愁绪;萧疏的万物失去往日共荣的激情,各自挽着生命的孤单;篱笆后一朵迟开的小葵花,像你告别时在人群中的最后一次招手,跟着被轰隆隆前奔的列车甩到后边……春的萌动、颤栗、骚乱,夏的喧闹、蓬勃、繁华,全都消匿而去,无可挽回。不管它曾经怎样光芒四射,怎样自豪地挥霍自己的精力与才华,毕竟过往不复。人生是一次性的,生命以时间为载体,这就决定人类以死亡为结局的必然悲剧。谁能把昨天和前天追回来,哪怕再经受一次痛苦的诀别也是幸福的,一种浓重的忧伤混同音乐漫无边际地散开,渲染着满目风光。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

    ⑦突然,一条大道纵向冲出去,黄昏中它闪闪发光,如同一支号角嘹亮吹响,声音唤来一大片拔地而起的森林,像一支金灿灿的铜管乐队,奏着庄严的乐曲走进视野。来不及分清这是音乐还是画面变换的缘故,心境陡然一变,刚刚的忧愁一扫而光。当浓林深处一棵棵依然葱绿的幼树晃过,我忽然醒悟,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

    ⑧在寒飙来临之前秋天把生命掩藏起来,把绿意埋在地下,在冬日的雪被下积蓄与浓缩,等待下一个春天,再一次加倍地挥洒与铺张!远远山坡上,坟茔,在夕照里像一堆火,神奇又神秘,它那里是埋葬的一具尸体或一个孤魂?既然每个生命都在创造了另一个生命后离去,什么叫做死亡?死亡,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转换,旋律的变化,画面的更迭吗?那么世间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庄严、更神圣、更迷人!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的死亡啊……

    ⑨“秋天的音乐”已如圣殿的声音,把我全部身心都裹住、都净化了。我惊奇地感觉自己像玻璃一样透明。

(有删改)

1.“秋天的音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秋天”给了作者哪些生命的感悟?结合全文概括作答。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结合文意,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⑥段开头写“—株垂死的老树”有什么作用?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音乐、风景、情感三者融为一体的?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含义:既指磁带音乐,又指作者在音乐中所感受到的秋天的景色。     感悟:①富有和博大(或“潇洒而悠然”)属于真正的创造者  ②只有收获过的人生,才 能拥有生命的静谧和安详  ③生命的流逝充满了悲哀和忧伤  ④死亡是生命的再生与更迭 (4分) 2.(1)因为列车的前行暗喻着时光的流逝,让人产生浓重的忧伤,进而使作者产生了 让生命留住、时光倒转的强烈愿望。     (2)秋天仍然孕育着生命。死亡不是结局,而是生命的再生与更迭。 3.①引入对秋天萧疏景象的描写,并与下文充满生机的幼树形成对比。     ②引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死意义的思考。 4.作者在火车的行进中一边听音乐,一边领略车窗外风景变幻的奇妙。秋天的风景正 如—曲恢宏、和谐而又庄严的震撼人心的交响乐.让人们领略到秋日田野的辉煌灿烂、丰厚 富有、和谐高贵,也让人们感知到秋天的愁绪与伤感,并最终告知人们秋天的凋敝只是一种 生命的转换,是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的死亡。(6分,酌情给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驱而之善,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梁惠王上》

   (2)深情之美无处不在:是李商隐关于爱情的—声赞美,“春蚕到死丝方尽,

        ___________________”;是孟郊临行前母亲的一针一线,“临行密密缝,_________________”;是苏轼中秋月夜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是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雨夜情思,“_________________,尚思为国戍轮台”;是龚自珍看到落花时的由衷抒怀,“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有人认为“江风引雨入舟凉”中的“凉”字用得绝妙,你同意吗?为什么?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从“实”与“虚”的角度,对本诗进行鉴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渎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3题。

太学生何蕃传

韩愈

    太学生何蕃,入太学者廿余年矣。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相与言于助教、博士①,助教、博士以状申于司业、祭酒②,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焯者数十余事,以之于礼部,而以闻于天子。京师诸生以荐蕃名文说者,不可选纪③。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

    蕃,淮南人,父母具全。初入太学,岁一归,父母止之。其后间一二岁乃一归,又止之,不归者五岁矣。蕃,纯孝人也,闵亲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诸生不能止,乃闭蕃空舍中。于是太学六馆之上百余人,又以蕃之义行,言于司业阳先生城,请谕留蕃。于是太学阙祭酒,会阳先生出道州,不果留。

    欧阳詹生言曰:“蕃,仁勇人也。”或者曰:“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蕃之力不其体,其貌不任其心,吾不知其勇也。”欧阳詹生曰:“朱泚之乱④,大学诸生举将从之,来请起蕃,蕃正色叱之,六馆之士不从乱,兹非其勇欤!”

