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典韦,陈留己吾人也。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有志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典韦,陈留己吾人也。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有志节任侠。襄邑刘氏与睢阳李永为仇,韦为报之。永故富春长,备卫甚谨。韦乘车载鸡酒,伪为候者,门开,怀匕首入杀永,并杀其妻,徐出,取车上刀戟,步出。永居近市,一市尽骇。追者数百,莫敢近。行四五里,遇其伴,转战得脱。由是为豪杰所识。

初平中,张邈举义兵,韦为士,属司马赵宠。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一手建之,宠异其才力。后属夏侯惇,数斩首有功,拜司马。太祖讨吕布于濮阳。布有别屯在濮阳西四五十里,太祖夜袭,比明破之。未及还,会布救兵至,三面掉战。时布身自搏战,自旦至日昳数十合,相持急。太祖募陷陈,韦先占,将应募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戟。时西面又急,韦进当之,贼弓弩乱发,矢至如雨,韦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白之。”等人曰:“十步矣。”又曰:“五步乃白。”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布众退。会日暮,太祖乃得引去。拜韦都尉,引置左右,将亲兵数百人,常绕大帐。韦既壮武,其所将皆选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陈。迁为校尉。性忠至谨重,常昼立侍终日,夜宿帐左右,稀归私寝。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歠,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太祖甚悦,延绣及其将帅,置酒高会。太祖行酒,韦持大斧立后,刃径尺,太祖所至之前,韦辄举釜目之。竟酒,绣及其将帅莫敢仰视。后十余日,绣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韦战于门中,贼不得入。兵遂散从他门并入。时韦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余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杀之,余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太祖退住舞阴,闻韦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车驾每过,常祠以中牢。太祖思韦,拜满为司马,引自近。文帝即王位,以满为都尉,赐爵关内侯。

                                                                 (选自《三国志·典韦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候者                    伪:假扮。

B应募者数十人              将:率领。

C人曰                    等:其余。

D绣及其将帅                延:拖延。

2.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B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C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D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典韦力气过人。军队的牙门旗又长又大,没人能举得动,典韦一只手就把它举了起来。他好用大双戟和长刀等兵器,有一双八十斤的戟。

B濮阳之战曹军和吕布的军队交战几十回合相持不下,典韦率领应募的几十人,穿着厚重的衣服和铠甲,拿着盾牌和长戟冲入敌阵应战。

C典韦忠厚谨慎。白天在太祖身边整日侍立,晚上也在大帐附近歇息,很少回到自己的住处。宴席上,太祖敬酒时,他手持大斧随侍于旁。

D典韦威势迫人。张绣谋反,太祖失利,典韦的手下死伤殆尽,他与敌军短兵相接,用双臂挟住两个敌兵将他们杀死,其他敌兵都不敢上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歠,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

(2)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

 

