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用一句话(不超过30字)概括以下一则新闻的要点。 据新华社报道,2月2日上午8...

 用一句话(不超过30字)概括以下一则新闻的要点。

据新华社报道,2月2日上午8时47分,中国国际航空公司CAl505航班由北京首都    机场起飞前往福州市。机上乘客大都是去福建旅游或探亲的。10时35分,当飞机接近福州市上空时,突然站出一名男乘客声称要劫机。此时,机上值勤的保安人员迅速上前以干净利落的动作将劫机者制服。机上人员安全无恙,飞机行驶未受影响。10时57分CA1505班机安全降落福州机场。

经查,劫机犯罪嫌疑人名叫董跃,男,39岁,辽宁锦州人,高中文化程度,无业。中国民航有关部门已经派员调查这一事件。

                                            

 

 

    国航制止一起劫机事件,人机安全无恙;中国民航已派员调查。(三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横线上默写原句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司马迁《屈原列传》)

    (2)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      雪。(李白《将进酒》)

 

查看答案

 将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鉏豪杰,维万世之安。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合从讨伐,轶于三代。乡泰之禁,连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

    (1)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                              

(2)安在无土不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关山:系乐曲《关山月》。②梅花:系乐曲《梅花落》

(1)填空:以内容分类,唐诗有“送别诗”、“咏史诗”等等,这两首诗属于        。两首诗都写了                  ,借以抒发戍边者的情怀,可谓“‘声色’传情”。

(2)简答: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两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4题

贝壳末碎

    小城萨拉曼卡十分紧凑,不管你怎么走,只要找得到中间做一个方形老城堡似的市政广场,怎么也迷不了路。几乎所有的街道都从那里伸展出来,每次走的有点迷糊了,就再回到那里重新开始,几次下来,已熟如故土,不再有迟疑的步履。

    但是,对于欧洲小城,千万不能这么套近乎。你以为已经了如指掌,实际上恐怕连边沿都没有摸着。特别是那些只给你提供一二个亮点的小城,更要另眼相看。一二个亮点,是醇化过后的简明,背后躲着大量被省略的文章。

    萨拉曼卡在市政结构上的亮点是那个广场,而在精神结构上的亮点却是大学。萨拉曼卡大学没有围墙,因此够不成表面上的中心,转弯抹脚都是大学的某系某科,连城里的一切纪念品商店都在出售与大学有关的物件。

事情一与大学相连,便立即变的深不可测,更何况萨拉曼卡大学是西班牙最古老的大学。我曾在一本历史书上读到过,哥伦布出发远航前为了进一步熟悉与航海密切有关的天文学知识,曾特地来到萨拉曼卡,与几位博学的修士深讨,这些修士,当时好像就是萨拉曼卡大学的教授。那么,小小的萨拉曼卡,早在哥伦布时代就已经是学术研究中心,它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之前已经对辽阔的未知世界有过推测和遥望,而且懂得从天文学的高度来设计航线。

    因此,它小不堪言又大而无边。

    哥伦布到这里来的具体行边当然是不可能找到参证的了,但我愿意带着冒险家出发前的心境在这些安静的街道间走走,想想安适如何怂恿了冒险,小街如何觊觎着大海。

    正这么走着,我突然停步,在一个街口看到了一幢古老又巨大的建筑,浑身是古朴的土黄,但满墙却雕满了贝壳!对大海的渴望如此不言而喻,又把这种渴望展现得如此气派。我连忙拉住两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打听,他们说,这楼叫贝壳屋,建于十五世纪末,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我在心底暗暗一算,那正是哥伦布准备出发的年代。

    贝壳屋有台阶可上,无人阻拦。进去几步就是一个洞窟般的大厅,四周古柱森然。此时已是黄昏,天色黯然,大厅古柱间更是阴气森森,像是不小心误入了一个酋长的巢穴,一个恐怖的王府,但我心里明白,这王府的名称就叫时间。大厅有二楼,是长长的回廊,那里倒是泛出一些光来,使我还能在大厅古柱间辨别物象、轻步踩踏。

    左前方有了灯光,越近越亮,也开始有人,终于走进了一间有现代设施的厅室,看那文字标牌,原来是到了萨拉曼卡大学的公共图书馆。伸头一望,有不少学生在书库翻阅,至此我才明白过来,刚才穿越的古柱森然的贝壳屋,就是这个图书馆的门廊。

    那么,这个图书馆也实在太排场了。

    哥伦布当年一定会来到这里。萨拉曼卡大学不大,贝壳屋当时新建,他没有不来的道理。这个航海迷一见满墙的贝壳一定笑逐颜开了吧?

    五百多年来贝壳未碎、古柱未倒本是一个奇迹,更大的奇迹是五百多年后它们仍不以自身的资格让人供奉,只是默默的支撑在一起做了大学图书馆的门廊,就像一代元勋已经须发皓然还乐呵呵的为孩子们看家护院。

    我猜想大学当局作这番设计是要让所有的青年学生每天走一走这门廊,但不知有多少学生能够体会,这里有一个巨大的象征。今天图书馆里的任何一本书都比不上墙上贝壳的年岁,而贝壳还只是路标,指引着更为悠久和未知的世界。因此,灯光明亮的现代书库只是白沫一闪,人类求知的道路仍然如古柱下无灯的恐怖,老墙上对水的渴念。等着吧,当今天自以为是的学者们全部退出历史,这满墙的贝壳仍不会破碎。

欧洲文明的本性,本不在纸页间。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小城萨拉曼卡是一部文化内涵丰富的“大书”,读懂这部“大书”,不能只关注小城那 “一二个亮点”。

      B.萨拉曼卡城的主体设施是西班牙最古老的大学,它是全城精神结构的中心,因此没有必要修筑围墙。

      C.作者惊叹贝壳屋的文化价值,它是萨拉曼卡五百多年来文明演化的见证,至今仍充盈着真实的历史氛围。

      D.萨拉曼卡大学图书馆是探险家哥伦布研修学习过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确是“太排场了”。

      E.“贝壳未碎”,点明文章主旨:萨拉曼卡人虽然疏远了现代文明,但保住了萨拉曼卡城的历史风貌。

                                                              答:【    】 【    】

2.