    惜乎!蕃之居下,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也。譬之水,其为泽,不为川乎?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天将雨,水气上,无择于川泽涧溪之高下,然则泽之道,其亦有施乎!抑有待于彼者欤!故凡贫贱之士,必有待然后能有所立,独何蕃欤!吾是以言之,无使其无传焉

    [注]①助教、博士:太学老师;②司业、祭酒:太学官员;③纪:计算;④朱泚之乱:唐德宗建中四年,泾原军朱泚反叛唐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        齿:交谈

    B.以之于礼部                    升:上报

    C.初入太学,岁一归              率:大约

    D.蕃之力不其体                  任:承受

2.—下列几组句子,能表现何蕃孝、勇的一组是

    A.①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          ②蕃,纯孝人也

    D.①岁率一归,父母止之            ②来请起蕃,蕃正色叱之

    C.①揖诸生归养于和州              ②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

    D.①葬死者之无归                  ②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蕃求学二十多年,刻苦自励。每年参加进士考试。他毫不气馁的精神感动了太学生们,太学生们纷纷写文章向朝廷推荐他。

    D.了解何蕃的公卿大夫虽多,但因不是礼部官员,爱莫能助。而何蕃又与一些礼部官吏不合,故不被录用。

    C.何蕃是个孝子,决定回家奉养父母,太学生们想方没法阻拦他,向司业阳城求助,结果因阳城外调事情没有成功。

    D.何蕃才德俱佳,却像卑下的湖沼一样难以施展才华,作者对此深表惋惜,同时指出,大凡贫贱的士子,必须等待时机然后才能有所成就。

 

[参考译文]

    太学生何蕃进入太学有二十多年了。年年应进士考(被推举参加礼部进士科考试,称为

“举进士”),学问深厚,品行受人尊敬,众多太学生尊崇称誉他,不敢和他相提并论,共

同向助教、博士说起何蕃,助教、博士又把情况向司业、祭酒陈述申报,司业、祭酒编写何蕃的众多品行中显著昭彰的事情几十件,把它们上报给礼部,想借此让天子知道。京师的太学生们因为荐举何蕃而上书写文章的人,无法选出计算。知道何蕃的公卿大夫非常多,但无人在礼部当官;在礼部为官的,大多与何蕃不合。何蕃因此不被录用。

    何蕃,淮南人,父母都健在。刚入太学的时候,大约一年回家一次,父母阻止了他;这

之后间隔一两年才回家一次,父母又阻止了他;没有回家已经五年了。何蕃,至孝之人,忧虑双亲年老而无法克制自己(的心情)。一日,行礼告别诸生要返回和州供养父母,诸生不能劝阻,就将何蕃关在空房间中。在这种情况下太学六馆的士人一百多人,又将何蕃美好的品行向太学司业阳城先生陈述,请他发布命令挽留何蕃。在这个时候太学空缺了祭酒(的职位),适逢阳城出任道州刺史,没有挽留得住何蕃。

        欧阳詹说:“何蕃,是仁爱勇敢的人。”有人说:“何蕃在太学,诸生不做不仁义的事,埋葬无家可归的死者,怜悯那些遗孤把他们养育起来,别人对他的恩惠无论大小,一定尽全力去报答,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仁爱吧!(但是)何蕃看起来力气不能承受他的身体(即弱不禁风),相貌不能承受他的内心(即相貌平平,无法反映他内心的坚毅),我不知道他的勇敢表现在哪里。”欧阳詹说:“朱沈作乱,太学诸生发动起来想要跟从他,来请何蕃出面,何蕃正色叱责他们。太学六馆的士子不跟从朱眦作乱,这不是他的勇敢吗?”

    可惜了啊!何蕃居于下位,他能够替人做的好事不能广及众人。这就好像水成为了湖泽,没有成为河流啊!河流地势高,湖泽地势低,地势高的流动,地势低的停止,所以何蕃的仁义,充满了内心,施行于太学,善行积累得多,施行到的地方却不远啊。天将下雨,水气向上蒸腾,无论高低的河川沼泽溪流水气都会上升,这样那么即使处于低处的湖沼也会有施展抱负的一天!大约是需要等待那水气上升的时机吧!所以大凡贫贱的士子,必须等待时机然后才能有所成就,哪里只是何蕃啊!我因此写这篇文章,不要让何蕃的事迹被埋没。

 

说明:

