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后值倾覆,___________...

 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后值倾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2)____________________,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____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輮使之然也。《劝学》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布衾多年冷似铁。雨脚如麻未断绝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2题(10分)

采  桑  子

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新,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①金觥:大酒杯。

1.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

2.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陈瑄,字彦纯,合肥人。瑄少从大将军幕,以射雁见称。

    永乐元年命瑄充总兵官,总督海运,输粟四十九万余石,饷北京及辽东。

    宋礼既治会通河成,朝廷议罢海运,仍以瑄漕运。议造浅船二千余艘,初运二百万石,浸至五百石,国用以饶。时江南漕舟抵淮安,率陆运过坝,逾淮达清河,劳费其钜。十三年,瑄用故老言,自淮安城西管家湖,凿渠二十里,为清江浦,导湖水入淮,筑四闸以时宣泄。又缘湖十里筑堤引舟,由是漕舟直达于河,省费不訾。其后复濬徐州至济宁河。又以吕梁洪险恶,于西别凿一渠,置二闸,蓄水通漕。又筑沛县刁阳湖、济宁南旺湖长堤,开泰州白塔河通大江。又筑高邮湖堤,于堤内凿渠四十里,避风涛之险。又自淮至临清,水势置闸四十有七,作常盈仓四十区于淮上,及徐州、临清、通州皆置仓,便转输。虑漕舟胶浅,自淮至通州置舍五百六十八,舍置卒,导舟避浅。复缘河堤凿井树木,以便行人。凡所规画,精密宏远,身理漕河者三十年,举无遗策

    宣宗即位,命守淮安,督漕运如故。宣德四年言:“济宁以北,自长沟至枣林淤塞,计用十二万人疏濬,半月可成。”帝念瑄久劳,命尚书黄福往同经理。六年,瑄言:“岁运粮用军十二万人,频年劳苦。乞于苏、松诸郡及江西、浙江、湖广别佥民丁,又于军多卫所佥军,通为二十四万人,分番迭运。又江南之民,运粮赴临清、淮安、徐州,往返一年,失误农业,而湖广、江西、浙江及苏、松、安庆军士,每岁以空舟赴淮安载粮。若令江南民拔粮与附近卫所,官军运载至京,量给耗米及道里费,则军民交便。”帝命黄福及侍郎王佐议行之。更民运为兑运,自此始也。八年十月卒于官,年六十有九。追封平江侯,赠太保,谥恭襄。

    初,瑄以濬河有德于民,民立祠清河县。正统中,命有司春秋致祭。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一》,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仍以瑄漕运          董:督察 

B.水势置闸四十有七    相:省视,察看

C.命尚书黄福往同经理    经理:处理,料理 

D.往返一年,失误农业    失误:疏忽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是陈瑄治理漕运的具体做法的一组是(    )(3分) 

①凿渠二十里,为清江浦,导湖水入淮    ②作常盈仓四十区于淮上

③自淮至通州置舍五百六十八            ④缘湖十里筑堤引舟 

⑤更民运为兑运                        ⑥濬河有德于民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瑄总督海运时,成效卓著;后来管理漕运,更是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业。为便利漕运,先后开凿了会通河、清江浦、白塔河等。

    B.为了节省漕运的费用,陈瑄采纳年高而见识广的人的建议,开凿了二十里长的清江浦,引湖水进入淮河,并修闸筑堤,从此,漕运船只可以直达黄河。

    C.陈瑄治理漕运,筹划周密:设置水闸,利于船只通行;建造粮仓,用于转运粮食;设馆置卒,避免船只搁浅;凿井植树,方便行路之人。

    D.陈瑄镇守淮安期间,向宣宗皇帝进言,建议变民运为兑运,认为这样可节省人力财力,既方便军士,也便利百姓。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5分)时江南漕舟抵淮安,率陆运过坝,逾淮达清河,劳费其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分)凡所规画,精密宏远,身理漕河者三十年,举无遗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说“似”

  杨铸

与西洋绘画一度发展到极致的科学写实精神不同,中国古代绘画开辟的是一条具象写意的创作道路。所谓具象写意,非严格写实,亦非纯粹表现;不离物象,又不拘于物象;“造化”与“心源”化合为一,了无痕迹。    一个“似”字,其中潜存着厘清中国古代绘画具象写意传统的重要线索。古代绘画理论言“似”,主旨乃是在标示绘画作品形象体系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复杂对应关系。

    一方面,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似”的肯定,实际上肯定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具象特性。  “似”之本义即相像、近似。宋代以前,绘画的题材一直“以人物居先”。画人物,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似”。在这里,“似”被理解为绘画的恒常追求。宋代以后,山水画、花鸟画繁盛,“似”的意识则一直不断延展,有新变,但并未遭到过彻底的颠覆。讲“似”,意味着绘画作品不是绝对独立自足的:讲“似”,强调了绘画作品需要以外在世界作为自身的基本参照系统;讲“似”,引导着画家超越对抗关系而去追求与外在世界的一致。

