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每小题3分,共l2分) 主父偃者,齐临淄人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每小题3分,共l2

主父偃者,齐临淄人也。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拜为郎中。偃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为中大夫。一岁中四迁偃。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盖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人或说偃曰:“太横矣。”主父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曰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元朔二年,上拜主父为齐相。至齐,遍召昆弟宾客,散五百金予之,数之曰:“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自杀。

主父始为布衣时,尝游燕、赵,及其贵,发燕事。赵王恐其为国患,欲上书言其阴事,为偃居中,不敢发。及为齐相,出关,即使人上书,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齐王自杀,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乃遂族主父偃。(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有删改)

  注:五鼎食:牛、羊、豕、鱼、麋也。诸侯五,卿大夫三。五鼎烹:被镬(一种大锅)烹煮的刑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贫,贷无所得——假:借。

B.古者诸侯不百里——过:经过。

C.身不得遂,不以为子——亲:父母。

D.日久矣——厄:穷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诸公宾客多厌/强弱形易制

B.法割削之/亲不为子

C.西入关见卫将军/王以为终不得脱罪,自杀

D.急则阻其强合从以逆京师/今诸侯子弟或十数,嫡嗣代立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武帝“族偃”原因的一组是(

及发燕王定国阴事

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

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自杀

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

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父偃早年并不得志,在通过卫青向皇上推荐但“上不召”的情况下,上书汉武帝,才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和任用。

B.主父偃向武帝进献了“推恩术”,表面上推恩皇族子孙,实际上是将诸侯国化整为零,削弱封国实力,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

C.主父偃揭发燕王犯罪的事情后,大臣们都畏惧主父偃的口,贿赂和赠送给他的钱,累计有千金之多。

D.主父偃当了大官后,就揭发了燕王和赵王犯罪的事情。这是他对自己未显达时所受侮辱的报复。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予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3分)

(2)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3分)

(3)及齐王自杀,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乃遂族主父偃。(4分)

 

1.B 2.C 3.C 4.D 5. (1)齐国众读书人共同排斥他,他不被齐国接纳。(被动句式1分,句意2分) (2)开始我贫穷的时候,兄弟不给我衣服食物,宾客不让我进门。(“内门”1分,句意2分) (3)等到齐王自杀了,皇上听到后,大怒,认为是主父偃威胁他的国王使其自杀的,就把主父偃及其家族的人都杀了。(“劫”、“族”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1.本题选B项。针对文言实词,要多关注那些文言文中出现频率高的、教材中常涉及的实词。最后要结合语境判断,而非单纯“字典式”释义。方法上应积累典型句,建立储备库;因文定义,结合语境解释;语法分析,依据成分推词义。B项中,过:超过。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本题选C项,考查的是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整理归纳虚词文中的意思,虚词在语境中的词性及活用现象,结合语境加以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C选项都是副词,就; A.项,介词,他,指主父偃 / 结构助词,的;B项, 介词,用 / 介词,把; D项连词,表承接 / 连词,表转折。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选C项,解题时要看清题干,题干中“全都属于”说明不论是正反面还是直接间接,只要属于武帝“族偃”原因的就可以。而且解答时要注意把人物与事件以及表现的性格等对应起来。本题五个表述中,①是主父偃的功劳,②主父偃与昆弟宾客绝交,都跟武帝“族偃”没有关系。所以可以排除含有①②项的选项。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选D项,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对题中提供的选项逐一审查,确定它们是否合乎这一要求。方法是整体阅读,明确基本信息和内容。依据题干的要求,带着问题去理解、辨析,然后对选项逐一排除。D选项中,“揭发了赵王”和“未显达时所受侮辱”文中无据。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翻译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文通意顺。(1)句中,关键词是:“相与”, 共同,一起。“排摈”, 排斥。“不容于齐”,是被动句式。(2)句中,关键词是:“昆弟”, 兄弟。“内门”,进门。(3)句中,关键词是:“以为”,认为。“劫”,威胁。“族”,灭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9分,每小题3分)

清明节文化内涵的再认识

仲富兰

清明节成为法定假日,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重新认识。清明节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第一,它是一个与传统农时节律“二十四节气”相吻合的节日;其次,在近世社会生活中,清明节融合了历史上的寒食节、上巳节等节日内容,又是一个与农事节令紧密结合的节日;第三,清明节的特殊内涵在于,它既是一个追忆和祭奠先人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踏青游玩、享受春天无穷乐趣的节日,其规模之宏大,差不多仅次于春节。逝者与生者,哀伤与欢乐,一对人世间的悖论,在清明节得到了充分的协调和安排。

概括清明节所蕴涵的文化意义,莫过于“追思先人,勿忘生者”这八个字。各种祭奠扫墓、追思先贤、敬重祖先都属于前者;而伴随清明节日的所有大众性娱乐活动,包括斗鸡、拔河、放风筝和蹴鞠等,则属于后者,两者的结合,所形成的林林总总的节俗形式,大抵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

“追思先人,勿忘生者”,反映了中国人豁达的生死观。孔子的“子不曰怪力乱神”,庄子的“齐生死”,把生与死等量齐观,把生命看成是一种呈“抛物线”型的自然过程,对生存和死亡都抱有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以前,就已经存在。即使面对死亡,也是认为走向另一个世界,对待死亡依然是一种淡然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生命韧性特别顽强的民族。由此而派生出对于生命的两种状态,一是对生命抱有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知足常乐”的生存观;二是“砍头不过风吹帽”、“廿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视死如归”的死亡观。