    为了培养学生的应变、应试能力,二、三模试题可能会在某一板块或点上存有“意外”,但,仅属“意外”,不作为备考的导向。鉴于平时文言文考练中文本取材过于稳定、得分较易的现状,本次试题加大了学生疏通文意的难度。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闵亲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凡贫贱之士,必有待然后能有所立,独何蕃欤!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30年来中国外交理念之演变

    30年来中国在外交领域非常活跃,通过不断提出新主张、新倡议,来达到优化环境、扩大影响、树立形象和趋利避害的目的。可以说,如今中国的外交理念已形成一个体系,其基石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杠杆足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政策,旗帜是和平、发展、合作,远景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道路是和平外交政策,办法是互利共赢。

    中国外交理念变化的第一特征,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中国率先于1953年酿成,随后于1954年与印度和缅甸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些原则反映了二战结束之后广大新独立国家维护主权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共同愿望。在过去30年里,中国领导人在传承与弘扬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力图开拓创新。

    其一,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对内和谐发展,对外和平合作”,这是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政策化,其中包含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传统主张。随后的发展是:“睦邻”派生出“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友好”派生出各种说法的“伙伴关系”,如“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互利”派生出“双赢、共赢”;“合作”被提升到与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并列的高度。中国外文中还注入了富有感染力的文化传统因素如“和为贵”、“和而不同”、“以人为本”。这都反映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其二,从不同角度确立对象国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叫作周边国家关系是首要,大国关系是关键,发展中国家关系是基础。中国从原先重视发展双边关系,到后来越来越积极参与多边活动。

    其三,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和平发展的意思,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与国际环境,在安全、稳定的条件下加速社会建设……中国之所以选择和平发展的道路,是由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时代发展潮流等几方面因素决定的。

    值得一提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对立物——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冷战后也抛出了不少新提法、新花样。这些“理论”虽曾风靡一时,但多半是要么夭折,要么用冠冕堂皇的外衣加以包装。

    中国外交理念变化的第二特征,是在务实的基础上让外界消除误解。

    其一,关于和平发展与和平崛起的关系。和平发展是主观既定方针,和平崛起则是客观表现形态,两者本质相同。

    其二,关于中国对世界影响的评估。对于中国影响力的评估,既不应过誉,也不必忌讳。

    其三,关于“中国威胁论”与“中国机遇论”的较量。如今“中国机遇论”在国际上越来越占上风,但“中国威胁论”仍有市场。中国有句名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也可用来解释“中国威胁论”。

    其四,关于对建立和谐世界的理解。“持久和平、共同繁荣”是和谐世界的内涵界定,如果将其随意解释夸大为“大同世界”,愿望再好,也只能适得其反。

1.下列对中国外交“继承传统.与时俱进”这—特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继承传统,与时俱进”指的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要根据时代变化不断提出新主张、新倡议。   

    B.中国率先于1953年酿成、随后于1954年与印度和缅甸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十年来在传承与弘扬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力图开拓创新。

    C.传统的“睦邻”派生出“以邻为伴、与邻为善”;传统的“友好”派生出各种说法的“伙伴关系”;“互利”派生出“双赢、共赢”;“合作”派生出“和平与发展”、“和为贵”等。

    D.一些富有感染力的文化传统因素渗透到中国外交中,这些反映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2.根据原文,下列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之所以选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在务实的基础上让外界消除误解。

    B.30年来中国在外交领域非常活跃,通过不断提出新主张、新倡议,来达到优化环境、扩大影响、树立形象和趋利避害的目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属于这些“新主张、新倡议”,这是中国传统的外交原则。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映了二战结束之后广大新独立国家维护主权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共同愿望,中国正是抓住这一契机来维护世界各国的利益的。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对立物,在冷战后出现了不少新提法、新花样,但这些新提法、新花样没有任何市场。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实施改革开放30年,与国内政策相适应,外交理念也在发展变化。

    B.“持久和平、共同繁荣”是和谐世界的内涵界定.如果将其随意解释夸大为“大同世界”,愿望是好的,效果将适得其反。

    C.加速社会经济建设需要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周边环境与国际环境,所以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D.“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可以说是产生“中国威胁论”的根本原因。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整无缺的,每个人都少了一样东西。_________,仿佛我们背上的一根刺,时时提醒我们要谦卑,要懂得怜恤。

    ①以前我也痛恨我人生中的缺失  ②你不想要它  ③每个人的生命,都被上苍划上了一道缺口  ④因为我认识到生命中的缺口  ⑤它却如影随形  ⑥但现在我却能宽心接受

    A.③②⑤①⑥④ B.③②①⑥④⑤   C.①⑥④③②⑤    D.①⑥②⑤④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