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柳霞字子升,河东解人也。霞幼而爽迈,神彩嶷然,髫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柳霞字子升,河东解人也。霞幼而爽迈,神彩嶷然,髫岁便有成人之量。笃好文学,动合规矩。其世父庆远特器异之。梁西昌侯渊藻镇雍州,霞时年十二,以民礼修,风仪端肃,进止详雅。渊藻美之,故遣左右践霞衣裾,欲观其举措。霞徐步稍前,曾不顾盼

岳阳王萧察莅雍州,选为治中,寻迁别驾。及察于襄阳承制,授霞吏部郎、员外散骑常侍。俄迁大都督,赐爵闻喜县公。寻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及萧察帝位于江陵,以襄阳归于我。

霞乃辞察曰:“陛下中兴鼎运龙飞旧楚臣昔因幸会早奉名节理当以身许国期之始终。自晋氏南迁,臣宗族盖寡。从祖太尉、世父仪同、从父司空,并以位望隆重,遂家于金陵。唯留臣独守坟柏。常诫臣等,使不违此志。今襄阳既入北朝,臣若陪随銮跸,进则无益尘露,退则有亏先旨。伏愿曲垂照鉴,亮臣此心。”察重违其志,遂许之。因留乡里,以经籍自娱。

太祖、世宗频有征命,霞固辞以疾。及察殂,霞举哀,行旧君之服。保定中又征之,霞始入朝。授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霍州诸军事、霍州刺史。霞导民务先以德,再三不用命者,乃微加贬异,示之耻而已。其下感而化之,不复为过。咸曰:“我君仁惠如此,其可欺乎!”天和中,卒,时年七十二。宣政初,赠金、安二州刺史。

霞有志行。初为州主簿,其父卒于扬州,霞自襄阳奔赴,六日而至。哀感行路,毁瘁不可识。后奉丧溯江西归,中流风起,舟中之人,相顾失色。霞抱棺号恸,愬天求哀,俄顷之间,风浪止息。其母尝乳间发疽,医云:“此病无可救之理,唯得人吮脓,或望微止其痛。”霞应声即吮,旬日遂瘳。咸以为孝感所致。性又温裕,略无喜之容。弘奖名教,未尝论人之短。尤好施与,家无余财。临终遗诫薄葬,其子等并奉行之。

柳霞立身之道,进退有节。观其眷恋坟陇,其孝可移于朝廷;尽礼旧主,其忠可事于新君。夫能推此类以求贤,则知人几于易矣

                                              《周书·卷四十二

【注】①嶷(nì然:庄重、严肃的样子。愬:同“诉”。
1.下列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霞字子升,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河东解人是籍贯。古人常用籍贯称呼,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人称孟襄阳;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人称王临川。

C.髫岁,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桃花源记》中写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是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D.及察殂,殂,去世。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中兴/鼎运龙飞旧楚/臣昔因幸会/早奉名节/理当以身许国/期之始终。

B.陛下中兴鼎运/龙飞旧楚/臣昔因幸会早/奉名节理当/以身许国/期之始终。

C.陛下中兴/鼎运龙飞旧楚/臣昔因幸会早/奉名节理当/以身许国/期之始终。

D.陛下中兴鼎运/龙飞旧楚/臣昔因幸会/早奉名节/理当以身许国/期之始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昌侯欣赏柳霞的仪度,故意派人踩踏他的衣摆,看他如何应对。柳霞应对有度,颇有雅士风采。

B.柳霞以“宗族盖寡”“独守坟柏”为由,没有接受萧察的任命。直到保定中年,又被征召才入朝为官。

C.柳霞为官重以德教民,只对屡教不改者稍加惩戒,让其知道羞耻;对于被感化的人则不再认为他犯有过错。

D.柳霞为子至孝,在绝境中感动天地:扶棺西归时,愬天求哀,风浪得止;母病无救时,吮脓遂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霞徐步稍前,曾不顾盼。   (3分)

                                                                               

2)我君仁惠如此,其可欺乎!(3分)                        

                                                                                

(3)夫能推此类以求贤,则知人几于易矣。(4分)

