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感慨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之兴怀。况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节选自《兰亭集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或寄所托      因:随着

B.得于己         暂:一时

C.感慨之矣            系:附着

D.况短随化         修:美好  

2.列句中的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不能喻之怀             仲卿闻之,亦自缢庭树

B.犹不能不之兴怀         否泰如天地,足荣汝身

C.及其所既倦             多谢后世人,戒慎勿忘

D.所以兴怀,致一也       不嫁义郎体,往欲何云

3.下列各句对选段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选段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面对清明澄澈、生机盎然的兰亭美景,作者兴尽悲来,感慨良多,不由得哀叹自己“不知老之将至”。

B.本选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这并不显得突然, “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

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

D.“死生亦大矣”,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分)

(2)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3分)

 

1.D 2.A 3.A 4.(1)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齐”各1分,句意通顺1分)(2)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聚会的诗文有所感慨吧。(“斯文”,状语后置句各1分,句意通顺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以辨其正误。题中,D项解释有误,“修”在这里应解释为“(寿命)长”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题中,A项的“于”都作介词,表处所,相当于“在”。B项的“以”虽都作介词,但前者表原因,相当于“因为”;后者相当于“用来”。C项的“之”,前者作动词,“往、到达”之意;后者作代词,相当于“这”。D项的“其”,前者作人称代词,指代人们;后者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其中,A项错误在于“不由得哀叹自己‘不知老之将至’”不当,文中泛指所有的人,不是说自己。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固”作副词,相当于“本来”;“齐”用作意动,“看成同等”之意。第(2)句中的“斯文”即“这篇文章”;“有感于斯文”是状语后置句,应译为“对这篇文章又所感慨”。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还顾望旧乡,             (《涉江采芙蓉》)

(2)              ,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3)月明星稀,                     ,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

(4)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5)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6)              ,映带左右,           ,列坐其次。(王羲之《兰亭集序》)

(7)                              ,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当被问及成功秘诀时,一位成功人士回答:“我从不做没有准备的事。”另一位成功人士则说:“我所做的事情,都是没有准备的。”

对此你有何感想?请联系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

(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打破了纪录片的gān(   )gà(   )和      创造了难得的深夜的收视纪录和观众异乎寻常的热捧。和片中令人垂涎的美食一样,该纪录片至今仍以罕见的热度跳跃在网友们的舌尖上。     的网友迫不急待地制作出了明显带有娱乐噱头性质的“城市版”和“校园版”,这些持续     出的不同版本,给茶余饭后的人们带了轻松愉悦的谈资。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2分) 

gān(   )gà(  

2.语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1分)

错别字:      ,改正:        

3.依次填入上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A、困境    意犹未尽    复制

B、困境    饶有兴致    发酵

C、窘境    饶有兴致    复制

D、窘境    意犹未尽    发酵

4.上面文字有一句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2分)

有语病句子的序号:        修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生长在历史中的青藤

①我此绍兴,是拜谒青藤书屋,凭吊饱受世间苦难的明代文学艺术大师徐渭的。

走进书屋大门,迎面是一个小小的冷清的园子。园子尽头是一间后人重建的前后两室的老式瓦房。前室正中悬挂着明末大画家陈洪绶题写的“青藤书屋”匾额和徐渭画像。

眼前的书屋与徐渭自己所画的 “青藤书屋图”已大相径庭。徐渭的画上,是几间排列不规则的草屋,正如他在画上所题,“几间东倒西歪屋”。而据他题词的下句“一个南腔北调人”推断,徐渭的晚年直至去世都是在那几间草屋中度过的。尽管书屋为后人重建,但确是在青藤书屋的故址上,这是毋须怀疑的。书屋旁的小天井里,那十尺见方、徐渭所称“天池”的小水池还在,天池正中竖有一方形石柱,上刻“砥柱中流”四字,也是徐渭手笔。靠墙,青砖砌成的花坛上,那一棵郁郁葱葱的青藤虽为后人补植,但在那同样的位置,徐渭手植的一棵青藤也确实蓊郁过。倔强孤傲长于顽石之中而终年葱绿的青藤,正是徐渭的精神象征,无怪乎他以“青藤”作为自己的别号了。

