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呐喊》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小说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体现了鲁迅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B.《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在大海上孤身与鲨鱼搏斗的故事,歌颂了桑提亚哥富于冒险的精神。
C.《女神》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表现了对陈腐传统、黑暗现实的反抗与破坏,对自由、光明的热切追求。著名诗作有《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等。
D.《家》是巴金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巴金以描写封建家庭腐败与衰落为题材的家族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E.《欧也妮·葛朗台》除了写老葛朗台的发家史,还直接具体地描述了欧也妮的堂弟查理的海外发家史,揭露了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掠夺的罪恶本质。
2.根据小说情节,依次写出相对应的人物名。
《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中,“王司徒”指 ① ,“董太师”指 ② 。“连环计”是王司徒以府中歌伎 ③ 为诱饵,离间董太师与 ④ 父子关系的一条美人计。
3.《红楼梦》第六十六回写柳湘莲说贾府“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请以王熙凤为例简述一个故事情节阐明贾府肮脏的罪恶。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商鞅、吴起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节选自曾巩《战国策目录序》)
1.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六处)。
战 国 之 游 士 则 不 然 不 知 道 之 可 信 而 乐 于 说 之 易 合其 设 心注意 偷 为 一 切 之 计 而已 故 论 诈 之 便 而 讳 其 败 言 战 之 善 而 蔽 其 患。
2.写出战国时期主张“合纵”“连横”的两位游士的名字。
3.曾巩认为战国游士“诈”的言行有怎样的后果?请概括表述。
CCTV-2《第一时间·天气预报》栏目有一句耐人寻味的广告语:“分享阳光,分担风雨。”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请以“分享与分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 17题。
顾城①:孤城,一顾倾城
王 莹
如果真有一个男人让我悲伤的话,那么他一定是顾城。
顾城是孤独的。顾城是一个生活在幻想中的人,他不想长大。他执意“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那天国的门”。他不会像他人一样去探索、去开创外面的未来世界,他只会在自己的头脑中开掘出一个奇异、幻梦的童话王国,这世界远离世俗,而他自己就是童话王国里的国王。他用纯真无暇、自然纯净的诗咏唱童话般的生活,统治着童话王国,做他的“童话诗人”。
顾城经历了文革,看到了太多的残忍与伤害。从那时候起,他对外界就是躲藏的、回避的态度,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渴望没有人只有天籁的纯净世界。
顾城太过偏执,这是束缚他走出幻想世界的内在因素。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使他在幻灭的痛苦之后不是清醒,调整自身,而是更固执地退回内心,去做白日梦。顾城从诞生,学语,到最后,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梦。梦是顾城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欲望呈现,只有在梦中,顾城被现实人生扭曲压抑的本性才得以自由的舒展。
顾城之城是一座真正的围城,他无法跳出去,别人也无法真实地介入,因为城中只有希望、失望、绝望。不断轮回,不断交替,仿佛宿命是没有痕迹的暗伤。
我从顾城之城中飘荡过,从孤单的过往与无助的叹息间穿越过,从蓝色的希望和血色的绝望里张望过,在无边的孤寂伴随的凄凉城墙边缘无言地叹息过,最后转身,孤独地路过。
城中永远没有黄昏时刻,因为城本身就是落寞的黄昏,有倦鸟,有霞光,有东方黎明玫瑰色的遐想。轻远的歌在城的上空回荡、飘扬,若离若即,迷茫之时已然断肠。
于是,我终于明白,顾城,竟是石楠那样哀伤孤独的花朵,寂寞地生长在荒原与沼泽。顽强着,希望着,珍视着世间最后一丝暖色,只是,最终花期将尽的悲凉,躲不过。哀婉的夜曲、哀艳的伤感、空旷的舞台无人喝彩,只因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
再无话可说,再无句可写,城池的边缘铭刻着一道伤感。只有黄昏渲染过的夜,在月华星链的注目下回顾顾城遗留的孤城。
