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一碗羊肉汤 金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一碗羊肉汤

金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000只。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心里很踏实: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

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

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从6月8日起,当天是常委班子成员,9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扶贫办,11日县委办,12日县委组织部……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月19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了解长岭乡的经验,学习他们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提出自己乡、村的脱贫办法,力争在两年之内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

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搞好接待工作,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乡政府办的同志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问题: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个人,生活咋安排?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牧场远在离乡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参观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待,怎么办?刘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他说:“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大伙一听,不禁拍手叫绝。第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型排开,足有二十多辆停在了离长岭牧场五六里的山下路旁,领导们一路风尘来到牧场,大家看到荒岭上建成如此规模的牧场,无不咋舌称赞。中午12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的烧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香,这比吃几百几千块的宴席有滋味多了,你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张书记号召,今后无论谁来牧场参观,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

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这下可慌了刘乡长,他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张书记最后在电话中毫不犹豫地指示:仍然用羊肉汤招待。

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示满意,就是不见大羊群,便问羊呢?刘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点。中午他们端起羊肉汤时,一位老领导提了个问题:这羊肉是从山下买的,还是在山上杀的?刘乡长忙回话:“这是咱牧场的羊,现宰现熬,鲜得很,鲜得很!”这位领导盯着碗里羊肉和漂在汤里厚厚的一层油,皱起眉头问:“一天能宰几只?”刘乡长忙竖起两根手指:“两只,两只!”领导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就走了。

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见上面的精神。于是他沉不住气了,去找县委张书记。张书记正在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醒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张书记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描写了长岭乡建牧场,由脱贫致富典型,发展为接待参观者,牧场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新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对刘乡长他们的做法不满,就是通过老领导表情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第三自然段描写县委办工作人员安排各级领导参观的日程表,突出了长岭乡接待任务的密集繁重,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D.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运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准确巧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E这篇小说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反映了农村脱贫致富深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艺术感染力强,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2.小说中刘乡长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内参》的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6分)

4.从牧场关闭原因的角度,谈谈你对小说主旨的理解。(8分)

 

1. B C (选B给3分,C给2分, D给1分;选A、E不给分。) 2. ①因地制宜,真抓实干:为了长岭乡脱贫致富,在荒岭上建立牧场。②头脑灵活,积极争取:面对频繁的参观者,他用羊肉汤来接待;向县委书记询问接待事宜,希望市扶贫办扶持牧场。③没有原则,缺乏远见:为了不辜负领导期望,为了让参观者满意,无休止地宰羊接待,使得牧场的羊大幅减少,也没有彻底摆脱迎来送往的官场作风。(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 ①照应前面情节:正因为市扶贫办的考察,发现长岭乡依然贫困的原因,才会有《内参》文章的出现。②推动情节发展到高潮:《内参》的文章为关闭牧场提供了依据,情节逻辑合理。③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表现结尾的突转:参观者吃掉一个牧场,令人深思。(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 ①长岭乡自身的原因:建立起了牧场,但是结构单一,表达了没有可持续发展资源的乡村依然贫穷的主旨。②县委张书记的原因:张书记考察后指示各级领导参观,增加了牧场的负担,并对羊肉汤赞不绝口,助长了招待风气,表明上级政府的形式主义、表面文章使贫困的百姓更贫困的主旨。③各级参观者的原因:一批批的领导参观牧场,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揭示频繁的请吃拖垮了牧场的现象。④政策和资金扶持不足的原因:长岭乡牧场要发展,真正脱贫致富,还要靠优惠的政策和贷款扶持。(每点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A“脱贫致富典型”不准,只是脱贫项目,尚未脱贫致富。“结尾出人意料”不全对,结尾也在情理之中; D项没有环境描写;E“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不对,本篇小说语言朴实无华。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题目,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要结合上下文分析概括。其内容作用是突出主题;结构作用是照应前文,并推动情节发展。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这是个探究小说主旨的题目,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首先,应该到题材中去寻找。题材中蕴含着主题,是主题分析的重要材料和依据。 其次,分析小说的主题,还必须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如果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以及它的时代背景缺少了解,那么很难获取小说的真正内涵和主题。 第三,分析小说的主题,还必须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创作个性等,也有助于理解他的小说的主题。 第四,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技巧,也是理解概括主题的重要方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小说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法。通过分析人物描写技巧,准确理解人物形象,就能正确把握小说的主题。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蜀道难》李白)

⑵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固时俗之工巧兮,      。(《离骚》屈原)

⑶怀旧空吟闻笛赋,            ,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题画

李唐①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②画牡丹。

【注】①李唐:南宋画家,工于淡墨山水,初到杭州无人赏识,靠卖纸画糊口,生活十分艰难。②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染料。