我在这徐渭狂啸过、痛哭过的青藤书屋里久久地低徊默想,一阵阵寒意透进骨髓。这位旷世奇才,诗文书画俱佳的艺术大家,并非恃才傲物的狂狷之士,仅从他的《镜湖竹枝词》即可看出,他是热爱世俗生活的啊!可世俗生活却怎么也容不下他。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他刚刚成年时就给他预设了种种打击,直到他去世。

徐渭少年时便才华显露,可却连续八次乡试未中。他当过幕宾,参加过抗倭斗争并立了功,参加过反奸相严嵩的斗争,曾六次坐牢。他一生穷困潦倒,晚年靠卖书画度日。为了生存,数千卷心爱的藏书也变卖一空,最后在贫困交加中离开了人世。

这便是天才的命运吗?

我想,设若命运改变一下徐渭的品格,他的人生又将是怎样一种境况呢?假如他不那么张扬个性,以他的才华,在科举考试中会一路顺利,那也就成了几品大员,锦衣玉食、宝马香车少得了吗?即使科举不中,随和一些,隐忍一些,找关系,托门子,拿自己的作品当礼送,在哪家权贵门下做个清客,总是可能的吧,也可衣食无忧,免遭冻馁啊!

当我踱进展室,看见《黄甲图》和《墨葡萄图》时,立即否定了自己荒唐的设想。徐渭笔下的汪洋恣肆,乃是一个天才画家内心深度焦虑的宣泄。正是这种宣泄,构成了他艺术的精魂。他是那样的孤高,那样的自信,那样的卓尔不群,那样的反叛正统。要这样的艺术天才、反传统的斗士去迎合世风、摧眉折腰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他真的放弃坚守,出卖自己,他还能做这水墨淋漓、恣肆放纵的画吗?还会有强心铁骨、才横笔豪的书法吗?还会有血气奔涌悲声如诉的诗文吗?不,不会有了。那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称道的徐渭了。往深里想,命运也是公正的。在他那神秘之手的一再敲打下,徐渭落魄、困顿、遭受诟辱,在贫病中死去;但同是这敲打,又造就了徐渭独特的、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品格。

命运之手敲打过古人,也敲打着今人。我本是凭吊徐渭的,本以为能在凭吊之后走笔行文,痛斥龌龊的世俗,给徐渭以真挚的悲悯,不想倒是徐渭先生悲悯了我。尽管我未遭冻馁,但我有属于我自己的哪怕一小片精神领地吗?有徐渭那种“深山无人收,颗颗明珠走”的坚信自己是明珠的自信吗?

我站在书屋前,久久地、久久地凝视着眼前的青藤。这株在人们心目中存活了400多年的青藤啊。时间的推移,只会使它愈益葱茏。这株青藤已生长在人类的历史中了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青藤书屋的前室正中悬挂着明末大画家陈洪绶题写的“青藤书屋”匾额,徐渭的晚年就是在绍兴的这几间老式瓦屋中度过的。

B.作者写到书屋旁的“天池”及出自徐渭手笔的“砥柱中流”四字,证明了此地的确是青藤书屋的旧址,也透露着徐渭的志趣。

C.徐渭曾在靠墙的花坛处亲手种过一株青藤,并将“青藤”作为自己的别号。青藤倔强孤傲、终年葱绿,正是他精神的象征。

D.徐渭曾经参加过抗倭斗争和反奸相严嵩的斗争,正因为有过这样的斗争经历,他的作品才会具有强心铁骨,才会才横笔豪。

E.徐渭笔下的汪洋恣肆,是内心深度焦虑的宣泄。是命运的敲打,造就了他独特的艺术品格,所以作者说“命运也是公正的”。

2.段中,作者假设了徐渭品格改变后可能出现的人生境况,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分)

3.有人认为文中尾段最后一句“这株青藤已生长在人类的历史中了”可删去有人却认为应保留,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文章加以探究。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6分)

①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②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②,亦不入于室。”(《论语•先进》)

③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③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④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⑤也。”(《孟子•尽心上》)

注:①放:依据。②践迹:踩着别人的脚印走。③孳孳:即“孜孜”。④蹠:亦作“跖”,春秋时的大盗。⑤间:不同。

1.孔子和孟子都批评了什么样的人?请简要说明。(2分)

2.如何才能成为“善”人,孔子与孟子有何不同的见解?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