于是,一顾倾城……
(节选自《语文报(大学人文版)》2009年第8期,有删改)
【注】①顾城:1956年生,朦胧诗派代表诗人,1993 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自杀离世。
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顾城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幻想创造一个童话王国,咏唱童话般的生活,而他自己就是这个童话王国里的国王。
B.顾城从诞生,学语,到最后,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梦。然而,太过偏执的个性让他始终无法找到并实现自己的梦。
C.作者神游顾城之城,发现那里充满了孤单与叹息,希望、失望与绝望,以及不断轮回、不断交替的宿命的暗伤。
D.文章以石楠喻顾城,“只是,最终花期将尽的悲凉,躲不过”一句预示了顾城命运无法规避的悲剧性结局。
2.根据文意,如何理解“一顾倾城”的含义?(6分)
3.从文章看,顾城的“孤独”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黄河入海流
李康美
冰雪融化成水滴,水滴聚成了河流,一滴一滴的水珠,竟然汇成了滔滔流淌的大河,在人类生活的舞台上,大自然才是最伟大的导演。
我曾经去过青海高原,虽然未到黄河真正的发源地,但流经的河水也是幼年的黄河。那里的黄河清澈见底,甚至一直到兰州,都还算不上波澜壮阔。在宁夏虽有了波澜壮阔的味道,但是同样算不得汹涌澎湃。
实际上,黄河也有着自己的成长过程,如果说它是一条主动脉,那么,依附着它壮大着它的,还有许许多多的支动脉或者叫做毛血管。在我们渭南的土地上,黄河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奇特景观:在那个人称“三河口”的地方,渭河和洛河几乎同时注入了黄河,从而使黄河一下子变得那么地浩淼。
很早以前,我总以为渭河和洛河在临汇入黄河时,都会因为落差,而腾起冲天的水雾,并且是波浪翻卷,发出日夜不息的水与水的冲击声。后来,我多次去过“三河口”,遗憾的是,它们似乎永远保持着一种十分友好的姿态,从未听见过哗哗的冲击声,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进行了短暂的倾诉后,又一同相依相偎向东而去。
前年去山东,驱车看遍了胶东旁边的大海,我突然想到,任何东西都可能有着生命的尽头,世界上的每一条大河都会注入大海,最终也就在大海中消亡了。河流和大海的交汇,也是河流的荣耀。
回程经过山东东营市,我们竟然异口同声地要去看看黄河的入海口。真该看一看,终年冰雪的喜玛拉雅,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那里冰雪融化成的一滴一滴水珠,到头来却仍然在这里融入了海洋,巍然屹立的世界屋脊,竟然以水为使者,贯穿了中国的土地,再通过海洋,和世界连为一体,飞溅起自己的声音。还应该包括我们的渭河、洛河,尽管它们在“三河口”之后就已经隐名埋姓,默默无闻地随着黄河的水流涌动,但是黄河能注入大海,它们的动力功不可没。
未到目的地之前,我又做了一次错误的判断,仍然以为黄河和渤海有着一定的落差,说不定还形成了一面宽大的瀑布,很远就可以听见惊涛拍浪般的响声。从东营市始发的路程上,我总是侧耳倾听,心里还是继续着想象,只要听见那种万马奔腾的水击声,那里就一定是黄河的入海口。
可是那样的咆哮声一直没有出现。也许是年深历久的冲刷,也许是流经万里的黄河太疲惫了,在这里,别说听见什么声音,就是黄河的流速也变得非常迟缓了。乘游艇而下,我一直企盼的声音也始终没有到来。只是水面越来越宽,两岸的芦苇荡遥远得只能望见一缕绿色。黄河入海口原来也和我们的“三河口”一样,只是像扇面儿似的铺展开来,慢慢地,慢慢地和前边的渤海衔接,走向了无边无际的浩瀚,最终也就消亡了自己。
当然,黄河入海的景观绝非我们的“三河口”可比,那样的博大更是无法想象的。当游艇的主人告诉我们,真正的黄河入海口就在那一片水域时,我们早就看不见两岸的边际,可以想见,黄河临入海时的河面有多么宽广!何以见得这片水域才是黄河和渤海的衔接处?其实,我们已经从异样的空气中得到了鉴别,一边是黄河还未经过大海洗礼的泥土气息,扭过头去,那边却是略带咸味的海风拂面了。
游艇继续驶入了大海,为了黄河的消亡,或者说为了黄河和世界的衔接,我们也该送她一程。 (选自《散文》2010年第2期,有删改)
1.第一段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2.文中说“河流和大海的交汇,也是河流的荣耀”,作者这样表述的理由是什么?(6分)
3.联系上下文,请分析画线文段的表达特色。
4.请探究“黄河入海流”的生命轨迹蕴含了哪些人生启示。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俄顷风定云墨色,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行路难》)
(3)不宜 , ,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4)朝搴阰之木兰兮, 。日月忽其不淹兮, 。(屈原《离骚》)
(5)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 。
(刘向《说苑》)
(6)仰不愧于天, 。(《孟子·尽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