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一次班会的主题图案,请用简练的语言说明图案的内容,并概括其寓意。(5分) ...

下面是一次班会的主题图案,请用简练的语言说明图案的内容,并概括其寓意。(5分)

满分5 manfen5.com

1.内容(2分)                      

2.寓意(3分)                      

 

1.“人”字由一撇一捺组成,一撇代表一个人的“能力”,一捺代表一个人的“责任”。(2分) 2.要想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必须既要有能力,又要有责任,两者缺一不可。(3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表达题。解答此题,可根据图文构成要素,展开联想,联系社会现实分析作答。图文内容要素要包含人字、能力、责任;分析其寓意,要根据漫画中的人和文字,展开联想,很容易从做人要有能力和责任两个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图文转换。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5分)

对于学生减负,现在实际上存在一种误区,那就是总拿教材开刀。    ,就是学生负担轻了。因此,才会出现教材总是修修补补的问题。古诗词在学生教材中存在的目的,    ,而是让学生通过古诗词学习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古诗文的熏陶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百利而无一害。从某种意义上讲,古诗在教材冲的比例不但不应该删除,而是应该增加比重。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教材编写者只关注了减少生字的问题,   

 

查看答案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元代“文人画”已然成为主流。无论画家所画是山林丘壑还是枯木竹石,他们最先的前提,   

                 而这种舒适笔墨下的物象,又与他们的诗情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东西。在这种创作思想支配下,                         

不是物象是否得真    即是志在笔墨

画上的题诗,与物象是舍是离    就更不在他们考虑之中了

而是点划是否舒适    而不是志在物象

A.①②③⑤⑥④     B.①⑤②⑥③④     C.②⑥①⑤③④    D.②⑥③④①⑤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大会期间,广大代表认真阅读并领会《公民道德规范》的精神实质,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B.习近平出访10天,到访3个国家,辗转7座城市。国外媒体评价,此访不仅会对亚太、对世界的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更会成为中国外交新的里程碑。

C.在原著中只是一笔带过的人物朱豪三在电视剧版《红高粱》中戏份被大大扩充,他剿匪,禁烟,禁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亦正亦邪、有血有肉的铁腕县官形象。

D.巴黎圣母院又称巴黎圣母大教堂,历时一百五十余年才修建完成,它以结构匀称美观著称于世,是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这篇小说看起来          ,可实际上是一部出色的讽刺小说。

近日美国五角大楼指责我工程师窃取其军事机密,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指出此种说辞纯粹是             

日本安倍政权不顾历史事实,发出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这一            的论调,实在是可笑之极。

A.荒诞不经   荒谬绝伦   荒诞无稽     B.荒诞不经   荒诞无稽   荒谬绝伦

C.荒谬绝伦   荒诞无稽   荒诞不经    D.荒诞无稽   荒谬绝伦   荒诞不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放逐于世界边缘的局外人

谷立立

1960年,年仅47岁的加缪因为车祸意外殒命。

苏珊·桑塔格曾在《反对阐释》一书中将加缪归为“作为受难者之典范的艺术家”。纵观加缪一生,“受难者”的形象总与他息息相关:生于北非贫民窟,不足一岁失去父亲,少年时因罹患无法治愈的肺结核几乎失学。生活似乎从一开始就为他画上了休止符,但这不是结束,而是一种开始。疾病作为加缪的“绝望和挑战”,“一半是宿敌,一半是催化剂”。在他,这不是隐喻,而是真实的存在。他时刻感知到生命的短促易逝,更时时陷入孤独,却从未妥协。从此,与荒诞的抗争,成为加缪小说和戏剧书写的唯一命题,更是贯穿其一生的人生哲学。

加缪的荒诞哲学,虽无完整的理论体系,却绝非凌空蹈虚,皆源于其对生存的高度认知与敏锐感悟。我们读《局外人》,总是惊异于叙述的冷静克制、主人公默尔索对待世事的无动于衷,于是想当然地将加缪与“冷漠”、“厌世”等负面形容画上等号。真实的加缪并非如此。生活于他,虽极为“悲伤”,但仍有“热情”。他认为,诞生到一个荒诞世界上来盼人唯一真正的职责是活下去,是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反抗与自己的自由。如果说《局外人》是其荒诞哲学的首度展示,那么《西西弗的神话》则可以看作是这一理念的最佳诠释。希腊神话中背负着沉重诅咒、永远推着石头上山的悲剧人物,何以在加缪笔下摇身一变成了主动抗争的英雄?这是一种暗示,隐隐对应着作家积极的人生观——生活虽是无望的,荒诞始终多于幸福,但正如小说《鼠疫》里所写,即使世界荒芜如瘟疫笼罩之下的小城奥兰,只要一息热情尚存,绝望就不致吞噬人心。

