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游石门诗序 东晋 慧 远 石门在精舍南十余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游石门诗序

东晋  慧  远

石门在精舍南十余里,一名障山。基连大岭,体绝众阜。辟三泉之会,并立而开流,倾岩玄映其上,蒙形表于自然,故因以为名。此虽庐山之一隅,实斯地之奇观。皆传之于旧俗,而未睹者众。将由悬濑险峻,人兽迹绝,径回曲阜,路阻行难,故罕经焉。

释法师以隆安四年仲春之月,因咏山水,遂振锡而游。于时交徒同趣,三十余人,成拂衣晨征,怅然增兴。虽林壑幽邃,而开涂况进;虽乘铖履石,并以所悦为安。即至,则援木寻葛,历险穷崖,猿臂相引,仅乃造极。于是拥胜倚岩,详观其下,始知七岭之美,蕴奇于此: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后,峦阜周围以为障,崇岩四营而开宇。其中则有石台、石池、宫馆之象,触类之形,致可乐也。清泉分流而合注,渌渊镜净于天池,文石发彩,焕若披面,柽松芳草,蔚然光目。其为神丽,亦已备矣。

斯日也,众情奔悦,瞩览无厌。游观未久,而天气屡变:霄雾尘集,则万象隐形;流光回照,则众山倒影。开阖之际,状有灵焉,而不可测也。及其将登,则翔禽拂翮,鸣猿厉响,归云回驾,想羽人之来仪;哀声相和,若玄音之有寄。虽仿佛犹闻,而神以之畅;虽乐不期灌,而欣以永日。当其冲豫自得,信有味焉,而未易言也

退而寻之,夫崖谷之间,会物无主。应不以情而开兴,引人致深若此,岂不以虚明朗其照,闲邃笃其情耶?并三复斯谈,犹昧然未尽。俄而太阳告夕,所存已往,乃悟幽人之玄览,达恒物之大情,其为神趣,岂山水而已哉!

于是徘徊崇岭,流目四瞩;九江如带,丘阜成垤。因此而推,形有巨细,智亦宜然。乃喟然叹:宇宙虽遐,古今一契;灵鹫邈矣,荒途目隔。不有哲人,风迹谁存?应深悟远,慨焉长怀!各欣一遇之同欢,感良辰之难再,情发于中,遂共咏之云尔!

(《中国古籍全录·历代游记选》)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虽庐山之一隅:角落B.而开况进涂:道路

C.闲邃其情耶?笃:沉重D.宇宙虽,古今一契遐:久远

2.下列四组中,全都直接表现石门优美景色的一组是(    )(3分)

濑险峻,人兽迹绝,径回曲阜    ②咸拂衣晨征,怅然增兴

③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后④清泉分流而合注,渌渊镜净于天池

⑤九江如带,丘阜成垤⑥灵鹫邈矣,荒途日隔

A.①②③B.③⑤⑥     C.②④⑥D.③④⑤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先介绍了石门的地理位置、命名由来,说明其不为人知的原因。接着记述了游历的过程,描绘了石门景色的奇丽多变,写出了眺览的乐趣。

B.文中有“交徒同趣三十余人”及“情发于中,遂共咏之云尔”的字样,由此可以得知,这次庐山之行人数众多,而且大家游山玩水,吟诗唱和。

C.文章后面两段由写景转为思考自然给人的启示。在慧远看来,自然山水会因为游者的感情而增添情致,那些幽隐之人神秘的感悟,通达永恒事物的至深之情,都是眼前美丽的山水赐给的禅趣。

D.本文文辞优美,句子骈偶,末段阐发佛教思想,带有晋代特有的玄学风格。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斯日也,众情奔悦,瞩览无厌。(3分)

(2)当其冲豫自得,信有味焉,而未易言也。(3分)

 

