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3分) A.这种新研制的牙膏香气浓郁...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3分)

A.这种新研制的牙膏香气浓郁,清新爽口,去污洁齿力强,而且不损伤牙釉质,能保持牙齿洁白光亮,深受消费者喜爱。

B.跟随广播学习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不过大部分电台英语广播的语速较快,对于初学英语的人听起确实感到困难。

C.警察反复观察了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并进行技术分析,确定它们和从案发现场得到的弹壳并不是出自同一支枪。

D.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A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B句式杂糅“对于初学英语的人来说确实困难”和“初学英语的人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两个句子杂糅,选其中的一个;C表意不明,“两个”是修饰“目击者”,还是修饰“弹壳”出现歧义,造成表意不明;D,结构混乱,“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前面没有主语,前面的“当今的世界”又不能作该句的主语,因暗换主语造成结构混乱。所以选A。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网络文学走过十年之路,似乎大有成为准主流文学之势,但相对于纯文学而言,它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B.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再次暴露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不严格等问题,人们对这场本不该发生的事件痛不欲生

C.自从甘肃校车出事后,全国范围内校车事件就像拔出萝卜带出泥一样地发生,规范校车运营,已刻不容缓。

D.在油气、电力、移动通信等公共服务行业,大型国企的垄断地位根深蒂固,为企业利益不惜损害公共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2012年贺岁大片《龙门飞甲》3D效果突出,现场感极强,片中人物打出的飞镖,常常会让观众情不自禁地躲躲去。

B.入世十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中,也许并不是显得那么泾渭分明,但它在改变国人观念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C.自古以,西藏就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家园,各族儿女休戚与共,为开发建设这片美丽而神秘的雪域高原做出了巨大贡献。

D.面对困难,他并没有杞人忧天,而是凭着不服输的斗志,靠帮别人送唱片、送快餐、打零工维持生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王勃在滕王阁盛会上,当众挥笔而书,率尔成章,于是《滕王阁序》喷薄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熠熠生辉。

B.把幼儿教育从产业化转变为教育社会化、公益化,就可以有效地制止乱收费、高收费行为,这才是扬汤止沸的良策。

C.日前,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在广东的一次演讲中,心直口快地告诉青年学子“记得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时,懂得的东西实在不多。”

D.电视剧《命运》,以恢弘的气势、感人的细节,浓墨重彩地再现了深圳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风雨历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

一个永恒的教书匠——季羡林

卞毓方

晚近,季羡林先生的头衔,除了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通常还有一项“国学大师”。为此,有人在报上陈辞,认为“季羡林的专业是佛学和梵文研究,算不上国学大师”。 有人又撰文反驳,认为“传统国学的许多重大领域季羡林都涉及到了,绝对称得上是国学大师”。2007年5月,中央电视台拍摄季老的专题,拿我作陪衬,其间就提到了这段公案,问我怎么看。卑之无甚高论,窃以为,这事不值得争辩,在东西融会、环球一村的21世纪的今天,国学大师也者,既不应是一味钻故纸堆的冬烘先生,也无所谓荣辱褒贬。要我说,季羡林就是季羡林,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他的平凡,即如他所说,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他的大有人格魅力,就在于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后八个字,是我自己加的,先生生前若听到,一定不赞成。记得有一年,胡光利、梁志刚两位学兄出版《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录》,在前言中写上“国学大师”“国宝级学者”“北大惟一终身教授”等词,先生阅后,坚决要求删去。先生说:“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的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

2006年,第19届世界诗人大会在我国山东泰安召开,会上,季羡林、高占祥、李国彝三位被评为世界桂冠诗人。这又是一顶高帽。组织者的心思,咱不去猜测,高占祥、李国彝二位的成就,咱也不去评估,且说季先生。季先生在中学时,曾有“诗人”外号,说明他是喜欢诗的,是有这方面的素养的,但他一生发表之诗,据笔者所知,不会超过十首。季先生著作等身,身列作家之林,还自谦是票友。以不到十首诗的数量,荣膺世界桂冠诗人称号,他老人家肯定会感到惶恐。我没有猜错,一次见面中,季先生说了创作经过。季先生讲:“原本是泰安地区人,说请我写一首诗,关于泰山的。我自幼景仰泰山,至今初衷不改,兴致一上,就动笔了。7月29日(2005年),温总理,得特早,我桌上摊着稿纸,没有收拾。总理问我最近在写什么,我说在写关于泰山的诗,并且念了开头几句。以后新华社就作了报道。再以后,你们都知道了的,我季某人忽然就成了桂冠诗人。”说到这儿,季先生转为“难得糊涂”,他说:“桂冠诗人不是随便戴的哦,他们这么做,只能使我脸红。”

“中国牌”的荣誉有它本土特色的游戏规律:往往,在你需要的时候,它总是千推万阻,避而不见;在你不需要的时候,它却是不邀自,蜂拥而至。——算了,撇开这些背后的玄机不谈,话题还是回到先生。笔者觉得,仅就94岁的老人,依然拥有这般创作活力,《泰山颂》就值得一读;在这一点上,先生完全用不着脸红。先生写完搁下,但一直未定稿,他自觉不够完善,到了2008年12月21日,97岁了,又拿出修改,在一处添了三行24字:“万木争高,万卉争艳。争而不斗,和谐自然。天人合一,宛然实现。”其他几处亦有修改。这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泱泱中华,特点是人多,人多思想杂,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许多议论,是颇为滑稽的。譬如有人转给我一篇文章,是从网上下载的,讽刺季老是官迷,理由是从杨绛的《我们仨》推测,那个想当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而最终没有当成的,估计就是季羡林。嘻嘻,胡为乎哉!熟悉季老的人都知道,他对官场,一向敬而远之,了无兴趣。证以笔者的目睹:那还是上世纪90年代,一天,有老友自城内见先生,落座,喝茶,老友说起近见了哪些哪些高官,禁不住眉飞色舞,唾星四溅。先生干坐一旁,默然无语,待老友走后,只幽幽地说了一句:“他还很得意。”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即以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说,倒的确有这么一回事:“文革”后,某要员曾建议先生出任此职。先生么,婉拒了。尔后,北大让他当副校长,他倒是痛快地应承。为此,有人曾当面讶怪:“为什么放着副部级的职位不要,却要这个副局级呢?”先生说:“什么级别,我脑子里没想过这个!”——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

(节选自《文汇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季羡林先生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正是“国学大师”应有的魅力和境界。

B.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几处人们对季老先生的不一致的评价,然后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几件事情简要描述出,虽未直接评论,但足以让读者了解季老先生的为人。这种笔法在传记中颇有说服力。

C.季羡林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但他一生发表的诗,不超过十首,因此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

D.“文革”后,有人建议季先生出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季先生婉拒了。而后,北大让他当副校长,他倒是痛快地应承。人贵有自知之明,与其力不从心,不如扬长避短。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

E94岁的季羡林老人创作了《泰山颂》一诗。97岁时,又拿出修改,表明季先生为了避免名不副实而坚持修改文稿,恰恰说明了“文章不厌百回改”、“佳作常从改中出”。

2.文中说:“季羡林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请简要概括季老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3.对于季羡林究竟算不算“国学大师”,作者没有直接评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忽如一夜春风,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角声满天秋色里,           。半卷红旗临易水,          。(李贺《雁门太守行》)

(3)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峰》

4         ,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        。(陆游《游山西村》)

(5)辛苦遭逢起一经,           。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零丁洋》)

(6)塞下秋风景异,           。(范仲淹《渔家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