                                                                                

 

1.C 2.D 3.C 4. (1)柳霞缓步前移,竟然没有回头看。(“曾”1分,“顾盼”1分,句意1分。) (2)我们的长官像这样的仁慈惠爱,怎么能欺骗他呢!(“仁惠”1分,“其”1分,句意1分。) (3)能按这种标准类推去求取(推求来任用)贤才,那么了解人才几乎就是容易的事了。(“推”1分,“以”1分,“几于”1分,句意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时是说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这里可根据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C“对于被感化的人则不再认为他犯有过错”是对原文“其下感而化之,不复为过”的误读,应为:犯有过错的人不再做错事。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柳霞字子升,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人。年幼的时候就表现得爽朗超逸,神采庄重,童年便有成年人的度量。他非常喜好文学,行为都合乎规矩。他的伯父柳庆远认为他与众不同而非常器重他。梁朝西昌侯萧渊藻镇守雍州时,柳霞十二岁,他按照百姓的礼节前去拜见西昌侯,风度、仪容端庄,严肃,进退、举止高雅。萧渊藻欣赏他的气度,故意派遣随从踩踏柳霞的衣摆,想要观察他应对的举动。柳霞缓步前移,竟然没有回头看。 岳阳王萧察到雍州,任命柳霞为治中之职,不久升为别驾。等到萧察在襄阳秉承皇帝旨意行事时,任命柳霞为吏部郎、员外散骑常侍之职。不久升为大都督,赐闻喜县公爵位。不久,晋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之职。等到萧察在江陵登上帝位,把襄阳归入北朝。 柳霞于是向萧察推辞说:“陛下重振国运,在江陵(前身为楚国国都“郢”)登基,承继大业。我从前侥幸得到您的赏识,早早就能为您奉献自己的名誉和节操,我理应把自己的性命也交付给国家,期望报国能有始有终。自晋朝南迁以来,我的家族后人稀少。我的叔祖任太尉、伯父任仪同、叔父任司空,都因为声望地位显赫,安家于金陵。(现在)只留下我独自守护着祖坟。(先辈)常常告诫我们,不要违背了这个遗愿。现在襄阳已经归属于北朝,我如果随驾前往,对您而言没有什么益处,对我来说有违先辈的遗愿。希望陛下您曲身明察,谅解我的这份苦心。”萧察难于违背柳霞的意愿,于是就答应了他的请求。(柳霞)于是留在了乡里,以整理编辑典籍自乐。 周太祖、周世宗屡次颁布征召的命令,柳霞都称病坚决推辞。等到萧察去世,柳霞戴孝哀悼,身着梁朝服饰。保定中年,又受朝廷征召,他才入朝做官。被授予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霍州诸军事、霍州刺史等职。柳霞教导百姓时一定以德行为先,对屡教不改的人,才稍加贬斥,让他感到羞耻罢了。老百姓受到感化,不再犯错。他们全都说:“我们的长官像这样的仁慈惠爱,怎么能欺骗他呢!”天和中年,柳霞去世,享年七十二岁。北周宣政初年,追赠金、安二州刺史之职。 柳霞有志向和品行。当初任州主簿,他的父亲在扬州去世,柳霞从襄阳到扬州奔丧,六天就到了。他的哀恸感动了行路之人,他消瘦、憔悴得人们几乎认不出他来。后来他扶棺逆水西行回祖籍,行至江中,大风突起,船上的人都惊慌失色。柳霞抱着父亲的棺木恸哭,请求上天哀怜,转眼之间,风浪竟平息了。他的母亲曾经在乳房间生了毒疮,医生说:“这病没有可救之法,唯有找人吮吸脓液,或许可以稍微减轻一点病痛。”医生说罢,柳霞就为母亲吸吮脓液,十天,母亲就痊愈了。人们都认为这些奇迹的出现是他的孝顺感动了上天。柳霞性格平和宽宏,高兴和恼怒丝毫都不表现在脸上。他大力的劝勉奖励“名教”。(名教: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西汉武帝时,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确立和制定为名分、名目、名节等,以进行教化,习称“以名为教”。)从来不曾谈论别人的短处。他尤其好施舍,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临终时,留下遗言要求薄葬,他的子孙都遵照执行。 柳霞立身处世,进退都有节度。看他眷恋祖坟的事,他的孝心可以移用于朝廷;他尽心礼待旧主,他的忠诚又可以侍奉新君。能按这种标准类推去求取(推求来任用)贤才,那么了解人才几乎就是容易的事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近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之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五代史·朱汉宾传》:“朱谨募其军中骁勇者,黥双雁于其颊,号雁子都。”则更是将鸿雁作为果敢精壮的象征。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

