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卖羊 相裕亭 六叔集上卖羊回来,天都快黑了。小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卖羊

相裕亭

六叔集上卖羊回来,天都快黑了。小村里,家家户户,炊烟袅袅。

六叔走在街上,不时听到“呱嗒呱嗒”的风箱响,就知道,该是吃晚饭的时候了,再看看沿街的人家,老老少少都围在桌边了。六叔没想到天黑得这么快!

本来,卖过羊,接过钱,就没有六叔的事了。可他递交羊绳时,那只没有上绳的小羊羔,怎么也不肯跟那戴鸭舌帽的买羊人走。

六叔把兜里喂剩下的几粒豆子,交给“鸭舌帽”,教他把豆子放在掌心,蹲在老羊身边,慢慢地张开手,那羊羔就过来了。可“鸭舌帽”按六叔说的做了,那羊羔就是不去吃他手中的豆子。

“鸭舌帽”身后藏着绳子,他想把那羊羔捆扎起来,放在车上推着,省得集上人多跑丢了。

六叔不忍心他那样做,六叔说:“不用捆,你牵着老羊前面走,它自然就跟着跑了。”

“鸭舌帽”试着拽老羊前头走,可那羊羔却围着六叔“咩咩”叫着打转转。

六叔说:“这小东西成精了!”

“鸭舌帽”说:“你把它抱住递给我。”

六叔知道他要捆扎它。

六叔说:“这样吧,我给你牵着送送。”六叔说,反正他也没有什么事情,帮送出集外。

“鸭舌帽”似乎有些不大放心,含含糊糊地说:“……那也行。”

递交羊绳时,“鸭舌帽”问六叔:“哪庄的?”

六叔说:“下家套的。”

“下家套的?姓什么?”

六叔有些恼!六叔说:“跑不了。要不,我把钱再给你!”

“鸭舌帽”笑,说:“我不是那个意思。”

六叔说:“要不是急着用钱,我还不卖哩!”

“鸭舌帽”一脸坏笑地看着那羊,说:“那是,那是。”

后来,六叔帮送到集外后,又送了好远,直到人家说:“前面就到了!”他这才把羊绳交给“鸭舌帽”。也就在这同时,六叔帮人揽住小羊,“鸭舌帽”上来就把它捆扎上了。六叔从“鸭舌帽”捆扎小羊的狠劲上看,那人是个“小刀手”。当下,六叔就想到,那两只羊,只怕是连明天都活不过去了!往回走的路上,六叔的心里酸酸的。直到晚上走进家门,他满脑子里还是“鸭舌帽”咬着牙根,捆扎小羊的凶杀样儿!进门,女人问他:“卖了?”

六叔没有吱声。

“卖了多少钱?”

六叔不声不响地从怀里把钱掏出来,放在桌上。女人接过钱,凑在灯前的亮光里,蘸着口水,先又点出四块七,说是还街口二华家小店的酱油、味精钱;又点出八块,后天好去下家沟顺他三姨家喝喜酒;还剩下三十二块三,女人一连点了六遍,说:“这个钱,不能乱动了,全留给小顺子住校用。”

小顺子读初三了,吃住在山左口联中,每个星期都要花十几块钱。女人把留给小顺子读书的钱,用一块旧布条包好,放进床头的小包袱里,就来打听那羊的下落。女人问:“那羊,卖给什么人了?”

六叔不吱声。

女人又问一遍:“卖给谁了?”

六叔一时心焦,猛不丁地冒出一句:“谁出钱多,我卖给谁了。”随后,六叔把脸别在一旁,不搭理女人了。女人猜到,他一准是把那羊卖给“小刀手”了。早晨出门时,女人还交待过,让他千万别卖给“小刀手”。可他,还是卖给“小刀手”了。

女人轻叹一声,说:“哎!可怜那小羊,还没吃过开春的嫩青草!”

女人说着,随即抬起衣袖,抹起泪水。

⑴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刀手“鸭舌帽”对待羊羔的凶样让六叔不寒而栗,也与六叔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望而知,此类凶残暴虐之人必定也是唯利是图的奸商。

B.六叔夫妇十分怜惜自己饲养的羊和羊羔,但儿子上学的需求、柴米油盐的支出、礼尚往来的人情,让他们不得不忍痛割爱,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农民生活的窘迫。

C.卖与不卖是一个让六叔无比纠结的问题,小说正是通过这种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让读者也深陷于这种纠结中,也不断地为人物的命运而担忧。

D.“抬起衣袖,抹起泪水”,极富生活化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女人”为可预见命运的羊羔而伤感,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心境,作者惜墨如金,颇有写意之神韵。

E.虽然作者在语言上并不浓墨重彩,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精当运用,使小说的语言含蓄隽永、典雅洗练。

⑵小说的开头划线段落很有特色,说说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6分)

⑶文中的六叔有何形象特点?“卖羊”反映了他怎样的复杂心理?(6分)