1.本诗为“题画诗”,但写画只有第一句,分析该句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沈君理,字仲伦,吴兴人也。祖僧畟,梁左民尚书。父巡,与高祖相善,梁太清中为东阳太守。侯景平后,元帝为少府卿。

君理美风仪,博涉经史,有识鉴。起家湘东王法曹参军。高祖镇南徐州,巡遣君理自东阳谒于高祖,高祖器之,命尚会稽长公主,辟为府西曹掾,稍迁中卫豫章王从事中郎,寻加明威将军,兼尚书吏部侍郎。迁给事黄门侍郎,监吴郡。高祖受禅,拜驸马都尉,封永安亭侯。出为吴郡太守。是时兵革未宁,百姓荒,军国之用,咸资东境,君理集士卒,修器械,民悦附,深以干理见称

世祖嗣位,征为侍中,迁守左民尚书,未拜,为明威将军、丹阳尹。天嘉三年,重授左民尚书,步兵校尉,寻改前军将军。四年,侯安都徙镇江州,以本官监南徐州。六年,出为仁威将军、东阳太守。天康元年,以父忧去职。君理因自请往荆州迎丧柩,朝议以在位重臣,难令出境,乃遣令长兄君严往焉。及还,将葬,诏赠巡侍中、领军将军,谥曰敬子。其年起君理为信威将军、左卫将军。又起为持节、都督东衡、衡二州诸军事、仁威将军、东衡州刺史,领始兴内史。又起为明威将军、中书令。前后夺情者三,皆不就

太建元年,服阕,除太子詹事,行东宫事,迁吏部尚书。二年,高宗以君理女为皇太子妃,赐爵望蔡县侯,邑五百户。四年,加侍中。五年,迁尚书右仆射,领吏部,侍中如故。其年有疾,舆驾亲临视,九月卒,时年四十九。诏赠侍中、太子少傅。丧事所须,随由资给。重赠翊左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如故。谥曰贞宪。    

                                  (节选自《陈书·沈君理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巡,与高祖相善                  素:平素,一向

B元帝为少府卿                      征:征召

C步兵校尉                          领:统领

D兵革未宁,百姓荒                  弊:凋敝,疲困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沈君理被高祖器重的一组是(3分)

素与高祖相善,梁太清中为东阳太守 命尚会稽长公主,辟为府西曹掾

寻加明威将军,兼尚书吏部侍郎     ④拜驸马都尉,封永安亭侯

朝议以在位重臣,难令出境         ⑥以君理女为皇太子妃

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君理素有令名,讲风度重仪表,广泛涉猎经世典籍,有卓越的见识,曾受父亲沈巡派遣从东阳前去南徐州晋见高祖,高祖非常看重他。

B沈君理深受朝廷器重。高祖接受禅让后,任命沈君理为驸马都尉,封永安安亭侯,这时战争还没有停止,百姓生活在饥荒凋敝中,朝廷任命沈君理出任吴郡太守。

C沈君理历任要职。世祖天嘉三年,任命沈君理为前军将军,天嘉四年,监理南徐州政事,天嘉六年,调出朝廷任仁威将军,同年,因为父亲逝世去职。

D沈君理坚守孝道,朝廷三次要他夺情视事,都被他拒绝了。去世时四十九岁,谥号贞宪。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君理集士卒,修器械,民悦附,深以干理见称。(5分)

⑵又起为明威将军、中书令。前后夺情者三,皆不就。(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这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2014年3月19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典阅读又叫基础阅读,在信息时代下重要性突显,它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B经典阅读可以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C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但一定是越早安装越好。

D经典阅读作用于人的思维和情感模式,从而能让人们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

2.下列有关“信息时代对年轻人的影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使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在逐渐消逝。

B信息时代下,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使他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C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所以这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而很可能是“脾气”。

D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通过网络上的“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建立“三观”。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对于年轻人来讲,信息时代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因为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

B热爱生活的人一定爱读《春晓》,他们会把一丝丝的伤感蒸腾为对生清与生命的深情感受。

C网络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很多年轻人最终从网络中得到的只有空虚和焦虑。

D经典阅读中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时浙江富阳画家黄公望年过70用三四年时间完成的。在那三四年里,这座小城里的人们为名忙、为利忙、为权势忙,而黄公望并没有和着那个喧嚣的社会去做事,你忙你的,我画我的,他只是静静地作画。也许,当时的人,并不理解他,甚至认为他是一个傻傻的人。耐人寻味的是,几百年过去了,那些一代一代人做的“有用的事”都烟消云散了,当年那个并不与时代合拍的“傻傻的”老人,却用清静的心和一根又一根磨秃的笔,画出了不朽的画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