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五月,工信部发布《关于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相关政策简要情况》,提出了14条“降费提速”的举措,引起广大网民的广泛讨论与极大关注。
B.春节前夕,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及时为农民工发放执行款,为农民工兄弟解燃眉之急,过上一个安乐祥和的春节。
C.新华水泥厂投入大量财力对厂区所有存在隐患的设备及时进行排查,控制避免了任何细微的安全盲点在厂区任何一个角落里出现。
D.海港城周边区域环境及配套设施提升立足于绿色、舒适、便捷的生活圈的打造来规划,主要包括绿化景观提升、交通设施提升等封面。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卫生厅长评价某些医疗乱象时说,有些医院,从不把想法设法降低老百姓负担的事放在心上,而是
想办法赚钱。
②为打好经济下行阻击战,我市创新方式,多措并举,积极帮助企业化解融资难题, 支持企业渡过难关,提振企业信心,促进企业稳生产增效益。
③像《飘》《魂断蓝桥》这样令人赞叹的中文翻译名有很多,而这些译名只有在译者。有时甚至数位翻译者长时间 苦苦思索后才能产生出来
A挖空心思 千方百计 搜肠刮肚 B.搜肠刮肚 千方百计 挖空心思
C.千方百计 挖空心思 搜肠刮肚 D.搜肠刮肚 挖空心思 千方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秋瑾:从女性解放到民族解放
1903年的北京之行是秋瑾人生的分水岭。那一年,她的丈夫王廷钧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带着秋瑾去北京赴任。他们的邻居是一位颇负文名且思想进步的女子吴芝瑛。秋瑾与吴芝瑛情投意合,义结金兰。
通过吴芝瑛,秋瑾经常看到当时出版的一些新书、新报,接触到一些新思想。《辛丑条约》签订以后,神州大地危象丛生,秋瑾读了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以后,深受感动,她称陈天华是自己的“启蒙开智”的人。她赋诗言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以后, 秋瑾就穿起男装,表示永不再穿清朝女服。男装成为秋瑾的标志性服装,她直到就义时仍身着玄色纱长衫。秋瑾的思想发生了飞跃,与整天沉缅于官场应酬和花天酒地中的丈夫,冲突越来越多。“知己不逢归俗子,终身长恨咽深闺。”这是秋瑾对自己婚姻的感叹。
1904年2月,秋瑾在吴芝瑛家中结识了一个日本女子服部繁子。从服部繁子那里,秋瑾了解到日本女子学校的种种优点,她决定去日本留学。6月28日,秋瑾自筹旅费,从塘沽登上日本人租借的德国客轮“独立号”,踏上赴日旅途。她说,她要学习救国家、救同胞尤其是两亿女同胞的本领。到日本后,学习之余,秋瑾积极参加当地留学生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广泛结交革命志士。她与陈撷芬发起的共爱会,提出了妇女解放的口号,是近代中国妇女最早成立的爱国团体。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不久,经冯自由的介绍,秋瑾在黄兴寓所,秋瑾履行了加入同盟会的手续,并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矢有卒,如或渝此,任众处罚!”此后,她的思想,受同盟会政治纲领的精神影响颇多。这年12月8日,陈天华投海自尽。秋瑾受到很大震动,决定立即回国,直接参加反清斗争。
1906年,秋瑾回到国内,,通过艰难的筹备,1907年1月14日,秋瑾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女报》。
秋瑾有着办报的情结。1904年9月,她在日本创办了《白话报》,以“鉴湖女侠秋瑾”为名,发表了《致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宣传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权。
办报需要钱。秋瑾四处奔走,多方募集,又在报上大登广告,号召大家入股。可是响应者寥寥无几,到最后,只筹集到几百元。秋瑾痛感中国妇女界的死气沉沉,“简直有点麻木不仁”。
走投无路的秋瑾最后终于想到了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那就是到公婆家去筹款。她的公婆家很有钱,而娘家由于父亲去世,在钱财上已经无力支持她。