⑷有人说,《卖羊》和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山羊兹拉特》一样,体现了作者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悟。(8分)

 

(1)B项3分,D项2分,A项1分 (2)①环境描写。突出了乡村的宁静和谐,交代故事背景。②倒叙手法。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对卖羊事件的叙述。③烘托人物。利用安静、即将入夜的环境,烘托出人物内心的伤感。(意思对即可) (3)一、淳朴、善良的农民。(2分)(没有举例分析扣1分)二、①不愿卖羊却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卖。②卖了羊却又为羊的命运牵肠挂肚。(每点2分) (4)一、《卖羊》通过对六叔卖羊前后的行为和心理表现(文本1分),展现了农民对牲畜的依赖和怜爱,表达了作者对淳朴善良人性的赞美,也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状况的担忧(主旨3分)。二、联系现实示例:1.当前,三农问题仍然是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2.社会中仍有相当多的人为一己之私或一己之快,漠视生命、肆意捕杀动物。(每点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A项“必定也是唯利是图的奸商”文中无依据,C项“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错,情节也没有“一波三折”,E项小说语言平实,没有典雅之韵。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的开头划线段落很有特色,说说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既考查句子的鉴赏,又考查段落的作用对于前者,考生应明确赏析的角度,“六叔集上卖羊回来,天都快黑了。小村里,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六叔走在街上,不时听到‘呱嗒呱嗒’的风箱响,就知道,该是吃晚饭的时候了,再看看沿街的人家,老老少少都围在桌边了。六叔没想到天黑得这么快”,此处主要是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借助景物的描写突出了乡村的宁静和谐,交代了故事背景;然后看这样的内容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写景的目的是渲染烘托,同时再看这一内容和上下文的关系。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考查某段落在作品情节发展中的作用,须要对该段落作具体细致的分析。这种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此考点常见的题型有两类。一类是从局部考虑,重点关注某段落或某种情景中的某个细节,如问文中某段在小说情节中有什么作用,或问文中某某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回答这类问题的时候,要注意该情节在小说整体情节中的作用,注意情节构思通常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第二类往往从整体设问,分析小说在情节上的特点。回答该类问题,须从文章的整体结构、文体特征考虑,结合小说情节通常的特点,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①全文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②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③开头运用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④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或引人深思;⑤结尾出人意料,情节逆转,深化主题;⑥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等。另外还须关注开头、结尾这种特殊段落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开头段往往有以下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②点明人物的身份、特征;③制造悬念,引人入胜;④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的六叔有何形象特点?‘卖羊’反映了他怎样的复杂心理”,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文主要围绕“卖羊”这一事件展开,故六叔的性格特点也在这一事件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来。文中写六叔不愿卖羊却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卖。卖了羊却又为羊的命运牵肠挂肚,从中体现出人物的淳朴和善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本文中,主要围绕“顶子杀人”这一事件展开,老人的性格特点也就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得以展示。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4)【试题分析】题干说“有人说,《卖羊》和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山羊兹拉特》一样,体现了作者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要求“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悟”,从题干看来,答案应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二是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感悟。对于前者,作者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是通过六叔卖羊前后的行为和心理表现出来,考生只要找出这些内容,即可体会到农民对牲畜的依赖和怜爱。对于后者,考生应联系现实生活中与文本透露出的问题相一致的事情,比如农民的生活问题,比如漠视生命的问题。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典例拓展】 高考探究题考查的题型:1.探究主题,2.探究人物形象,3.探究情节结构,4.探究标题,5.探究写作意图。(二)探究题的标志:大部分探究题有着较为鲜明的标志——如题干中出现“探究”二字、或要求谈谈“你的看法”、“你的观点”、“你的理解”、“你的认识”、“对你的启示”、“写作意图到底是什么”。(三)探究题特点:1.设题的多角度性——题目的多样化,2.理解的多元性——可以作多重理解,3.答案的开放性——答案合理,能自圆其说。探讨主题的多样化,1.答题角度:(1)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2)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3)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主题。探究写作意图:1.答题角度:(1)从人物形象角度分析,(2)从艺术手法角度分析,(3)从主旨角度分析。答题步骤:1.亮明观点; 2.陈述理由; 3.结合文本作合理分析; 4.总结观点。准确答题:1.紧扣文题要求,在文本中寻找依据。探究性试题讲求个性化认识,但认识不能超出文本这一基本范围,所以考生不可对文本只作粗略、肤浅的浏览后就乱作分析,乱下结论,否则容易误解文意。(文本层面)2.依据原文思路,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熟悉作者的情感态度,是答好探究题的第一步。这就要求考生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性和抒情性语句,把握住这些,就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小说来讲,作者对作品中人物所倾注的情感的褒贬,是考生理解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的基础。所以考生要搞清楚作者写出了什么事,通过这件事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表现了什么主题。(作者层面)3.掌握答题要领,准确规范作答。探究性的题目,往往在设置问题时都有“你是如何看的?”或“谈谈你的理解”等语句,因此在回答问题时:第一,亮明自己的观点,用“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或“我认为……”等句式来照应题目;第二,分条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理由。(读者层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                                      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⑵《诗经·氓》中写女主人公的家人不理解、讥讽女主人公的两句是:                 

