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s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梅花...

 [s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梅花自古以来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林逋《山园小梅》“              ,暗香浮动月黄昏”写梅花的水中倒影,月下幽香。陆游《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                           ,只有香如故。”正是诗人坚贞自守的傲骨写照。卢梅坡《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写出梅与雪各有所长。

(2)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表象联想就是表象之间彼此互相引起的。“落霞与孤鹜齐飞,             ”,这是由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故垒西边,     

           ”,由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联想到有关历史人物,这是相关联想。“问君能有几多愁,          ”由“愁”想到江水长流,这是由特征相似引起的联想。“露从今夜白,           ”,时令、月色,触景生情,伤心折肠,这是因果联想。《琵琶行》中的一句“嘈嘈切切错杂弹,              ”,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s1]13.

 [s1] 【参考答案】 (1)疏影横斜水清浅/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秋水共长天一色/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月是故乡明/大珠小珠落玉盘  [s1]13 、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s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 

   贺  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贺铸,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但他秉性刚直,不阿权贵,一生屈居下僚,郁郁不得志。

(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2)词的下片一连写了士大夫消夏乐闲的哪四件生活琐事?在作者笔下,这些事似乎都有一种和韵事格格不入的苦涩味,与上片大异其趣,请简要分析。

                                                                              

                                                                              

 


 [s1]12.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3题。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也。家世儒学。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思少学钟、胡书及鼓琴,并不成。雍谓友人曰:“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思遂感激勤学,兼善阴阳之术。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

造《齐都赋》,一年乃成。复欲赋三都,会妹芬入宫,移家京师,乃诣著作郎张载,访岷邛之事。遂构思十年,门庭籓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及赋成,时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曰:“观中古以来为赋者多矣,相如《子虚》擅名于前,班固《两都》理胜其辞,张衡《二京》文过其意。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非夫研核者不能练其旨,非夫博物者不能统其异。世咸贵远而贱近,莫肯用心于明物。”陈留卫权又为思赋作《略解》…… 自是之后,盛重于时,文多不载。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初,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秘书监贾谧请讲《汉书》,谧诛,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及张方纵暴都邑,举家适冀州。数岁,以疾终。                                                               (选自《晋书·左思传》,有删改)

注: ①钟、胡:即钟繇、胡昭,魏晋书法家。②籓溷(fān hùn):篱笆边,厕所旁。③伧父(fǔ):粗野鄙贱的人。

1.[s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门庭籓溷皆笔纸   著:放置,安放                B. 思而示之   造:拜访,探访

C. 世咸远而贱近   贵:显贵,地位高         D. 专典籍   意:放在心上

2.[s2] 下列四组句子中,能说明左思《三都赋》创作成功,形成“洛阳纸贵”原因的一项是

(    )

①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                                      ②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

③门庭籓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           ④谧称善,为其赋序

⑤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       ⑥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⑤⑥

3.[s3]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思出身寒微,相貌丑陋,不善言辞,小时候习书法、学鼓琴都没有学成,经他后天不断勤奋学习,所写书信重修饰,文采壮美华丽。

B. 左思面壁十年、呕心沥血写成《三都赋》后,名重一时,当时众多知名学者张载、刘逵、卫权等交口称赞,并相继为之作注作序。

C. 文章记述天资不算聪慧的左思成功的事例,意在告诉人们家庭儒学熏陶、后天不懈努力以及名流赏誉鼓吹等主客观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

D. 文章叙写了陆机初入洛阳,怀抱志愿,先鄙视嘲笑左思,后又为其所折服等事件,旨在从侧面写出《三都赋》的名重当世。

 

 

4.[s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

译文:                                                                                                 

(2)自是之后,盛重于时,文多不载。

译文:                                                                                              

(3)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

译文:                                                                                                

 


 [s1]8.

 [s2]9.

 [s3]10.

 [s4]11.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的《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的古诗走向格律体的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和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发展各展所长,共同促进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也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特性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到重摹像,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体,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于是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s1] 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 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 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规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 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上,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2.[s2]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 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 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 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像,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3.[s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诗歌能够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 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阶段也就不足为奇了。

C. 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s1]5.

 [s2]6.

 [s3]7.

查看答案

 [s1] 下面是南京“莫愁湖•胜棋楼”的一幅对联。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烟雨湖山六朝梦,                     ,仔细思量,          

   英雄儿女一枰棋,                     ,如何结局,          

①胜固欣然          ②我始欲愁              ③败亦可喜

④人言为信          ⑤风吹皱一池春水        ⑥浪淘尽千古英雄

    A.④②⑤ /①③⑥               B.①④⑥/②③⑤

    C.③②⑤ /①④⑥               D.④①⑥/③②⑤

 


 [s1]4.

查看答案

 [s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编队参谋长在“连云港”号指挥现场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这是中国海军首次组织和指挥这么多国家进行海上联合搜救任务,整个搜救计划由中方拟定。

B. 这种佳洁士波浪型牙刷比普通平面牙刷更能深入牙缝多达三分之一。

C.一位佩戴金色麦穗将花的中年军人伴着雷鸣般的掌声,缓缓走上鲜花簇拥的“和谐中国十佳健康卫士”领奖台,他就是解放军总医院烧伤整形医院院长柴家科。

D.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将可以全面办理商业银行业务,银行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一流的现代商业银行能够充分依托和发挥邮政的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

 


 [s1]3.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