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②。”樊迟③...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②。”樊迟③御④,子告之曰:“孟孙⑤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⑥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而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注】①孟懿子:鲁国的大夫,“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②无违:不要违背礼节。③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④御:驾驭马车。⑤孟孙:指孟懿子。⑥鲜:少。

1.在第二则语段中孔子为什么一再强调孝道?请简要概括。(3分)

2.在第一则语段中孔子列举“生”“死”两件事要阐述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3分)

 

1.人如果有了孝,自然就有仁爱之心,就很少会干违法乱纪的事了。 2.孔子以“生”“死”两件事阐述的道理是: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而且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的孝。可见,按照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解析】 1. 试题分析: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意思是说,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孟懿子是鲁国的大夫,他曾经问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的孝顺之道,只在于无违而已。这个无违是指子女侍奉父母的道理,不能违背,而不是讲听从父母所有的指令才是孝顺。作为大夫的孟懿子不能再问了,因此孔子也没有详细讲明。所以在路上,孔子对为他驾车的学生樊迟说:今天孟懿子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回答说无违。这是因为没有展开讲解,怕孟懿子误会,因此借樊迟转达深入的涵义。樊迟就问:无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解释说:无违就是不违背礼。子女侍奉父母,虽然有心,但也要符合一定的礼数,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分内的事。比如父母健在的时候,要早晚问候,于父母左右奉养。父母去世的时候,丧葬的礼仪也一定要遵守。祭祀父母的时候,从所有必须的物品,到每个参与人员的心态,都要符合礼数。始终没有一丝一毫的怠慢之心,这才叫做孝道。如果礼数规定了,而没有按要求去做,叫做过简,对亲人不敬。如果礼数没有要求而强要去做,就会陷亲人于不义,别人会议论亲人的过失,也是不孝。当时鲁国的大夫都在用国君的礼仪,孔子以此来警示他们。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学名著阅读(10分)

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父亲死了,20岁的觉新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但他不久就发现了这个家庭的勾心斗角。二叔早就死了,三叔克明跟他比较接近,四叔克安和五叔暗中和他作对,他不得不极力避免和他们冲突,以便过几天安静日子。(《家》)

B.在高老太爷66岁生日宴席上,冯乐山向高家提亲事,要把自己的外甥女许配给觉民,并建议马上订婚,高老太爷一口应允。(《家》

C.觉民在觉慧的帮助下成功逃婚。高老太爷得知此事后一度十分生气,但在临死前还是向觉民妥协,不再提原来的婚事。最终觉民和琴排除阻碍走到了一起。(《家》)

D.瑞珏知道了觉新和梅过去的关系以及觉新为什么特别喜欢梅花的原因,她主动找梅交谈,梅坦率地向她倾诉了自己的遭遇和内心的痛苦,瑞珏回去后内心非常痛苦,好多天不理觉新。(《家》)

E.鸣凤被逼嫁给冯乐山,出嫁前的一个晚上她去找觉慧,觉慧赶着写稿,没有听完鸣凤的衷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含泪离开了觉慧的住处。鸣凤刚离开,觉民来告诉了事情的真相,觉慧急得几乎发疯,四处寻找鸣凤,但太迟了,鸣凤绝望中,怀着对觉慧深深的爱,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家》)

2.简答题(5分)

阅读下面的《家》的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可是后来他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灭的幻梦而哭。”文中的“他”指的是谁?“他”有什么幻梦?他的幻梦是怎样破灭的?请简要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客发笤溪

叶 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舟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①叶燮(1627—1703),清代诗论家。②笤溪是流经作者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

1.“客心如水水如愁”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体现作者的“愁”?(3分)

2.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15分)

长清僧

长清僧,道行高洁。年八十余犹健。一日,颠仆不起,寺僧奔救,已圆寂矣。僧不自知死,魂飘去,至河南界。河南有故绅子,率十余骑,按鹰猎兔。马逸,堕毙。魂适相,翕然而合,遂渐苏。厮仆还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胡至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僧亦不自申解,但闭目不复有言。饷以脱粟则食,酒肉则拒。夜独宿,不受妻妾奉。

数日后,忽思少步。众皆喜。既出,少定,即有诸仆纷来,钱簿谷籍,杂请会计。公子托以病倦,悉卸绝之。惟问:“山东长清县,知之否?”共答:“知之。”曰:“我郁无聊赖,欲往游瞩,宜即治任。”众谓新,未应远涉。不听,翼日遂发。抵长清,视风物如昨。无烦问途,竟至兰若①。弟子数人见贵客至,伏谒甚恭。乃问:“老僧焉往?”答云:“吾师已物化。”问墓所。群导以往,则三尺孤坟,荒草犹未合也。众僧不知何意。既而戒马欲归,属曰:“汝师戒行之僧,所遗手泽,宜恪守,勿俾②损坏。”众唯唯。乃行。既归,灰心木坐,了不勾当家务。

居数月,出门自遁,直抵旧寺,谓弟子:“我即汝师。”众疑其谬,相视而笑。乃述返魂之由,又言生平所为,悉符,众乃信。居以故榻,事之如平日。后公子家屡以舆马来,哀请之,略不顾瞻。又年余,夫人遣纪纲至,多所馈遗。金帛皆却之,惟受布袍一袭而已。友人或至其乡,敬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而辄道其八十余年事。

异史氏曰:“人死则魂散,其千里而不散者,性定故耳。余于僧,不异之乎其再生,而异之乎其入纷华靡丽之乡,而能绝人以逃世也。若眼睛一闪,而兰麝熏心,有求死而不得者矣,况僧乎哉!”

【兰若】即寺庙。 【俾】,动词,使,把。 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

1.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魂适相,翕然而合(遇到)

B 众谓新,未应远涉(病愈)

C 吾师已物化(刚刚)

D 友人或至其乡,敬之。(拜访)

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是(3分)

A 不异之其再生有求死而不得者矣,况僧哉!

B 厮仆还问山东长清县,知否?

C 家人为妄,共提耳悟之后公子家屡舆马来

D 魂适相值,翕然合,遂渐苏年仅而立,辄道其八十余年事

3.对文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长清僧因为意外去世,借富家子打猎坠马而亡的机会托身富家公子,得以重生。

B 长清僧虽然托身为富家公子,却始终保持当僧人时的生活习惯和信条,静心打坐,不吃荤,不近妻妾。

C 因为长清僧魂魄未散,所以公子不需要别人带路,就能直抵寺院,并由寺僧带路去看自己的坟墓。

D 托身公子的长清僧一回到寺庙就不再回到自己托身的故绅家,任凭夫人多次哀请也绝不改变心意。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1)(3分)后公子家屡以舆马来,哀请之,略不顾瞻。

(2)(3分)人死则魂散,其千里而不散者,性定故耳。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词全都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有泉出     一一咏     以故其后之曰褒禅

B.不随以也     林修竹       而记游者甚

C.有穴然     卒之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彭殇为妄作    向之所欣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查看答案

下面各项中没有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B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C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D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