    作者说,欧洲小城的“一二个亮点,是醇化过后的简明,背后躲着大量被省略的文章”。请简要回答:(1)“亮点”指的是什么?(2)“被省略的文章”比喻什么?

(1)                                                

(2)                                                

3.

答:                                                

4.

    萨拉曼卡城“贝壳屋”满墙雕饰的贝壳,在当初和在现今都具有象征意义。请依据文意说说这“贝壳”的象征意义。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以下4题。

漫谈“反物质”

    科学家曾这样想象:如果由带正电的电子与带负电的原子核组成原子,那么就是反原子,反原子则可构成反物质。倘若反物质与物质相遇就会爆炸成光辐射。这一“反物质做说”,在21世纪将逐步变成现实。2002年9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世界各地9个研究所的39位科学家通力合作,在受控条件下成功制造了约5万个反氢原子。科学家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正电子,这使他们更相信所有粒子都有其反粒子,从而更有信心揭开反物质之谜。

    世界公认的宇宙诞生理论大爆炸学说认为,宇宙是从140亿年前一个“极小的点”爆炸而来的,在那个点之外,“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能量、没有物质”,大爆炸产生了大量的正能量和负能量,而总能量仍然为零。能量与物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大量的能董亦应转化为正物质和反物质。这是反物质理论研究的基础。但要想在反物质乃至宇宙诞生理论研究上取得突破,还需要在研究实践中寻求更新的科学思想作指导。

    140亿年前宇宙诞生时产生了大体相等的物质与反物质。这些反物质在哪里?宇宙存在着由反物质组成的星系,是一种解释;宇宙诞生产生的物质多于反物质,二者相互湮灭后,剩余的物质构成了现在之宇宙,是另一种解释。科学家没有放弃在自然界中寻找反物质的努力,并且成功的在实验室中制造出反物质,以便更直接的研究反物质现象。科学家认为,先进的探测手段在反物质理论研究中不可或缺。根据伽玛射线探测卫星提供的有关资料,有的科学家认为在银河系上方3500光年处可能存在不断喷射反物质的源头。航天飞机携带的阿尔法磁谱仪升空探测虽未发现反物质,但它近几年在太空采集的大量数据,对反物质理论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会有巨大帮助。在自然界寻找反物质的难度甚大,而利用加速器将负离子流射向氛原子核已能制造反氢原子,因此科学家更注重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反物质研究。

    目前在实验室制造反基本粒子并不困难,但将正电子与负原子核结合并能证实它们已成为反原子的工作极为复杂。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耗资1150万美元研制的加速器利用磁场将高能反质子减速为光速1/10的反质子,制造出约5万个低能量状态的反氢原子。跨过这个里程碑再前进,还需要科学家研制功能更强大的“工具”。

    “反物质假说”认为:反物质与物质相遇会释放所有的能量。科学家预测该释放率远远高于氢弹爆炸。航天专家已经对反物质燃料的价值表示神往。科学发现的应用价值是人所关心的。当年一位贵妇人问电的发现者法拉第:“电有什么用呢?”法拉第反问了一句:“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呢?”关于反物质的应用价值,目前只能作些模糊预测。

1.下列对“反物质假说”内容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宇宙中存在的反物质是由带正电的电子与带负电的原子核结合形成的。

      B.“反物质假说”不是科学幻想,正电子的发现证实了宇宙中存在反物质。

      C.如果有反原子构成的反物质存在,它一旦与物质相遇,会释放所有的能量。

      D.科学家根据宇宙诞生理论想象,宇宙存在由带负电的反原子构成的反物质。

2.下列有关“反物质理论研究”的描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宇宙大爆炸时产生的大量正、负两种能量,其总量为零;这两种能量应转化为物质和反物质。

  B.为科学界公认的宇宙大爆炸学说体现了最新的科学理念,推进了“反物质理论研究”的进展和突破。

  C.今之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而在“大爆炸”时产生的反物质已与同时产生的物质中的一部分相互湮灭。

  D.借助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太空探测采集大量相关数据,是深入进行“反物质理论研究”的重要条件。

3.依据文中的信息进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低能量状态的反原子是在受控条件下制造的,制造高能量状态的反原子必须解除受控条件。

  B.140亿年前爆炸的那个“极小的点”,可能有能量和物质存在,并且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

  C.人类能够利用高科技手段在实验室制造反原子,并不意味宇宙中一定有自然状态的反物质。

  D.如何将反物质与物质相遇引发的爆炸辐射纳入可控制系统,是研制反物质燃料必须解决的难题。

4.准确揭示作者引述贵妇人与法拉第对话的用意的一项是

  A.形象的反映了法拉第的价值观:科学发现的价值远远高于应用价值。

  B.主张人们关注科学发现的应用,但科学家不能助长世俗者急功近利。

  C.说明科学发现之于应用是一个过程,其应用价值是难以确切预测的。

  D.表明法拉第无意戏谑贵妇人,而是以科学态度审视自己的重大发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