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黄福,字如锡,昌邑人。洪武中,由太学生历金吾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黄福,字如锡,昌邑人。洪武中,由太学生历金吾前卫经历。上书论国家大计。太祖奇之,超拜工部右侍郎。建文时,深见倚任。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帝置不问,复其官。已,督安南军饷。安南既平,郡县其地,命福以尚书掌布政、按察二司事。时远方初定,军旅未息,庶务繁剧。福随事制宜,咸有条理。上疏言:“交趾赋税轻重不一,请酌定,务从轻省。”又请:“循泸江北岸至钦州,设卫所,置驿站,以便往来。开中积盐,使商贾输粟,以广军储。官吏俸廪,仓粟不足则给以公田。”又言:“广西民馈运,陆路艰险,宜令广东海运二十万石以给。”皆报可。于是编氓籍,定赋税,兴学校,置官师。数召父老宣谕德意。戒属吏毋苛扰,一切镇之以静,上下帖然。时群臣以细故谪交趾者众,福咸加拯恤,甄其贤者与共事,由是至者如归。镇守中官马骐怙宠虐民,福数裁抑之。骐诬福有异志。帝察其妄,不问。仁宗即位,召还,命兼詹事,辅太子。福在交趾凡十九年。及还,交人扶携走送,号泣不忍别。宣德七年,帝改福官南京。明年兼掌南京兵部。英宗即位,加少保,参赞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机务。留都文臣参机务,自福始。隆用福言,政肃民安。正统五年正月卒,年七十八。成化初,赠谥忠宣。福丰仪修整,不妄言笑。历事六朝,多所建白。公正廉恕,素孚于人。当官不为赫赫名,事微细无不谨,忧国忘家,老而弥笃。自奉甚约,妻子仅给衣食,所得俸禄,惟待宾客周匮乏而已。初,成祖手疏大臣十人,命解缙评之,惟于福曰:“秉心易直,确乎有守。”无少贬。

(节选自《明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于是编氓籍 定赋税,         氓籍:户籍

B上下帖然                     帖然:安定的样子

C甄其贤者与共事               共事:共同生活

D参赞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机务   参赞:参与辅助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

B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

C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

D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福经历六朝,颇受皇帝器重。太祖越级提拔他;成祖虽把他列入奸党名列,但仍重用他;英宗时,他开起了留都的文臣参预机务的先河。

B黄福为政有方,处理政事有条不紊。安南初定,事务繁杂,他因事制宜,编制户籍、制定赋税、兴办学校,向父老宣讲皇帝的恩德和旨意。

C黄福为官清廉,不事家产。他自己的生活非常俭约,家资仅够妻子儿女衣食,所得的俸禄,只用于接待宾客和周济贫困的人罢了。

D黄福为人正直,爱憎分明。他对被贬到交阯的官员加以拯救和周济,并且和他们共事。而对侍宠欺压百姓的马骐,黄福则多次压制他。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远方初定,军旅未息,庶务繁剧。福随事制宜,咸有条理。(5分)                                                                                 

(2)自奉甚约,妻子仅给衣食,所得俸禄,惟待宾客周匮乏而已。(5分)

 

