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互联网上的论坛是网民发表感言的地方。现在中国教育网的“文学天籁”论坛向大家征集...

 互联网上的论坛是网民发表感言的地方。现在中国教育网的“文学天籁”论坛向大家征集话题“我最喜欢的课文”。请你仿照示例选择你记忆最深刻的一篇课文,写上几句感言。要求中肯恰当,80字以内。(注意:不一定要在句式上模仿示例,关键在于要针对课文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示例:初读《祝福》觉得祥林嫂可怜;再读,觉得祥林嫂周围的人精神麻木,缺乏同情心;多次阅读,发现祥林嫂就像一块压缩饼干,从中可以看到旧社会的人情冷暖。

感言:

 

 

 (5分)   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以下2题(6分)

绝  句     石  柔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1.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                                    

2.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答:                                       

 

 

查看答案

 ①、古人云:(“                                                ,)火不灭。”(《六国论》)

②、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王勃《滕王阁序》)

③、(                                  ),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④、木欣欣以向荣,(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⑤、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⑥、重湖叠巘清嘉,(                          ,                       )  (柳永《望海潮》)

⑦、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⑧、舞榭歌台,(                     )(辛弃疾词)

⑨、乱石穿空,(                         )卷起千堆雪。(苏轼词)

⑩、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                      )(李清照词)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6分)

演 戏

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那股傻劲,在众目睽睽之下假装昏倒。我要证明什么?新加坡人的冷漠感?老实说,这个灵感还是来自长堤彼岸的一则新闻,一个记者,为了测试人的反应,与一个警察合作,他扮演抢匪,与扮演警察的警察在大街上追逐。结果他获得了满意的答案:没有人加入追逐的行列。由此而证明人类的自私等等,据说很是轰动。我请芬和我合作,我们扮演一对情侣,我们的目标是乌节路的一座购物中心。我们选择人最多的时刻走进去,然后按照计划,我仿佛喝醉了酒,一颠二摇就倒在地上。芬发出了尖锐的叫声,叫得蛮像的,多亏她练了三天的尖叫。这叫声果然奏效,一下子吸引了几个人上前来看。我虽然闭着眼,但两耳很清楚地听到皮鞋和高跟鞋的声音,心里稍稍感到温暖。“请你们帮帮忙,我的男朋友昏倒了。”芬以颤抖的声音说。她是我们戏剧团的成员,这点演技当然难不倒她。我正期待有一双强而有力的手,往我胳肢窝一夹,把我从地板上扶起来。然而,几分钟过去了,除了耳边嘈杂的声音外,那双手始终没出现。忽然肩膀被人拍了一下,芬的声音钻入耳根:“起来吧,戏演完了。”我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周围的人还是那么匆匆忙忙,仿佛刚才那一幕未曾发生过。倘若地上躺的是一具死尸,会不会有人走过去看一眼呢? 我们转移阵地到另一座购物中心去,如法炮制再昏倒一次,我始终无法接受那个叫做冷漠的现实。这次,倒有一对情侣上前来看几眼,不过也仅仅是几眼,什么话也没留下就走了。我正要睁眼的时候,一个洋妇(大约六十岁)走来了,我听见她问:“怎么回事?”芬说:“我男朋友昏倒了。”

“快送医院吧,需要我帮忙吗?”

 芬还没回答,我已经忍不住爬起来了,老妇有点惊异,我把原委告诉她,她笑笑走开。我和芬都笑得很苦涩。“还要试下去吗?”芬问。

朋友,你说呢? (选自新加坡怀鹰小小说集《哀悼青春》)

1.对小说的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 )

A.新闻记者所做的测试,之所以让“他”很满意,是因为“他”深信人类是自私的、冷漠的。

B.在乌节路的购物中心,芬的尖叫声吸引了很多人来关心她,这让“我”感到心里很温暖。因为虽然没有人来帮助“我”,但至少证明人们并不是冷漠自私的。

    C.小说最后,芬问“还要试下去吗?”不仅表达了她对这次试验的失望,而且向读者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使小说显得余韵悠长。

    D.本文深刻揭露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人们感情麻木、道德沦丧、尔虞我诈的黑暗的现实。

E.小说情节平淡无奇,布局谋篇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波澜,但由于内容反映了人道关怀这一社会性的问题,所以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至12题。(共14分,12题6分)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年,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年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选自《史记》,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居代雁门,匈奴    (防备)  B、赵王李牧            (责备)

C、王用臣              (如果)  D、悉习战           (统率、组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我之死,有子存焉

B、牧杜门不出,称疾     汝心之,固不可彻

C、李牧多奇阵           其印予群从所得

D、赵王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   当立者公子扶苏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牧用兵蓄势待发的一组是(  )

①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②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

③谨烽火,多间谍       ④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⑤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   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一句可以看出李牧虽是将领,但也任意设置地方机构,安排官吏;为了自己的军队也搜刮民脂民膏。

B、李牧对待匈奴进犯的态度是防守不战,并“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原因是他明白攻打匈奴时机尚未成熟,不能够作无谓的牺牲,另一方面是为了消磨匈奴的斗志。

C、“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虽然李牧最终打败了匈奴,但他把数千人作为诱饵,不怜惜他们的生命,可见他虽是良将,但也有冷酷无情的一面。

D、“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以及“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这些事例充分表明了李牧固执任性,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

 

 

查看答案

 下列文言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②、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③、吾又何能为哉?     ④、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⑤、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⑥、夫晋,何厌之有?

⑦、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A、①⑤∕②③④∕⑥⑦          B、①⑤∕②④∕③⑥⑦

C、①④⑤∕②③∕⑥⑦          D、①②⑤∕③④∕⑥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