《中国女报》是一种16开本的册子,封面上画着一个妇女,双手高擎一面旗帜,象征着妇女的觉醒和前进。该报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成立妇女联合会的主张。为了使当时大多数文化水平低、不识字的妇女能看懂听懂,女报一律用白话文,并采用弹词、歌曲等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秋瑾在《中国女报》上试图铸造“国民”与“国民之母”的思想。她认为,“国民”大于皇权,男女亦平等——“改革专制政体,变成共和,四万万人都有主权来管国家的大事”,而在这四万万人之中,不言而喻包括二万万妇女。秋瑾“男女平权”的思想来源于西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这也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之民权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秋瑾认为,女子不但有和男子一样的平等权利,而且堪为“醒狮之前驱”“文明之先导”。
秋瑾旗帜鲜明地宣扬妇女人权,提出了把妇女解放与民族解放结合起来的深刻命题,无疑是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至此,她完成了从女性解放到民族解放、从家庭革命到社会革命的破茧蜕变。
《中国女报》一出版就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有文化的妇女争相传阅,没文化的妇女也设法请别人念给她们听。大家热烈地讨论着报上的文章,还展开辩论。封建遗老们看了则大为震怒。
6月17日,秋瑾从绍兴写信给朋友,说该刊第三期已编好,“约于此月,必行付印”。
但,第三期却永远没有付印之日了。
这年4月,秋瑾在杭州的白云庵召开了浙江各会党和军学界首领的秘密会议,正式组建光复军,推徐锡麟为统领,秋瑾自任协领。7月6日,安庆起义爆发。徐锡麟刺杀了安徽巡抚恩铭,但起义失败,徐锡麟被捕就义。秋瑾闻讯痛哭失声,不语不食。有人劝秋瑾立即离开绍兴,她断然拒绝。她说:“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如满奴能将我绑赴断头台,革命至少可以提早5年。”7月13日下午4点,秋瑾在大通学堂被捕。7月15日凌晨,秋瑾被处“即行正法”,饮刃古轩亭口。
(摘编自2011年9月30日《中国新闻周刊》,作者:庞清辉 王一凡)
【相关链接】
创办《中国女报》,标志着秋瑾思想的成熟,至此,她完成了从女性解放到民族解放、从家庭解放到社会革命的破茧蜕变。(《秋瑾传》作者吴先宇)
秋瑾主持大通学堂的目的,就是为了联系和组织浙江各地的革命力量,发动武装起义,……身为校长的秋瑾亲任教习,每日到校,处理事务。骑马带学生到野外打靶,练习射击技术,还有各种器械体操、野外爬山、泅河和夜行军等训练。清晨,激越的号声将学员从床上唤起时,秋瑾已身着军衣,怀藏手枪,腰佩倭刀,骑在马上了。(欧阳云梓《论秋瑾在皖浙起义中的历史作用》)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秋瑾通过好友吴芝瑛结识了日本人服部繁子,服部繁子向秋瑾介绍了日本女子学校的种种好处,并力劝秋瑾去日本留学。
B.到达日本后,秋瑾积极参加留学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为了“妇女解放”,与陈撷芬一起创立了的近代中国妇女最早的爱国团体——共爱会。
C.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与此同时,秋瑾经冯自由的介绍,加入同了盟会,成为同盟会的创始人之一。
D.女报出版后,社会反响强烈,其宣扬的思想不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带来了热烈的讨论和辩论,也大大地激怒了封建遗留老们。
E.组建光复军,主持大通学堂,加强军事训练,为起义做准备,愿以生命为代价换取革命的提前成功,体现了秋瑾作为革命者的献身精神。
(2)1903年的北京之行,秋瑾“思想发生了飞跃”的原因是什么?。简要回答。(6分)
(3)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有何特色?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6分)
(4)秋瑾的革命道路“从女性解放到民族解放”经历了哪些阶段?请结合材料予以说明。(8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共6分)
(1)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写山势高峻,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2)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宽阔浩淼的江面上。
(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 , ”两句描写了春天鸟儿们充满生机与情趣的活动。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后面的题。