1.C 2.D 3.C 4.(1)这一天,大家的心情奔放而又喜悦,四处游览都还不觉得满足。(“斯”、“瞩”每字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当一个人怡然自得时,确实是意趣无穷呀,只是不容易用语言表达出来。(“豫”、“信” 每字各1分,句意通顺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笃:专一,一心一意,笃厚。理解实词要依据语境、词性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D①是写这里很少有供人行走的山路的原因 ②不是直接表现石门湖优美景色 ⑥是说灵鹫山虽然悠远,荒无人烟的路程对于笃信佛教的人来说,却像是一天就可以到达。并不是表现优美景色。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C在慧远看来,所看到的大自然都是无所主宰、随顺自然的,应当不会因为游者的感情而起增添什么情致。他领悟到那些幽隐之人神秘的感悟,通达永恒事物的至深之情,其实是神灵赐给的禅趣,并非仅仅是眼前美丽的山水。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要求语句要通顺,关键词语翻译要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出来。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斯、奔、悦、瞩、厌、豫、信。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参考译文】 石门在东林寺南方大约十余里处,它另外还有一个名称叫“障山”。山脚和周围起伏的群岭相连,山体超越身边的山脉独自矗立。众多的山泉在这里汇合,两峰并肩而立,涧水从中流出,倾斜的危岩在水中映出倒影,朦胧的景色水雾般覆盖着大自然,因此才有了石门这个名字。这里虽然是庐山的一角,但确实是一大奇观。它的奇丽只在民间传说中代代相传,真正亲眼看过的人却并不多。因为瀑布湍急,人兽无法到达,山上的石径往复曲折,阻碍重重难以行走,所以,这里很少有供人行走的山路。 隆安四年仲春的一天,因为我和大家想一同吟咏山水,就拄着锡杖去石门游玩。当时,共有志趣相投的人三十多位,大家都早早地起来穿好衣服出门了,怅然的心情也增加了不少兴致。山林虽然幽暗深邃,但大家仍然开辟道路竞相前进;走过的险路重重,但每个人都为自己见到的景色感到满足。到了石门涧,众人就攀着树木揪着蒿草,翻越险峰涉过浅滩,相互搀扶着,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到达最高峰。最后,终于登上山顶了,背倚岩石,美丽的景色环绕身边,仔细地往山峰下观看,这才知道庐山七岭之美,皆蕴藏于此:两座山峰对峙在前方,重重的山岩叠耸在后面。一圈圈的环形山峦围绕在周围如同屏障,一块块高耸的岩石支撑起一片开阔的空间。这些岩石有的像石台,有的像石池,有的像宫馆……看到可以比拟的景物,让人感到无比喜悦。还有一道道的清泉先是分开流出后又合在一起泻下,天池里的潭水像镜子一样映照着天空,彩色的石头散发着光彩,鲜明得像展开了美丽的面容,松柳和芒草这些草木生长得茂盛而耀人眼目。它们向我们完整地展示了造物的神奇和美丽。 这一天,大家的心情奔放而又喜悦,四处游览都还不觉得满足。但是,游览时间不是太久,天气却多次发生变化:一会儿高空云雾聚集,周围的一切景象都隐藏在其中;一会儿流动的阳光返照回来,群山在水中投下了清晰的倒影。云雾开阖之际,它的形状就像是有灵气一样,让人难以预测。正要重新开始登山时,一群飞翔的鸟儿在空中振动着翅膀,远处猿儿鸣叫的声音也十分清晰,飘动的云彩像仙人的车驾,凄清的声音仿若传说中的仙乐。这一切虽然都处于朦胧之中,但是足以让人心神欢畅。但快乐不宜过度,长久保持是最主要的。当一个人怡然自得时,确实是意趣无穷呀,只是不容易用语言表达出来。 往回走的时候我就在想:在山谷之间,所看到的大自然都是无所主宰、随顺自然的。应当不会因为游者的感情而起增添什么情致,但仍然让人对大自然有这样深的感受,这难道不是在用一种空明虚静的景色开阔我们的观想,用悠闲深远的境界让我们的情致更加笃厚吗?我先后三次重复这样的话语,仍然没有找到答案。不一会儿,太阳落下山去了,眼前的景物已经模糊不清,我这才领悟到那些幽隐之人神秘的感悟,通达永恒事物的至深之情,其实是神灵赐给的禅趣,难道仅仅只是眼前美丽的山水吗? 于是在山岭之间徘徊,放眼四下张望,只见九江之水弯曲如带,山岳像蚂蚁穴前的小土堆。因此我推想,物体有大有小,智慧也应当是这样呀。于是不由感叹:宇宙虽然遥远阔大,但古今却是同一个样子;灵鹫山虽然悠远,荒无人烟的路程对于笃信佛教的人来说,却像是一天就可以到达。如果没有这些哲人,美好的风尚和古迹怎么会存在呢?感应深邃的哲理,领悟西方佛法的启发,心中又是一阵的长久的思索。大家对今日同游佳景感到十分高兴,又感叹良辰美景难以复再,心中之情不可压抑,于是一同吟咏诗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水何澹澹,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2) _______,愿乞终养。                (李密《陈情表》)