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1.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鸿雁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之感。

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

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2. 文章最后一段中“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指的是(3分)

A.①托物言志;②借景抒情;③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B.①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②“景中情”和“情中景”;③情不虚情,景非滞景。

C.①景中情;②情中景;③情景互生。

D.①“景中情”和“情中景”;②情不虚情,景非滞景;③情景互生。
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C.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往往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

 

查看答案

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就像一出戏,有开幕总有谢幕,有相聚总有分离。我们的生命中注定要有许多告别的时刻,如告别某个人,告别某个地方,告别一段时光,告别一种心情,告别一种习惯等等。每逢告别时总是有人欢喜有人哀愁,有人潇洒有人无奈。

请以《告别》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不得抄袭和套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一幅烟雨牛鹭图

汤世杰

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耕作像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下——高黎贡山西麓的雨来去无定,说下就下说停就停,农事却不能等待。阵雨初停自不必说,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地。农人大约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躲——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树下眼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蹲在自家老屋屋檐下抽着旱烟。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里,忠实而又无奈。人有时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其实旁边就是一道弯弯的田埂,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一些的地方。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烟雨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穿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滚圆的牛肚子,都在滴水,耷拉着的尾巴竟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

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阴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白鹭越飞越低,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老牛“哞”地叫了一声,给老朋友打着招呼:地我刚犁过,有的是虫子!白鹭唧唧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那只胆大些的竞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然后它开始走动,如淑女迈着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次返回——或许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

面对那个场景,时装设计师或能看到一场山野T台秀(时装表演):高黎贡山西麓,牛和鹭的联袂献演,是大与小的默契组合,既有静与动的古老元素,也有黑与白的时尚流行。诗人呢,说不定会在便条簿上记下突来的灵感:持重与轻盈相辅相成的野趣,敦实与机巧搭配的哲理,憨厚与灵慧共生的诗情。画家将一幅水墨在心头铺开,顺手拾起《老牛白鹭图》的几个细节:细雨如烟,老牛如定,木犁如船,白鹭如歌,翻开的土垡如波如浪……

我像什么都看到了,但又像什么都没看到——我在想着那个农人。在远处躲雨的农人一直没有入画,但我相信他一直在场。眼前的一切都与他有关,他才是那个场景真正的主角。21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大山下的土地是农人唯一的财富,其实不也是整个人类的唯一财富?那个场景尽管太古老太原始,一无现代文明的气息——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没有杀虫剂,没有汽油味儿,没有订单农业,没有CEO(首席执行官),没有与污染一起抵达的富裕;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我忘情地凝视着,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拍一张照片吧,或者干脆就像我那样,用目光把它留在心中:那是少小离家的游子思念中的家园,在遥远的梦中看上一眼,暗夜醒来,泪水也会悄然洇湿枕角——一片自由自在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怎么都是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的永远的牵挂。

高黎贡山:在云南怒江西部的中缅边界附近。
1.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爱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4分)
2.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3.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4分)
4.作者把“烟雨”作为牛鹭的活动场景,其用意是什么?(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蟹六跪而二螯               _,用心躁也。

                __,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__,击空明兮溯流光。

              __,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师不必贤于弟子。

                   ,而不知其所止。

                    ,渺沧海之一粟。

                 ,善假于物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 ①该诗写于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②北阙:指帝宫。③青阳:指春天。

(1)从体裁上看,这首诗是         ,孟浩然与      并称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2 分)

(2)结合全诗,赏析“松月夜窗虚”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分)

(3)请分析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4 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