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套 袖 铁凝 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套  袖

铁凝

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朋友嘱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我脸上竟显出了难色,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的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得都不顺畅。向我介绍孙犁同志很注意细节的渲染,而细节是最能给人以印象的。我怎么也忘不掉这点:连孙犁的鸟都怕孙犁。

我带了信,终于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了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

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先看到老人的侧面,就猜出了那是谁。

看见我,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目光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感觉到他的关注。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写作、工作情况。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再次见到孙犁老师,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还刮着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老师迎过来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

“您是见老。”我说。

接着我便发现,孙犁老师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套袖的颜色是凝重的,但人却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  

我又见孙犁老师,是和六七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子,也没糊窗缝,正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还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

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却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次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老人的临时“武装”。

一副棉花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说不清。我没问过孙犁老师为什么总戴着套袖。也许,他也会说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不然,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就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联系,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他缝制袜子所付出的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展现的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滋养着作家的心灵。

正月已近。“正月里来是新春”,春天是开拓、创造的季节。春天永远属于勤劳、质朴、潜心创造着的人。春天离珍惜它的人最近。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借物抒情,通过叙写“我"对套袖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颂扬了孙犁老师的简朴美德和潜心创造的精神。

B.“套袖’’是行文的线索,作者三见孙犁老师,次次都写到了套袖,并通过套袖反映出孙犁老师的不苟言笑与宽容。

C.作者说孙犁老师的住处是高墙大院,并特意用了引号,强调了孙犁老师的院落高大,与他的大作家身份相匹配。

D.孙犁老师是大作家,“我"怕见大作家,套袖消除了“我”对孙犁老师的怕。戴着套袖的孙犁给了“我”亲近感。

E.文章以赞美春天收束全文,抒发了作者对孙犁老师勤于耕作的深深敬意,又深化了主旨,升华了感情,余味无穷。

2.作者开篇就以拟人的手法写养在笼中的鸟都怕孙犁,为什么这么写?(4分)

3.作者说“但我深信,孙犁老师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你认为孙犁珍爱的还有什么?作者提及孙犁在《山地回忆》中写的“布袜子”有何用意?(6分)

 

1.BC 2.渲染出孙犁老师很严厉,“我”怕见孙犁;(2分)欲扬先抑,为后文写“我”对孙犁老师印象的转变及孙犁的平易近人作铺垫。(2分) 3.孙犁老师珍爱的当然不仅仅是衣服,更多的是中华民族勤劳质朴的品质,(2分)作者之所以提及“布袜子”,是因为“布袜子”和戴套袖一脉相承,(1分)更好地说明了孙犁珍爱的是滋养了他心灵的劳动人民的感情和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天性。(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B根据文章内容可以看出,孙犁老师很平易近人,并不是不苟言笑,文中也没有说到“宽容”;C加引号,并非实指院落高大,是指没见大作家之前心理阻隔,表现对大作家的心理敬畏。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要结合上下文分析概括。其内容作用是突出人物形象;结构作用是欲扬先抑,为后文作铺垫。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和概括散文主题类的试题,对散文主题的概括,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其基本方法有: 1、从寻找语段的中心句入手。文段的中心句常在段首或段尾。文体不同,所揭示的中心也就不同;小说为议论的语句;散文为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即“文眼”。 2、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从文章的结构可以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而明确作者的写作重点与中心。分析语段时,还要注意从句与句间的关系入手;明确句群所表达的重点。 3、从体会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写人的文章,由“人”及“义”;写事的文章,由“事”及“理”;写景的文章,由“景”及“情”。 本文是典型的“卒章显志”,可以从最后两段中概括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守护文化的价值质点

艾斐

所谓文化价值的质点,是指文化的原生价值、本质价值。价值质点是一切内容和形式的文化创造、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生命之腱与活力之源,是文化主体劳动绩效的凸显,更是文化对人和社会发挥积极作用的体现。特别是在价值量、价值形式、价值效能和价值取向均呈多元化格局的今天,高度自觉而有效地强化文化价值的质点,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在精神价值之外的其他价值,对于文化来说,都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衍生出来的副价值。因为历来真正的文化创造者,从来都不是以牟利和娱乐为目的。他们的一切劳作和创造,只有一个终极目的,那就是开智、养心、励志、修德,是张扬正义、布达真理、激励人生、繁昌社会。这便是文化价值的质点,也即文化价值的核心与本质所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文化价值的衍生物固然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但文化价值的质点却永远不可改变,也永远不能改变。文化价值的质点一旦易质,其后果自当是不堪设想的。如果把赚钱当成了文化的唯一目的,势必就要放弃文化对人和社会的引导与提升功能,必然要使文化陷入低俗、畸靡的渊薮。

