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①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注①: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把社内人姓名写在簿册上,叫书社。后借指按社登记入册的人口和土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方食 方:正
B.终再拜而辞曰 再拜:拜两次
C.进取于君 进:前进
D.以振百姓 振:同“赈”,救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以君之赐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B. ①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 ②谈笑以死
C. ①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 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D. ①使吏致千金与市租 ②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则尽其天年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中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尽其天年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其皆出于此乎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不能容于远近 B.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C.草行露宿 D.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3.下列各句中,与“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斯固百世之遇也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段将“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有重于社稷”的五人作对比,将假设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作对比,将“四方之士”“豪杰之流”的苟且偷生、轻如鸿毛与五人仗义而死、重于泰山作对比,突出了五人的形象,强化了文章的主题。
B.写“四方之士”“过而拜且泣”“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是为了表达对五人的同情、仰慕乃至他们学习的崇高感情。
C.“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是文段的主题。这个主题,本身就包含着许多对比的因素:“死”与“生”,当然是对比;有“大”有“小”,有“重”就有“轻”,有“匹夫”就有“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缙绅”以至“高爵显位”,这里都有强烈的对比。
D.《五人墓碑记》并不孤立歌颂五人。作者在对比中,指斥了阉党,暴露批判了“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缙绅”“高爵显位”等;在映衬中,赞扬了周顺昌,肯定了“郡之贤士大夫”。正是由于有了这一系列的对比和映衬,才充实了歌颂五人的思想内容,加强了歌颂五人的艺术力量。
下列各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一项是( )
例:恐年岁之不吾与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C.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D.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B.恐美人之迟暮 佯狂不知所之者
C.将以有为也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D.请罪于先人之墓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对下列“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③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A.①②的用法相同,意义不相同
B.②③的用法不相同,意义相同
C.③④的用法不相同,意义相同
D.①②的意义相同,用法相同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A.道海安、如皋 B.安能屈豪杰之流
C.吾从而师之 D.吾社之行为士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