1.C 2.C 3.D 4.(1)当时边远之地刚刚平定,战火还未平息,事务繁重,黄福根据需要制定相宜的政策,都很有条理。(“定”“军旅”“繁剧”“宜”“咸”各1分。) (2)他自己的日常供养非常俭约,妻子儿女仅够衣食,所得的俸禄,只用于待宾客和周济贫困的人而已。“约”“妻子” “周”“匮乏”,各1分,语句通畅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C原文“时群臣以细故谪交趾者众,福咸加拯恤,甄其贤者与共事,由是至者如归”,即“当时群臣中因犯小过被贬到交趾的很多,黄福都加以救助和周济,区分出贤明的人与自己共同生活”,根据“甄其贤者”“共”译为“共同生活”是错误的,应该译为“共事,共同做事”。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有其规律可循。一是句末语气词,比如“也、耶、乎……”;二是句首发语词,比如“若夫、至若、盖……”;三是名词或代词,一般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四是排偶的句式;五是顶真的修辞。先浏览选段,了解大意;然后先易后难。“成祖”、“福”、“李景隆”、“臣”、“臣心”名词或代词,做主语或宾语,“奸”、“与”、“入”、“迎附”、“指”、“曰”作谓语。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D不是所有的被贬官员,而是“以细故”和“贤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定”“军旅”根据“督安南军饷”,译为“平定”和“战火”。“繁剧”根据“还未平息”,译为“繁重”,“宜”译为“相宜”,“咸”可参考“少长咸集”《兰亭集序》,译为“全、都”。(2)“约”根据语境译为“俭约”,“妻子”古今异义词,在文中译为“妻子儿女”,“周”可结合“周贫济老,咱们先倒挫磨起老奴才来了”《红楼梦》,译为“周济”。“匮乏”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译为“贫困的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黄福,字如锡,昌邑人。洪武年间,由太学生历任金吾前卫经历。曾上书论国家大计。太祖认为他很奇异,把他越级升为工部右侍郎。建文时期,他深受倚重和信任。成祖列出奸党二十九人,黄福是其中之一。成祖入京师后,黄福迎接并归附。李景隆指出黄福是奸党,黄福说:“臣本来应该死,只是被视为奸党,臣心中不服。”皇上放置不追问,给他恢复了官职。不久,督运安南军饷。安南平定后,在那里设置郡县,命黄福以尚书身份掌管布政、按察两司的事务。当时边远之地刚刚平定,战火还未平息,事务繁重,黄福根据需要制定相宜的政策,都很有条理。他上疏说:“交趾赋税轻重不一,请斟酌制定标准,务必从轻省考虑。”他又请求说:“沿泸江北岸到钦州,设立卫所,安置驿站,以方便往来。实行开中法积累食盐,让商人输运粮食到交趾,来充实军粮储备。官吏的俸禄,仓库储粮不足就给他们公田。”他又说:“广西百姓输运粮饷,陆路艰险,应该让广东由海运二十万石去供给。”这些建议都被批准了。于是他编制户籍、制定赋税、兴办学校、设置百官,多次召见当地父老宣布晓谕皇帝的恩德和旨意。告诫下属官吏对百姓不要骚扰,一切用清静无为的方式来治理当地,上下安定(顺服)。当时群臣中因犯小过被贬到交趾的很多,黄福都加以救助和周济,区分出贤明的人与自己共事。因此贬谪者有归家之感。镇守的宦官马骐恃恩宠欺辱百姓,黄福多次制裁、抑制他。马骐诬陷黄福怀有二心。皇上察出这并不真实,不过问。仁宗即位后,黄福被召回,命他兼任詹事,辅导太子。黄福在交趾共十九年,到他回来时,交趾人民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呼号哭泣不忍分别。宣德七年(1432),皇上让黄福到南京任官。第二年黄福兼掌南京兵部。英宗即位后,加封他为少保,参与辅助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的机要事务。留都的文臣参预机要事务,就是从黄福开始的。李隆采纳黄福的意见,政局宁肃,百姓安定。正统五年(1440)正月去世,终年七十八岁。成化初年,赠谥号忠宣。黄福丰姿修整,不苟言笑。历事六朝,提出过不少建议,他公正廉恕,向来使人信服。他当官不为赫赫之名,对待微小的事情无不小心谨慎,为国忧劳忘记家事,年老更加忠诚。他自己的日常供养非常俭约,妻子儿女仅够衣食,所得的俸禄,只用于待宾客和周济贫困而已。当初,成祖写下十位大臣的名字,命解缙品评,(解缙)只对黄福评价说:“持心平易正直,为人的确有操守。”没有丝毫贬抑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礼的继承与超越

文化现象是一种复杂的想象,除了按时间的推移而传承和发展外,还会表现为空间的转移,或者说表现为各民族文化的渗透。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和性格特征,以及在自身发展中长期形成的传统的思维程式等,往往决定着这一民族文化的发展。它的文化创造中所固有的自由意志和选择能力,也便被框定在民族特征范围里,不能超越。这样一种因素决定了该民族文化的进程必须忠实地按它原有的轨道前进。只有确切地了解了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在尊重本民族文化性格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才有可能建设适合于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

文化的发展除承袭性和民族性以外,还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文化发展适应新的时代呈蓬勃态势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相反,当一个民族的文化机能失去其弹性时,那必然表现出衰落的征候,这种征候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便由衰落而至于灭亡,民族也随之而沉沦。

这些原则同样适合于对传统礼制的批判。我们十分清楚地看到,远古先民们终于冲破野蛮和蒙昧的包裹,向文明时代跨出伟大的第一步,这不仅仅是反映着人从动物的提升和人的意识的觉悟,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社会秩序建构所做的思索,开始了人类制约自然、改造世界、管理社会的伟大工程。这一工程中,又同时包孕了对人类自身文化素质、生命情态的陶冶和改造。礼便是这一伟大历史飞跃的过程中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秩序建构的伟大尝试。这是足可媲美于世界任何民族文明成就的创造。。或许正因为如此,当孔子第一次在鲁国看到所保留的丰富的周礼仪式时,才会为华夏民族所创造的这远古所闪耀的智慧光辉激动不已,才会在斟酌损益的基础上,为此后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提出了一整套的基础理论和选择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模式。

