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6分)
笔尖上的中国
美丽无声的乡音在笔尖上轻轻滑动,笔尖上的中国被每一双黑眼睛认同。书法,是中国符号、中华民族的图腾、华夏5000年历史的载体,也是每一位天涯海角炎黄子孙一眼识别的同根标识。古都牌楼上的斗方或门楣上牌匾以及香案上牌位的墨迹,都令我们认祖归宗的血脉偾张;谁家堂屋里高悬的一幅中堂,则让我们思念大陆或海岛或异域他乡慈爱的高堂。那笔酣墨浓的书写,便是情真意切的思乡。
当洁白的宣纸铺开、墨香四溢时,便想起故乡的月光透过竹叶照亮窗棂,也照耀无眠的心绪。书写,不光是修身养性,或抒发情怀,更是一种认祖归宗、祭奠先人的庄严仪式。古往今来,我们的同胞正是通过书写来不断训练、培养孩子们的德操。坐姿不正,无以为书;心思不端,无以为人。谁能说执一管毛笔一笔一画地落墨,不是一项端正与端方做人的肢体训练。一个磊落君子以正确的姿势和姿态处世,就是从习字开始。
古代先人敬畏字纸的遗训告诉我们,汉字书写不仅仅是肢体训练,更是心灵体操。汉代文学家杨雄说:“书,心画也”。书法作品可谓中国人心灵的图画,如同传说中的龙马背负河图,神龟驮出洛书,乃文明开创之征兆。况气韵生动之翰墨,源自空灵曼妙之灵符;高古典雅之英藻,酝酿倜傥落拓之胸襟。史有颜鲁公颜真卿垂范后世,“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矣。”
最善于模仿大自然的民族,最具有艺术创造的灵光。文房四宝之笔墨纸砚皆取材于大自然,文人墨迹便携带着日月山川之灵气。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书写方式,只不过是各擅其能罢了。太阳擅用光的线条迸射其对地球村的炽热情愫,月亮则用如水的波痕挥洒其对万千生灵的关爱,雪花用象形的图案编织美丽的童话,雨点也用不留痕迹的“墨迹”敲打叶子和窗户,暖风更用那无形的笔描画出一片天真烂漫的草绿花红……
笔尖上的中国历史悠久,蔚为大观。我们在甲骨上谋面,在贝壳上相识,在青铜上辨认,在石鼓上端详,在竹简上默念,在摩崖上邂逅,在玉石上铭刻,在团扇上留言,在青瓷上烙印,在紫檀上题名,在彩笺上传情,在红叶上题诗,在碑碣上隽永,在陶器上永驻……生活中无处不在你横平竖直的美感,天地间无所不包你方方正正的大气。你指给我一个用笔墨书写的优雅汉字,便是指给我一个用文化熏陶的鲜活生命。
我相信,热爱书写的民族能够把过去写进历史,也能够把历史写进未来。书写的滋味和有滋味的书写,只有真正书写过的人才能书写得出。这种美妙的身心体验和感受经过世代相传,逐渐成为一种民族特有的心性和气质,那刚柔相济、收放自如、行云流水、力透纸背的是一种持久、韧性、刻苦、奋发、倾毕生精力追求完美的理想人格。我们在一幅绝美的书法作品中,能够体味自然、社会、人生的全部美质和内蕴。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从古至今,君子能以正确的姿态处世都必须从习字开始。
B.颜真卿是一位忠臣烈士、道德君子,他因端严被人疏远。
C.书法因具有艺术的灵光而比日、月、雪、雨、风更高明。
D.绝妙的书法有美的形式,更有自然、社会、人生的内蕴。
2.从全文看,下列对作者认为汉字书写所具有的价值,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书写汉字令我们血脉偾张,让我们思念大陆或海岛或异域他乡的双亲。
B.书写汉字是一项端方做人的肢体训练,更是一种酝酿胸襟的心灵体操。
C.书写汉字能让文人墨迹携带自然之灵气,欣赏书写能体会到文化熏陶的鲜活生命。
D.书写汉字能逐渐形成一种民族特有的心性和气质,能够让人追求完美的理想人格。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
(2)《诗经·氓》中以“桑”喻女子青春年华的句子是“ , ”。
(3)徐志摩在“康河的柔波”前,看到“ , ”的情景,深深的爱恋使他“甘心做一条水草”。
(4)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 , ”写水,短短16个字就将兰亭周围之景描绘出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8分)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作者在首联中运用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百忧缠心?请简要分析。(4分)
2.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请简要分析。(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赤壁之战
司马光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权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曰:“愚谓大计不如迎之。”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瑜至,谓权曰:“请为将军筹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秦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进,与操遇于赤壁。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选自《语文读本1》,有删改)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诣:拜访
B.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机:关键
C.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 从:跟随
D.因拔刀斫前秦案 斫:砍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B.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C.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D.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明察形式,说话讲究艺术。他先用激将法激孙权,而后指出孙刘方面有实力,曹操方面有诸多不利因素,劝孙权坚定抗曹的决心。
B.孙权手下的人物对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态度不同,他们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张昭为代表的主降派,一派是以鲁肃、周瑜为代表的主战派。
C.鲁肃面对众人之议却默然不语,是因为其早为自己做好了战后的打算——跟随曹操,一样能够享受高官厚禄,可见其高瞻远瞩,老谋深算。
D.周瑜主张抗击曹操,态度坚决。他劝说孙权坚定战胜曹操的决心,自己则有必胜的信心,果然在赤壁和曹操刚一交锋,就占据了上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4分)
(2)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3分)
(3)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3分)
下列对课文语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子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的大豆和小麦……(《大堰河——我的保姆》)
作者用多个“她含着笑”开头,写了一组排比句,突出了大堰河的勤劳、乐观、淳朴、宽厚、善良,也渗透了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同情。
B.沛公……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鸿门宴》)
这里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刘邦能屈能伸,能言善辩的性格特点,也表现出项羽寡谋轻信,委过于人的性格特点。
C.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记念刘和珍君》)
“文明”“伟大”“伟绩”“武功”都是反语,讽刺中外反动派的暴行,痛斥了刽子手的卑鄙渺小,表达了作者万分悲愤以及对三个女子的惋惜之情。
D.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短歌行》)
这两节在内容上表现了诗人对贤才的思慕,艺术手法上则是巧借“引用”,诗人引古喻今,突出了他求贤而不得时的朝思暮想和求得人才后对贤才的恭敬。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那么士人阶层是怎样一个社会阶层呢?这个阶层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 , , , 。 。人们将原来对最低一级贵族的称谓移到这些人身上,称他们为“士”。
①他们将文化带到民间
②于是许多庶民的子弟也通过私学获得了文化知识
③并促进了私学的兴起
④社会的分化、改组使原来的许多有文化知识的贵族沦为庶民
⑤这样由来自这上下两个方面的人员就构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
⑥当时正是西周宗法制土崩瓦解的时代
A.⑥④①③②⑤ B.⑥④②①③⑤ C.④⑥①③②⑤ D.④⑥②①③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