加缪的文字虽是隐忍的,他的态度却是显而易见的。漠不关心、冷漠超然,抑或悲观厌世,从来与他无缘。终其一生,他秉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训诫,“热爱生活本身更甚于热爱它的意义”,满含着热情介入这生活,以期摆脱局外人的身份。他以手中之笔针砭时政、挑战荒诞,新闻、文论、时评、小说、戏剧,无所不写,只为了唤醒世间囿于生存之累的芸芸众生。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称他“不断地确认人类处境之荒诞,然而其背后却非荒芜的否定主义”,也正是对此种“介入”的肯定。

在短暂的一生中,加缪始终是一个游离于边缘的局外人。加缪精神上有“囹圄”之感,这和其早期经历无不相关,但更直接的伤害,自然非后期政治上的纷争与最终被排斥的际遇莫属。1950年代初,由于在对待斯大林主义的态度上意见相左,加缪与萨特彻底决裂,其后他逐渐成为左派文人攻击的标靶,被以萨特为掌门人的巴黎人文学界斥为异类,从此,生活在局外人一般的被放逐状态之中。

在阿尔及利亚战争①期间,这“局外人”的身份更是越演越烈,终至无法收拾。一直以来,加缪始终以阿尔及利亚公民自居。这片土地的一草一木在牵动其敏感内心。作为书写的原乡,阿尔及利亚更时时出现于其小说及戏剧创作之中。从早期的《局外人》《鼠疫》《卡利古拉》,再到遗作《第一个人》,自杀、冷漠、罪咎、绝对的恐怖,虽构成加缪书写的主题,其下却潜藏着何其相似的关键词,比如,阳光、大海、沙滩。作为“乌脚”(当地话,意指白人移民)后裔的他,身份极为尴尬,“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帕慕克语)。他一直试图在战争与和平的罅隙间寻得某种微妙的平衡——他不愿自己的“妈妈”遭受意外的横祸,亦不愿记忆里“无法割舍”的美好尽数毁于硝烟。

因此,加缪本着“不做受害者,也不当刽子手”的原则,希冀通过非暴力的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在彼时日渐高涨的民族独立风潮之下,这和平主张更近乎于美好的想象,是一厢情愿的空谈,双方均无法认同。然而,世事的吊诡也正在于此,追求和平的人反倒成了阻挠和平的帮凶。彼时,加缪腹背受敌,就连昔日的战友②也成了势不两立的敌人。现实的屡屡受挫,无疑将他推入孤绝的深渊。从此,他避居乡间,不问政事,只在日记中涂抹彷徨与失落,或在戏剧中寻找往日的荣光,渐渐归于“最终的沉默”。这种无为,既非“江郎才尽”的无奈之举,亦非明哲保身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人与他所处的环境之间旷日持久的对抗”,源于理想主义者对自我信念的坚持,是加缪一生对抗错误、矛盾和踯躅的具体例证。

【注】阿尔及利亚战争:50年代中期,阿尔及利亚民族主义者不断袭击法国殖民地当局和普通的法国人,法国方面派出军队镇压。  昔日的战友:指萨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加缪生于北非贫民窟,不足一岁失去父亲,少年罹患无法治愈的肺结核影响他一生,常常让加缪陷入绝望,1960年年仅47岁的加缪因为车祸意外死亡。

B.《局外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默尔索对待世事无动于衷,小说的叙述冷静克制。但这并不能因此就将加缪与“冷漠”“厌世”等负面形容画上等号。

C.《鼠疫》是加缪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描写了瘟疫笼罩之下的小城奥兰一片荒芜的世界,隐忍的文字鲜明地表达了“生活是无望的,荒诞始终多于幸福”的主旨。

D.加缪出生于阿尔及利亚,他对这片土地抱有深厚的情感,但是他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这让他选择了局外人的身份来看阿尔及利亚战争。

E.加缪后来避居乡间,不问政事,渐渐归于“最终的沉默”,表现上是无为,实际上体现了他对所处的环境的对抗和对自我信念的坚持。

2.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称加缪“不断地确认人类处境之荒诞,然而其背后却非荒芜的否定主义”,请简要分析其含义。(6分)

3.简要概括加缪与萨特在政治观点上的不同之处。(6分)

4.作者为什么说“在短暂的一生中,加缪始终是一个游离于边缘的局外人”?(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