远古先民们创造的原始礼制和孔子所整理的并为后代封建王朝所采用的封建礼制都属于已经逝去的那个时代,成为一段早已凝固了的历史。从中汲取一切积极进步、健康合理的因素,而扬弃那些限制民族发展、阻碍理性张扬的封建糟粕,应该可以成为我们自觉的选择。

当我们以这样一种自觉精神和自主意识来看待传统的礼制时,我们便会发现,他具有一种明显的二重性。从积极的一方面讲,礼既是立身之要,又是立国之本。有了礼仪制度,国家才有秩序,社会才能安定,执政者才能协调各种关系,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从个人修养来说,礼的作用在于教导人们端正自我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但与此同时,它有因此而带上了明显的局限性乃至反动性,这是因为礼的本身,无论是就性质、形式,还是内容而言,都是为了规范并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带有鲜明的封建宗法等级特征。正由于它诞生于西周那样一个封闭性的农业社会里,长期生长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土壤上,以建立稳定的宗法等级制度为根本目的,它就很难彻底摆脱对封建宗法制度的紧密依赖与维护,很难扬弃它狭隘的经验主义、严酷的专制暴虐,而具备更开阔的眼光、科学的精神和真正的民主意识。

(选自《礼与传统文化》,有删改)
1.下列关于“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人类制约自然、改造世界、管理社会过程中产生的包孕着对自身文化素质、生命情态的陶冶和改造的社会秩序建构的伟大尝试。

B.礼是立身之要和立国之本,只有有了礼仪制度,国家才会有秩序,社会才能安定,统治者才能协调各种关系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C.礼最先由远古先民们创造出来,后经孔子整理,成为了后代封建王朝所采用的封建礼制,如今它已经成为了一段早已凝固了的历史。

D.礼可以教导人们端正自我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本身却有局限性乃至反动性,这是它规范并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目的决定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现象是一种按照时间的推移而传承和发展,会表现为空间的转移,或者表现为各民族文化彼此渗透的复杂现象。

B.民族文化的发展往往取决于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和性格特征,以及在自身发展中长期形成的传统的思维程式等。

C.适合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缘自传统文化,建设它需要了解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并以尊重本民族文化性格为前提。

D.民族文化的进程必须按原有的轨迹前进,这是由民族文化发展中所创造的自由意志和选择能力不能超越决定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古先民冲破野蛮和蒙昧向文明时代跨出伟大的第一步反映着人从动物的提升和人的意识的觉悟以及对社会秩序建构所作的思索。

B.如果孔子没有看到丰富的周礼仪式,此后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就不会有一整套的基础理论和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模式。

C.从原有礼制中吸取一切积极进步、健康合理的因素,扬弃限制民族发展、阻碍理性张扬的封建糟粕,应该成为我们自觉的选择。

D.传统礼制的二重性源于它诞生的特定环境和被设立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不具备更开阔的眼光、科学的精神和真正的民主意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旅行有两种:一种是只想着直达目的地,一种是把心投入沿途的风景。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

中国人之聪明

林语堂

①聪明系与糊涂相对而言。郑板桥曰“难得糊涂”,“聪明难,由聪明转入糊涂为尤难”,此绝对聪明语,有中国人之精微处世哲学在焉。俗语曰“聪明反为聪明误”,亦同此意。陈眉公曰“惟有知足人,鼾鼾睡到晓,惟有偷闲人,憨憨直到老”,亦绝顶聪明语也。故在中国,聪明与糊涂复合为一,而聪明之用处,除装糊涂外,别无足取。

②聪明糊涂合一之论,极聪明之论也。仅见之吾国,而未见之西方。此种崇拜糊涂主义,即道家思想,发源于老庄。老庄固古今天下第一等聪明人,《道德经》五千言亦世界第一等聪明哲学。然聪明至此,已近老猾巨奸之哲学,不为天下先,则永远打不倒,盖老猾巨奸之哲学无疑。盖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又因聪明绝顶,看破一切,知“为”与“不为”无别,与其为而无效,何如不为以养吾生。只因此一着,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重和让不重战争之文明。

③此种道理,自亦有其佳处。世上进化,诚不易言。熙熙攘攘,果何为者。何若“退一步想”知足常乐以求一心之安。此种观念贯入常人脑中时,则“和”“让”成为社会之美德。若“有福莫享尽,有势莫使尽”,亦极精微之道也。

④惟吾恐中国人虽聪明,善装糊涂,而终反为此种聪明所误。中国之积弱,即系聪明太过所致。世上究系糊涂者占便宜,抑系聪明者占便宜,抑系由聪明转入糊涂者占便宜,实未易言。热河之败,败于糊涂也。惟以聪明的糊涂观法,热河之失,何足重轻?此拾得和尚所谓“且过几年,你再看他”之观法。锦州之退,聪明所误也。使糊涂的白种人处于同样境地,虽明知兵力不敌,亦必背城借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日人一战。夫玉碎瓦全,糊涂语也。以张学良之聪明,乃不为之。然则聪明是耶?糊涂是耶?中国人聪明耶?白种人聪明耶?吾诚不敢言。