1.D 2.C 3.B 4. (1)(5分)他喜好酒食,吃喝都是别人的两倍,每次太祖赐他酒食,他总是纵情吃喝,在旁侍候之人相继给他端酒添菜,需要几个人才能供应得上,太祖认为他非常豪壮。(译出大意给2分。“兼人”、“相属”、“壮”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招募人偷偷取回他的尸体,亲自前去哀悼,并派人将他送回襄邑安葬,任命他的儿子典满为郎中。(译出大意给2分。“间”、“哭”、“葬襄邑”句式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D.“延绣及其将帅”中的“延”联系课内学过的文章《桃花源记》中的句子“延至其家”可以知道其意思应为“邀请”。也可以根据前一句“ 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因而“太祖甚悦”,所以解释为“拖延”与语境不合。故选D项。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有其规律可循。一是句末语气词,比如“也、耶、乎……”;二是句首发语词,比如“若夫、至若、盖……”;三是名词或代词,一般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四是排偶的句式;五是顶真的修辞。先浏览选段,了解大意;然后先易后难。语句主语是“韦”,谓语有“前”“突”“杀”“瞋目大骂”;“数人”“创(伤口)”“贼”“头”“之”“覆军”都是名词或代词,同时结合语意。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B项“拿着盾牌和长戟冲入敌阵应战”错误,文中原句是“弃楯,但持长矛撩戟”,意思是“丢掉盾牌,只拿长矛撩戟”。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兼人”,别人的两倍;“相属”,相继端酒添菜;“壮”,意动用法,以……为壮,认为豪壮。(2) “间”,偷偷;“哭”,为动用法,可以意译为“哀悼”;“葬襄邑”,省略“于”,在襄邑安葬。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典韦,陈留己吾人。他相貌魁伟,体力过人,有志气节操、好行侠仗义。襄邑的刘氏与睢阳的李永结下仇怨,典韦想要为刘氏报仇。李永原是富春县令,家中戒备森严。典韦乘着车,带着鸡和酒,假扮成前去问候李永的人,大门打开后,他怀揣匕首冲进去杀了李永,还杀死了李永的妻子,然后慢慢走出门,取回车上的刀戟,步行离开李永家。李永的住处靠近集市,整个集市的人都震惊了。有几百个人追赶典韦,但又不敢考近。典韦走了四五里,遇到他的伙伴,辗转拼战才得以脱身。由此典韦被豪杰所识。 初平年间,张邈发动义兵,典韦作为士兵,隶属司马赵宠。军队的牙门旗又长又大,没人能举得动,典韦一只手就把它举了起来。赵宠对他的才干和力气很是惊讶。后来典韦又归属夏侯惇,数次杀敌有功,升为司马。太祖在濮阳讨伐吕布。吕布的别支部队屯兵于濮阳西面四五十里的地方,太祖夜间偷袭,到天亮时打败了敌军。还没来得及撤军,就遇上了吕布的救兵赶来,从三面进攻曹军。当时吕布亲自搏战,从早晨到下午双方交战几十回合,相持不下形势危急。太祖招募冲锋陷阵的勇士,典韦抢先应募,率领应募的几十人,身穿几层衣服双层铠甲,丢掉盾牌,只拿长矛撩戟。这时西面告急,典韦前去抵挡,敌军乱箭齐发,箭如雨下,典韦视而不见,对其余人说:“敌人距我十步时,再告诉我。”众人说:“十步了。”典韦又说:“五步时再告诉我。”众人都害怕了,大声疾呼:“敌人来了!”典韦手持十多支戟,大呼而起,抵挡者无不应手而倒。吕布率领众人撤退。正值天色已晚,太祖才得以撤退。太祖任命典韦为都尉,安排在自己身边,让他带领亲兵几百人,常绕大帐巡逻。典韦本人强壮勇武,带领的人又都是挑选出来的精兵,每次作战,经常是最先攻陷敌阵。典韦被升为校尉。他性格忠厚谨慎,经常白天在太祖身边侍立整日,夜晚在大帐附近歇息,很少回到自己的住处。他他喜好酒食,吃喝都是别人的两倍,每次太祖赐他酒食,他总是纵情吃喝,在旁侍候之人相继给他端酒添菜,需要几个人才能供应得上,太祖认为他非常豪壮。典韦好用大双戟和长刀等兵器,军中给他编了顺口溜说:“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太祖征伐荆州,抵达宛城,张绣出城投降。太祖非常高兴,邀请张绣和他的将领,设宴庆贺。太祖挨座敬酒时,典韦握着大斧站在背后,斧刃径宽一尺,太祖每到一人面前,典韦就举起大斧盯着他。直到酒宴结束,张绣和他的将帅都没人敢抬头看典韦。十几天后,张绣谋反,偷袭太祖大营,太祖应战失利,带着轻装骑兵退去。典韦在营门中迎战,叛军无法攻入。他们就分散开来从别的门一齐进攻。当时典韦手下的校尉还有十多人,全都殊死搏斗,无不以一当十。叛军先后涌来越聚越多,典韦用长戟左右攻击,一叉过去,就有十几支矛被击断。他的手下死伤殆尽。典韦也身受几十处伤,只得与敌人短兵相接,敌兵想上来活捉他。典韦用双臂挟住两个敌兵将他们杀死,其余的兵贼不跟上前。典韦又冲上前去突击敌人,杀死数人,伤势加重,双目圆睁大骂而死。敌人这才敢上前去,割下他的头,互相传看,全军又都来看他的躯体。太祖退驻到舞阴,听闻典韦战死,痛哭流涕,招募人偷偷取回他的尸体,亲自前去哀悼,并派人将他送回襄邑安葬,任命他的儿子典满为郎中。太祖每次经过襄邑,常用中牢的礼仪来祭奠他。太祖思念典韦,任典满为司马,把他安排在自己身边。曹丕即王位,任命典满为都尉,赐予他关内侯的爵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占据学术主流的是说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反映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诗人一生的历史就是同旧贵族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历史”,还认定“他的悲剧也就是楚国和楚国人民的悲剧”。显然,这一时期屈原的形象塑造,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被高度意识形态化与政治伦理化了。在70年代初“评法批儒”运动中,又有人把屈原说成是与儒家相对立的“法家诗人”。80年代以来,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输入,有人则试图从心理分析的层面透视屈原,说屈原是一个有着幻视、幻听、幻觉、孤独症、自恋症、易装癖的病态狂人。