自古以来,“入土为安”习俗的顽强传承,土葬就会有坟墓,坟堆历经一年四季的风霜雨雪,难免会堆土蒙尘,难免会草木凋零。就像故去的亲人,越走越远,因此,在来年春暖花开、万物萌发、清新明洁之时,就有“扫墓”之举。扫墓其实也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着中国人重视亲情、慎终追远、孝敬老人、敬重祖先。这种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年年轮回,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清明节不可忽视的价值在于,通过节日、聚会,风俗习惯的传承,凝聚民族精神。扫墓、祭奠昭示着血脉的继承,使祖先与后代之间有了联系,清明节传承了中华文明“礼仪”的祭祀文化,抒发了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这确实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

在中国民俗文化的历史传承中,清明节还代表着最基本的社会公平与正义力量的展现。即便在古代社会,历朝历代的官府都会在这一天组织洒扫孤死、无主的坟墓,作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抚慰,为现代社会价值取向注入一种普适性与人文关怀。

“勿忘生者”的节日内涵,在历史上也曾经展现得淋漓尽致。杜甫《清明》诗云:“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形容的正是清明时节的人潮汹涌。所有的传统节日,至唐代都发生变化,清明节也是这样,它的世俗性的成分在提高,宋明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清明节越来越兴盛,不仅展现出“追思先人”的高潮,在“勿忘生者”方面也出现更多的节俗形式,展现出多姿多彩的民众娱乐活动。

传统的清明节主要依凭着民间乡土社会世代相传。而当代传媒技术日新月异,现代媒介开始大规模地侵蚀传统节日文化,首先是改变着传统节日背景下的人与人的关系。在现代传播媒介日益兴盛的环境下,在市场消费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下,最要紧的是加强对传统清明节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视与保护。从自然生态与人的关系、人与文化的关系方面,去关注那些与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清明节相关的游艺、祭祀、饮食等习俗相互依存着的民间艺术。

1.清明节具有多重文化内涵,以下不属于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A. 它与传统农时节律相吻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B. 融合了历史上的寒食节、上巳节等节日内容,与农事节令紧密相关。

C. 既是一个追忆和祭奠先人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踏青春游的节日。

D. 它充分地协调和安排了人世间的悖论,从而化解了一些矛盾。

2.从中国人豁达的生死角度看,以下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A.生命只是一个自然过程,生亦不喜,死也不惧。

B.“子曰不怪力乱神”,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C.死只是进入另一个世界,生死总会轮回。

D.生与死是生命的两个极其矛盾的重要环节。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追忆先人,勿忘生者”这八个字既体现中国人对死者的敬畏,也表现了对生者的安慰,从而化解了这一对本来不可调和的矛盾。

B. 扫墓、祭奠这些行为昭示着中国人对亲情、对先人的重视,表达了承前启后、生生不息的血脉的延伸与接续。

C. 清明节的越来越兴盛,缘于它的世俗性成分的不断提高,“勿忘生者”的娱乐活动成了清明节的重要的内容。

D. 在市场消费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下,如何借助现代媒介进一步弘扬清明节的传统,成了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了提高收视率,某电视台报道无中生有,编造了一些黑加工点以废纸箱为原料制作小笼包出售,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B.纵观全国各地的博览会不难发现,利用展览会,开发商不仅推出众多优惠让利措施,而且市民也乐意落定签单,双赢局面显露无遗。

C.本着保证校车安全为原则,公安机关将会同教育行政等部门对校车驾驶人进行逐一审查,坚决清退不符合安全规定的校车驾驶人

D.“春季高考”推行至今,无论是考生、家长,还是教育专家,都认为这一改革为考生增加了选择机会,是好事,按理说应该坚持下去,然而,春季高考的参与方均热情不高,问题在哪里?

 

查看答案

下列标点没有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我们在生物岛,可以看到有些瓜果、蔬菜的叶子(如丝瓜、番茄)是平伸的,有些作物的叶子(如水稻、小麦)是直立的。

B. 我要给室友理发,室友笑了:“你?扫帚疙瘩戴帽子——充人呢。”

C. 朱熹59岁那年,上书建议朝廷重修了白鹿洞书院,并亲自制订学规,提出:“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

D. 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昨天还在施威的强降雨已经逐渐减弱,不过,扰人的雨水并未偃旗息鼓。在新一股冷空气的影响下,又有一场强降雨在我国东南部地区孕育。

B. 钓鱼岛之争决非简单的领土争端,如果中日双方信马由缰,它将会演变成两国赌上各自实力的新对决,甚至变成两国历史恩怨的全面清算。

C. 中国游戏主机市场需求巨大,许多企业对此垂涎三尺,随着竞争企业不断加入,必将打破由微软、索尼和任天堂等几个公司瓜分市场的局面。

D. 电动车生产企业认为,在技术攻克尚有难点、市场化举步维艰的背景下,政府超前制定新能源政策,只会让企业失去在传统技术领域中的优势。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悚然   发轫   挖墙角   绵里藏针

B. 膨胀   脉搏   舶来品   蛛丝蚂迹

C. 蛰伏   冒然   捅娄子   声名鹊起

D. 瓦楞   撤销   掉书袋   要言不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