⑤否所知者,中国人既发明以聪明装糊涂之聪明的用处,乃亦常受此种绝顶聪明之亏。凡事过善于计算个人利害而自保,却难得一糊涂人肯勇敢任事,而国事乃不可为。

⑥在中国多一见识长进人时,便是世上少一做事人时;多一聪明同胞时,便是国事步入黑甜乡时,举国皆鼾鼾睡到晓,憨憨直到老。举国皆认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之圣贤,而独无一失计之糊涂汉子。举国皆不吃眼前亏之好汉,而独无一肯吃亏之弱者,是国家之幸乎?是国家之幸乎?

⑦然则中国人虽绝顶聪明,归根结蒂,仍是聪明反为聪明误。呜呼,吾焉得一位糊涂大汉而崇拜之。(有删改)
1.请简要概述文章的论述思路。(6分)
2.文章第②段,作者认为“中国人之聪明”能大行其道主要是受老庄哲学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3.结合全文,简要阐述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聪明观。(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

 

①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那一年的整个夏天,我如同一只乱飞的麻雀,游荡在知了和阳光充斥的村舍田野。我头戴宽边草帽,脚上穿着拖鞋,一条毛巾挂在身后的皮带上,让它像尾巴似的拍打着我的屁股。

②我喜欢喝农民那种带有苦味的茶水,他们的茶桶就放在田埂的树下,我毫无顾忌地拿起漆满茶垢的茶碗舀水喝,还把自己的水壶灌满,与田里干活的男人说上几句话。最喜欢的是傍晚来到时,坐在农民的屋前,看着他们将提上的井水泼在地上,压住蒸腾的尘土,夕阳的光芒在树梢上照射下来,拿一把他们递过来的扇子,尝尝他们和盐一样咸的咸菜,看看几个年轻女人,和男人们说着话。我曾经和一位守着瓜田的老人聊了整整一个下午,这是我有生以来瓜吃得最多的一次,当我站起来告辞时,突然发现自己像个孕妇一样步履艰难了。然后我与一位当上了祖母的女人坐在门槛上,她编着草鞋为我唱了一支《十月怀胎》。

③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是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树叶的树下,田里的棉花已被收起,几个包着头巾的女人正将棉秆拔出来,她们不时摔去根须上的泥巴。我摘下草帽,从身后取过毛巾擦起脸上的汗水,身旁是一口在阳光下泛黄的池塘。一声吆喝从远处响亮地传来,我走过去,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正在开导一头老牛。

④犁田的老牛或许已经深感疲倦,它低头伫立在那里,后面赤裸着脊背扶犁的老人,对老牛的消极态度似乎不满,我听到他嗓音响亮地对牛说道:“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只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疲倦的老牛听到老人的吆喝后,仿佛知错般地抬起了头,拉着犁往前走去。

⑤随后,我听到老人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他唱起了旧日的歌谣,先是口依呀啦呀唱出长长的引子,接着出现两句歌词——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因为路途遥远,不愿去做皇帝的女婿。老人的自鸣得意让我失声而笑。

⑥可能是牛放慢了脚步,老人又吆喝起来:“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⑦一头牛竟会有这么多名字?我好奇地走到田边,问走近的老人:“这牛有多少名字?”老人扶住犁站下来,他将我上下打量一番后问:“你是城里人吧?”“是的。”我点点头。老人得意起来,“我一眼就看出来了。”我说:“这牛究竟有多少名字?”老人回答:“这牛叫福贵,就一个名字。”“可你刚才叫了几个名字。”

⑧“噢——”老人高兴地笑起来,他神秘地向我招招手,当我凑过去时,他欲说又止,他看到牛正抬着头,就训斥它:“你别偷听,把头低下。”牛果然低下了头,这时老人悄声对我说:“我怕它知道只有自己在耕田,就多叫出几个名字去骗它,它听到还有别的牛也在耕田,就不会不高兴,耕田也就起劲啦。”

⑨我看到老人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样黝黑,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

(选自《活着》,题目为编者所加,有删改)
1.文章第②段叙写“我”与农民交往的情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2.第④⑤段中福贵的语言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4分)
3.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含意。(6分)
4.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取向。(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鱼我所欲也》)

2)惟草木之零落兮,               (屈原《离骚》)

3               ,官盛则近谀。 (韩愈《师说》)

4)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

5)锦瑟无端五十弦,              (李商隐《锦瑟》)

6)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7)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8)大道之行,              (《礼记·礼运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