      自从“楚辞”诞生以来,在其传播与接受中,屈原形象也处于不断变迁中,后人阅读古代文本所获得的只能是偶然保留下来的历史“碎片”,试图凭借这些并不完整的“碎片”去还原历史,在试图“唤醒”历史生命的过程中,人们必将自己的期待与想望悄然注入其中。因此,被“唤醒”的人物形象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在被“唤醒”人物的历史身影中,闪烁着现实文化的精神品格。“西方诠释学重视经典文本与读者之距离,并讲求各种方法克服两者之差距”,“儒家读经传统强调解读者与作者心灵的遥契”,是一种“实践诠释学”,不是或不只是“哲学诠释学”,是一种以经世为本的实践活动。诠释者往往将其诠释行为的目标指向人,以还原作者的意图为途径力图还原作者的历史形象,作为自己修炼和实践的榜样和目标。例如,在儒家诠释经典的历史中,从孔子开始,便以其塑造的周公形象作为修为的理想目标和境界。

“经典是时空的产物,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被反复考验、被反复选择和确认的产物”。对儒家经典之类“神圣性经典”进行诠释往往不是读者的个体行为,而主要是国家的群体行为,也就是说,“神圣性经典”的诠释权力主要在国家而不在个人。这种诠释比较程式化,具有封闭性,而且随着政治体制的变化甚至消亡,对这种经典的诠释就会随之发生变化,经典甚至失去其经典地位。但是,《楚辞》不是这种“神圣性经典”,这有利于诠释者个体的参与,其作为经典在历史中形成的普世价值对诠释者的约束力相对于“神圣性经典”而言比较小,诠释者所处的时空特性,如学术思想、政治际遇、文化心态、个性气质等,便具备更大的张力,对诠释的影响更大。正因为如此,魏学渠在其为明代李陈玉《楚辞笺注》所作的序中指出:“贞人谊士,读其词而感之,所为传注笺疏,岂徒合文义云耳,将以明其志,感其遇,恻怆悲思,结撰变化。”在学术思想比较活跃、士人际遇较为动荡之时,对《楚辞》的诠释往往就更热烈,更丰富多彩。           

   (摘编自《屈原形象的历史诠释及其演变》)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20世纪50年代,新兴阶级为达到政治企图,将屈原政治伦理化为“伟大的爱国诗人”。

B.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主流观点是:屈原的人生史是与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历史。

C.20世纪70年代初,在“评法批儒”运动中,有人把屈原看成与儒家对立的法家诗人。

D.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有人认为屈原是一个病态狂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试图凭借偶然保留下来的历史“碎片”去还原历史,其中必然包含着大量虚拟猜想的成分。

B.被“唤醒”的历史人物形象既源于古代文本,又结合当下需求,含有现实文化的精神品格。

C.“西方诠释学”与“儒家读经传统”实际上都是一种“实践诠释学”,而不是“哲学诠释学”。

D.“实践诠释学”是一种以参与政治以达到天下治平为根本的实践活动,诠释目标往往指向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儒家诠释经典的历史中可以看出,自从孔子开始,诠释者往往将他们各自塑造的周公形象作为修为的理想目标和人生境界。

B.因为“神圣性经典”的诠释权力主要在国家不在个人,所以这种诠释或许随着政治体制的变化而变化,经典可能会失去其经典地位。

C.因为《楚辞》不是依靠国家权力诠释的“神圣性经典”,利于个体诠释,诠释者所处的时空特性具备更大张力,对诠释的影响更大。

D.在学术思想活跃、士人际遇极为动荡时,对《楚辞》的热烈诠释,实际是诠释者探求理想、释放焦虑、自我确证和批判的心理历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按照要求续写句子。要求:①运用比喻修辞手法;②“回忆”与“希望”的内容形成对比;③语意连贯。(6分)

回忆和希望的关系,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回忆_______________,希望__________;回忆___________,希望_______

 

查看答案

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义,不超过15个字。4 

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查看答案

阅读下边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3

满分5 manfen5.com

A.人如果不用眼睛看,而只用耳朵听,肯定会受骗上当。

B.人生一般总是在两种互相矛盾的真理之间寻找中庸。

C.我们很少想到我们有什么,可是总想到我们缺什么。

D.我们不仅希望我们自己幸福,而且也希望他人幸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