江夏别宋之悌 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注】①宋之悌因事被贬交趾(今越南河内),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设宴送之。②谷鸟:山中或水边的鸟。
1.“兴在一杯中”的“兴”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2.请简要分析颈联的表现手法。(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元澄,字道镜,少好学,美鬓发,善举止,言辞清辩,响若县钟。其父任城王薨,居丧以孝闻。袭封,加征北大将军。以氐羌反叛,除征南大将军、梁州刺史。文明太后引见诫励,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澄至州诱导怀附西南款顺。加侍中,赐衣一袭,乘黄马一匹,以桂其德。转开府、徐州刺史,甚著声绩。朝京师,引见于皇信堂。孝文诏澄曰:“昔郑子产铸刑书而晋叔向非之。此二人皆贤士,得失竟谁?”对曰“:郑国寡弱,摄于强邻,人情去就,非刑莫制,故铸刑书来示威。虽乖古式,合今权道。”帝方变革,深善其对,笑曰“:任城当欲为魏子产也!朕方改朝制,当与任城共万世之功。”后征为中书令,改授尚书令。后帝外示要南讨,意在谋迁,乃独谓澄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兴文。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固兹大举,光宅中原,任城意以为何如?”澄深赞成其事。帝曰“:任城便是我子房!”于是,加抚军大将军、太子少保,又兼尚书左仆射。及车驾幸洛阳,定迁都计谋,诏澄驰驿向北,问彼百司,论择可否。澄既至代都,众闻迁诏,莫不惊骇。澄援引今古,徐以晓之,众乃开伏。遂南驰还报,会车驾于滑台。帝大曰:“若非任城,朕事业不得就也。”从幸邺宫,除吏部尚书。恒州刺史穆泰在州谋反,授澄节、铜武、竹使符,御杖左右,仍行恒州事。行达雁门,遣侍御史李焕先赴。至即禽泰,穷其党与,罪人皆得。巨鹿公陆睿、安乐侯元隆等百余人并狱禁。具状表闻。帝览表,乃大悦曰:“我任城可谓社稷臣,正复皋陶断狱,岂能过之?”顾咸阳王等曰“:汝等说当其处,不能办此也。”车驾寻幸平城,劳澄,引见逆徒,无一人称枉,时人莫不叹之。帝谓左右曰:“必也无讼,今日见之。”以澄正尚书。
(节选自《北史·元澄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澄至州/诱导怀/附西南款顺
B.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澄至州/诱导怀附/西南款顺
C.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澄至州/诱导怀/附西南款顺
D.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澄至州/诱导怀附/西南款顺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薨是古代对身故的一种说法,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还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等。
B.朕就是我的意思,早先没有特殊的含义,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称朕。从秦始皇开始,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C.幸既可指古代皇帝对人宠爱,也可以指帝王的亲临垂顾,无论是哪种意义,都不能用在除帝王个体之外的任何人身上。
D.符是中国古代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竹、木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澄自幼好学,气质不凡。文明太后十分欣赏他的风采神韵,认为他能承担重任,后来他收到朝廷重用、重赏,仕途顺利。
B.元澄识见深远,通达权变。他引用郑子产铸刑书的史事鼓励孝文帝大胆变革,认为即使变革有悖于古制,也适合于当下的权变之道。
C.元澄才干出众,深得孝文帝信任。孝文帝迁都的想法起初只告诉元澄一人,确定迁都后,孝文帝安排元澄说服大臣们。
D.元澄断狱公正,令人叹服。他办理恒州刺史穆泰案,不仅受到孝文帝的极力称赞,连逆徒也觉得不冤枉,也为当时人叹服。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昔郑子产铸刑书而晋叔向非之。此二人皆贤士,得失竟谁?(5分)
(2)至即禽泰,穷其党与,罪人皆得。巨鹿公陆睿、安乐侯元隆等百余人并狱禁。(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