⑶《逍遥游》中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原因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各题。

蝶恋花

晏几道

千叶早梅夸百媚。笑面凌寒,内样妆先试。月脸冰肌香细腻。风流新称东君意。

一捻年光春有味。江北江南,更有谁相比。横玉声中吹满地。好枝长恨无人寄。
1.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了梅花怎样的特点?(6分)
2.词中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试做分析。(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①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上亦欲用之。安世闻之,惧不敢当。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命。”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与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②,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张安世传》)

【注释】①休沐:休息沐浴,即古代官员的例行休假。②弋绨:黑色粗厚的丝织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B.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C.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D.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张安世工作尽责。供职尚书时,工作尽心尽责,连例行节假日也没有外出过。担任光禄大夫后,大将军霍光很看重他,御史大夫魏相也对他评价很高。

B.张安世为人谦逊。皇帝想任用他为大将军,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此重任,但坚持推辞并没有成功。

C.张安世对家人要求严格。他认为自己和儿子地位都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向皇帝请求让他的儿子延寿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

D.张安世善于治家。他虽然有万户封地,但生活节俭,夫人亲自纺织,家童都有手艺活做。张家凭勤劳节俭、善于经营而富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5分)

⑵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我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很大,东西文化的差异同样显著。即便是在南北两个区域内部,也存在不同的东西文化。例如在黄河流域,由西向东,依次就有关陇文化、三晋文化、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文化的地域差异,是由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又影响了文学的多样性。

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辩证的关系。一方面,地理环境会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造成影响,进而对文学家的创作造成影响,这些影响的表现形态或者载体,便是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另一方面,这种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久而久之会融进当地的地域文化,成为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样的人文地理环境又反过来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产生影响。一个地方的文学家愈多,文学作品的质量愈高,对一个地方的文化贡献就愈大,这个地方的文化土壤就愈厚实,它对新一代文学家的成长就愈有利。

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一个新的地方,他的感受、体验、思维方式、审美倾向等等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其作品的主题、题材、体裁、语言等等也可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就是说,他的作品的本籍文化色彩会有所减弱,会融进客籍文化的某些成分。另一方面,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新的地方,除了有选择地吸收、消化当地的人文养料,他在当地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也会对当地人文环境的总体构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即反哺于当地文化。

还应该注意的是,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虽然大量存在,但不会是,也不应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单纯。大量情形下,这种影响并不是显在的,而是隐性的。浙东农村的目连戏这种文艺形态对鲁迅的创作不能说没有影响,有时还相当明显,但更多的时候,还是浙东那个“报仇雪耻之乡”的精神文化因素潜在地影响着他,影响着他那辛辣、冷峻的精神气质与文学风格。然而,并不一定每一个浙东作家都会深受这种民间文艺形态和地域文化的影响,都会有这样的气质与风格,如果是那样,则一个地域培养出来的必然是一些气质相仿、风格雷同的文学家,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扫兴的事情!实际上,一个文学家会接受哪种类型的地域文化的影响,或者说,在哪一个层面上、哪一种程度上接受该地域文化的影响,这与他的个人气质、生活经验等是有密切关系的。
1.下面有关文学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理环境会影响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并使文学家的创作表现为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

B.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久而久之就会融进当地的地域文化,成为当地人文地理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C.文学家迁徙流动到新的地方,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也会对当地人文环境的总体构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D.文学家的迁徙流动会使作品本籍文化色彩有所减弱,从而使作品的主题、题材、体裁、语言等等发生相应的变化。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我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和东西文化的差异入手,目的是论述文化的地域差异由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所决定。

B.第二段论述文学与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指出地理环境会影响文学创作,产生地域的文学或文学的地域性,文学也会影响人文地理环境。

C.第三段从作家流徙的动态角度论述文学与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表明文学家的迁徙可能会使作品发生变化,其文学创作也会反哺于当地文化。

D.第四段进一步论述地理环境对文学影响的复杂性,强调由于文学家个人气质、生活经验等不同,其接受地域文化影响的具体情况也会有差异。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地方的文学家愈多,文学作品的质量就愈高,对一个地方的文化贡献也愈大,这个地方的文化土壤就愈厚实。

B.由地域的文学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因素,反过来会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影响,进一步强化文学的地域性。

C.鲁迅辛辣、冷峻的精神气质与文学风格的形成,是因为受到民间文艺形态与浙东独特的精神文化因素的显在影响。

D.一个文学家的个人气质、生活经验等影响着他在哪一个层面上、哪一种程度上接受该地域文化的影响,这说明文学家接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具有自主选择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       -----哈萨克斯坦谚语

②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套作,不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