文化价值的核心内容、终极效能和主要实现方式,始终都在于它所天然赋有并理应履施的社会性、公益性、思想导向、智能寄寓和精神内涵。文化不但要以真、善、美的方式来揭示和表现生活与人性中的真、善、美,而且要在不可逆和个性化的艺术创造中给生活增添亮色,使社会焕发光彩,让精神得以提升,促人性更臻完美。凡此种种,既是文化的社会担当,又是文化的效能旨归。任何内容和形式的文化创造、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都只有在赋有了这样的性质和达臻了这样的效能之后,才可望使质点的效能实现。

正因为如此,文化价值的质点也便被赋予了独具的重要性和特殊意义。文化价值的质点,即是指在文化创造和文化服务过程中,不论其内容和形式如何,则都应当和必须赋有和服膺于真、善、美的品格、性质、目标与效能,发挥思想引导和精神提升的积极作用,产生淳化社会风气和铸冶民族灵魂的巨大效能,并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其主体价值与本质价值。

文化的这一价值质点,是文化的生命线。文化一旦离散了这个价值质点,其主体价值和终极效能便会随之而消失殆尽。

1.下列对“文化的价值质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价值的质点就是指文化的原生价值、本质价值,文化创造是以精神救赎为目的,而不是以牟利和娱乐为目的。

B文化的价值质点没有固定的内容,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今天价值取向多元化,文化的价值质点也是多元的。  

C文化的价值质点是指在文化创造和服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服从于真、善/美的文化品质,价值目标与社会效能。

D.文化的价值质点是文化的生命底线,不能背离。文化一旦背离价值质点,它的主体价值和终极效能便会消失殆尽。

2.请根据文意,概括文化的本体价值和终极效能的内容。(3分)    。

3.守护文化的价值质点有何现实意义?请简要分析。(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1)孔子认为不学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2分)

(2)材料所说的“好学”有哪些内涵?对你有什么启发?(4分)

 

查看答案

简答题。(选做一题)(5分)

(1)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话说林黛玉与宝玉角口后,也自后悔,但又无去就他之理,因此日夜闷闷,如有所失。紫鹃度其意,乃劝道:“若论前旧之事,竟是姑娘太浮躁了些。别人不知宝玉那脾气,难道咱们也不知道的。为那玉也不是闹了一遭两遭了。”黛玉啐道:

“你倒来替人派我的不是。我怎么浮躁了?”紫鹃笑道:“好好的,为什么又剪了那穗子?……”    .

宝、黛二人因何角口?如何收场?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2)简述曹操待关羽甚厚的故事。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刘表新死,曹操率军五十万南征荆州,刘表次子刘琮袭职,降了曹操。曹操攻刘备,刘备不愿诱杀刘琮以夺取荆州,弃新野而移兵樊城。后又弃樊城往襄阳撤退,百姓随其同行。刘备嫌速度太慢,怕被活捉,欲弃民先行,被部下劝阻。(《三国演义》)

B.在高老太爷的生日宴会上,冯乐山提亲,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正与琴热恋的觉民当即表示反对,遭到训斥后,在觉慧的帮助下出走逃婚。他给大哥的信中明确表达了不妥协的立场。最后,临终前的高老太爷只好答应取消婚约。(《家》)

C.孙权派使者见关羽,让儿子与关羽的女儿成婚,结秦晋之好。关羽粗暴拒绝联姻的要求,放弃了孔明联吴抗曹的策略。(《三国演义》)

D.乞丐王克劳班听说圣母院避难权将要结束,率领成千上万的巴黎流浪人和乞丐,前来攻打巴黎圣母院,营救大难临头的姐妹。不明真相的卡西莫多死守教堂,他从楼顶扔下巨大的石条石块,不料砸死了克劳班。卡西莫多明白真相后,痛不欲生。(《巴黎圣母院》)

E.在押赴西伯利亚的途中,玛丝洛娃认识了一个叫西蒙松的政治犯。西蒙松腼腆、谦虚而又意志力极强,为人也很正直。这时,玛丝洛娃必须在西蒙松和聂赫留朵夫之间作出选择。她不能接受所爱的人为她作出的牺牲,于是接受了西蒙松的爱。(《复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归至武阳渡作

刘克庄

夹岸盲风扫楝花,高城已近被云遮。

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

[注]此诗写的是诗人将抵家时的情景。楝:音liàn,落叶乔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扫”字的妙处。(2分)

2.全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