(3) ____________,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4)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苏轼《赤壁赋》)

(5) 从今若许闲乘月,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6) 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查看答案

请以“简单是一种智慧”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题目。(7分)

《炫动中国风》的舞台上,来自新疆小选手的一段街舞表演,引发了四位明星助梦嘉宾一场“唇枪舌剑”,他们针对少年儿童该不该参加选秀节目这个问题现场“掐架”。持否定态度的一方认为,孩子们容易被污染,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持肯定态度的一方认为,孩子们能够展示才华,有益于梦想的实现。

你对少年儿童参加选秀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打破了纪录片的尴gà(    )和          创造了难得的深夜的收视纪录和观众异乎寻常的热捧。和片中令人垂涎(     )的美食一样,该纪录片至今仍以罕见的热度跳跃在网友们的舌尖上。             的网友迫不及待地制作出了明显带有娱乐噱头性质的“城市版”和“校园版”,这些持续             出的不同版本,给茶余饭后的人们带来了轻松愉悦的谈资。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2)给加点字填写正确的拼音。(1分)                 

(3)依次填入上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A、困境    意犹未尽    复制

B、困境    饶有兴致    发酵

C、窘境    意犹未尽    发酵

D、窘境    饶有兴致    复制

(4)上面文字有一句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2分)

有语病句子的序号:         修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内心的富贵才是真富贵

陈新焱

    (1)1980年起,李嘉诚决定设立个人基金会,希望“在我离开这个世界后做的事,一定要比我在世时做的只多不少”。而在更早些时候,他们就已经捐献巨资。2007年5月,《时代》杂志公布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两位人士,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慈善家”一项,李嘉诚名列其中,与比尔·盖茨齐名。   

    (2)李嘉诚做出这一决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心路历程。金钱,也曾经对李充满诱惑。因为李目睹父亲从受人尊敬的小学校长,落魄到一名寄人篱下的职员。李经历过没钱就没有尊严、没有家、无法读书的困境。所以,在创业成功之后,李也曾享受过金钱带来的快乐。

    (3)1956年,28岁的李嘉诚已跻身百万富豪之列。戴高级腕表,开名车,拥有游艇,玩新型莱卡相机,并在香港列提顿道半山腰买了面积近200乎方米的新宅,将母亲接来同住。

    (4)但是,就在搬进新家的那天晚上,李嘉诚彻夜难眠,第一次认真审视财富,“财富能令一个人内心拥有安全感,但超过某个程度,安全感的需要就不那么强烈了。”李嘉诚后来回忆说。

    (5)至少在半年的时间里,李嘉诚一直郁郁寡欢,晚饭后,常一个人驾车到西环半山上的宝珊道发呆。李说,直到有一天,自己突然想明白了,可以通过帮助别人,赋予财富新的意义,李突然领悟到:“内心的富贵才是真富贵”。   

    (6)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李嘉诚开始不断捐献,直至1980年,李已经52岁,成立了李嘉诚基金会。  