    另一方面,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似”的具体界定和阐发,准确揭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写意趋势。肯定绘画要“似”,并不等于倡导极端的写实。在人物画占据中心位置的阶段,借着“传神”目标的确立,古代绘画理论适度地拉开了“似”同完全写实之间的距离。谢赫称“画有六法”,居首者为“气韵生动”,而联系人物画的艺术实践可知,所谓“气韵生动”,强调的就是“传神”。由强调“传神”,延伸到厘分“神似”与“形似”,再延伸到重“神似”而轻“形似”,这一历程带给中国古代绘画的直接结果,就是对严格写实的艺术超越。

    到山水画兴盛以后,古代绘画理论与时俱进,对“似”的阐发叉出现了重要的衍变。

    新变之一是推重“神似”的范围,由人物扩展到了山水景物。所谓“物”之“神”,并非纯粹的客观存在,实乃画家对山水草木之生机天趣与文化底蕴的艺术掌握,是物理与人情的统一,自然与艺术的统一。显然,这种为“物”“传神”的要求本身,即已经潜移默化地将写实与写意两极,均衡地融为了一体。

    新变之二是“不似之似”意识的确立。伴随着大写意技法的孕育和发展,明清之际一些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画家,在继续贬抑“形似”的同时,高张起了“不似之似”的理论旗帜。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自身的艺术形象体系,并不与外在世界的艺术掌握对象保持形态上的高度同一,故曰“不似”。“不似”者,乃“形”“不似”,是对写意趋向的首肯,对执著于“形似”的极端写实艺术道路的否定或超越、这“不似”,绝非造型能力低下,而是一种艺术自觉的标志。同时,中国古代绘画创作叉始终坚定不移地将追求同外在世界的深层一致,设定为终极的艺术目标,故曰“似”。“似”者,乃“神”之“似”,理之“似”,自然之“似”,艺术之“似”,既是对具象方式的固守,更是对艺术与自然交融为一的理想境界的简明表述。

    “不似之似”,可以说是对“似”的最为切当的解释和说明,是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具象写意特征的最为精辟的概括和揭示。中国古代绘画为创造“不似之似”的具象写意的形象体系,开辟了一条个性化的艺术道路。在这里,师法自然与抒写性灵之间达成了完美的平衡。古代画家极为重视对外在世界的接触、观察、把握,视其为作画的前提条件。对于古代画家来说,用以审视的“目”,固然不可忽视;用以感受的“心”,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以心灵去师法自然,将心灵与自然化合为一,这样重新熔铸而创造出的绘画形象体系,既保留着自然的大体形貌,又艺术地超越了细节的精确一致,正所谓“不似之似”。

                                         (节选自2010年第1期《文史知识》)

1.下面对“不似之似”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似”是绘画的恒常追求,指所绘人物、花鸟等与客观实际相像。

    B.“不似”是指不与外在世界的艺术掌握对象保持形态上的高度同一。

    C.“不似之似”是指绘画作品有像又不像,是造型能力低下的一种表现。

  D.“不似之似”是既“形似”又“神似”,是艺术与自然交融为一的理想境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我国古代绘画强调具象写意,而西洋绘画则追求科学写实。

    B. 我国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似”的肯定、界定和阐发,既肯定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具象特性,又揭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写意趋势。

C.我国古代绘画中“似”的意识一直不断延展,却并未遭到彻底的颠覆,例如:人物画强调神似,而花鸟画、山水画则只求形似。

D.“不似之似”,是对“似”的最为恰当的解释,是对我国古代绘画艺术具象写意特征的最为精辟的概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具象写意”的绘画传统指的是:既不离物象,又不拘泥于物象;既不写实,也不纯粹表现心灵感受。

B.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形象体系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复杂对应关系存在三种情形:一曰“似”,二曰“不似”,三曰“不似之似”。

C.对于画家来说,用心灵感受与用眼睛观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D.“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说的是北宋画家文同画竹子根本用不着画草图。这说明绘画并不一定要师法自然,而完全可以想象创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60分)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徒趋之若骛。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要求:(1)阅读所给材料,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查看答案

 华南大学向南粤中学赠送了一批图书和电脑,南粤中学举行了全校师生参加的捐赠仪式。下面是学生代表的致谢词,请你补出空缺的部分。要求正文写出对捐赠者的欢迎、感谢及其事由等。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知道,今天我们接受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捐赠和支持,更重要的是接受了一种鼓励\一种鞭策。这种精神力量将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以更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

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