    (7)为弥补自己少年失学的痛和父亲因病去世的无奈,李将基金会捐献的方向主要放在两方面:教育和医疗。

    (8)首先,李在故乡成立一所大学——汕头大学。办学是个无底洞,李此举曾引来一些朋友的担忧,但李志气坚定,少年失学的痛,转化成他对汕大的浓郁情感。“就算汕头大学一夕之间被摧毁,我也会把它重建起来!”采访中谈及这一话题,李嘉诚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9)现在,李逢人便称,基金会是他的“第三个儿子”,然而,外界很少知道的是,这一称呼得来不易。

    (10)据李嘉诚透露,2003年的某个夜晚,为基金会的未来,他彻夜难眠。因为他日渐体会到自己年事已高,但又不希望基金会停止运作,而基金会无止境地运作,就需要投入大笔大笔钱,他担心,这是否剥夺了原本该属于子孙的财富权利?

    (11)彼时,李嘉诚也被家族财产的传承所困扰。一端是自己的亲骨肉,一端是自己的梦想,到底该如何取舍?

    (12)突然,李领悟出一个道理:“我现在有两个儿子,如果我不是(有)两个儿子,而是三个儿子,我是不是也要给第三个儿子一份财产?”只要将基金会视为第三个儿子,财产分三分之一给基金会,就理所当然。

    (13)心念一转,豁然开朗。李嘉诚后来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这个思想上的自我突破,让他开心了很多天。“那种安慰、愉快的感觉,实在用笔墨难以形容!”

    (14)李曾开启了一个针对癌症病人的临终关怀项目,起因是,他去探望一个罹患肿瘤的富豪朋友,“我心里想,这个朋友很富有,但因为肿瘤而痛楚不已。内地贫穷的癌症病人没钱治疗,生活怎样过?于是立即想到开展宁养服务”。

    (15)李说,他不喜欢“临终关怀”这个词,所以改为了“宁养服务”。

    (16)李嘉诚基金会高级项目经理罗慧芳女士告诉南方末记者,李对这个项目很上心,甚至还专门就市面上有哪些新药和他们进行过讨论。据她透露,宁养计划至今已经做了十多年,在内地以及香港已经有了42家宁养院。

    (17)在过去的几年中,李嘉诚一直在期待他的言行能够激起更广泛的响应,将慈善业从个人的道德完善,转变成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

    (18)2013年11月19日,西安盼大石头村,李嘉诚为其基金会下属的“展璞”计划二期揭牌,李跟省市领导以及村民座谈,几乎每个人发言时都要称赞一番李嘉诚的善举,对他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每一次,李都双手抱拳,站起来,然后弯腰,连声说,“谢谢”。

    (19)面对冗长的发言,李嘉诚坐在北方微凉的硬靠椅上,始终面带微笑。座谈进行到一半,有好心的工作人员拿进来一个坐垫,但被他拒绝了。

                                             (摘编自2013年11月28日《南方周末》)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提到2007年《时代》杂志公布李嘉诚与比尔·盖茨齐名一事,意在肯定身为企业家的李嘉诚在事业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B、文章说金钱曾经诱惑过李嘉诚,也给他带来了快乐,但后来他感到金钱也给他带来人身安全的巨大威胁,使他感到很痛苦难受。   

C、李嘉诚做慈善事业不仅着眼于眼前,还考虑到身后;不仅立足自己,也希望能影响别人,甚至希望它转变成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

D、李嘉诚把基金会看成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充分表明了慈善事业在李嘉诚心中的地位,他希望基金会能把扶贫救困精神发扬光大,永远流传。

E、文章只选取了李嘉诚生活中的几件事客观叙述,没有什么评论,但却让人感到了李嘉诚的人格魅力,使人对李嘉诚产生敬佩之心。

2.把“临终关怀”改为“宁养服务”表现了李嘉诚怎样的理念转变?(4分)

3.形成“内心的富贵才是真富贵”的认识,对李嘉诚人生道路上产生了怎样的积极意义?请结合材料简析。(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