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11分)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11分)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5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因为风声停止,山谷显得异常安静,幽深少人的山林,月色更加浓郁,运用听觉和视觉描写,描绘了一幅幽邈、静谧的月下山林图景。 2.表达了作者厌倦世俗,热爱自然,渴望归隐的情感;突出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坚贞品格的追求。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赏析的角度包括:修辞角度、描写角度、遣词造句角度、选材角度等等。简而言之,从内容和手法等角度入手分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主要是写景,故可以从写景的角度入手,“风声”立足于听觉,“月色”立足于视觉,可以从感官角度作答;同时用“谷静”“山空”“月色深”等景象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图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解析:题干问“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首先应到诗歌中找情感词,然后再找诗人笔下的景物,体会景物的特点。全诗紧扣“游”字,描写夏日暮晚时分的独特山景,表达了热爱自然之情,抒发了追求闲适、高洁之志。首联直接点题,侧面明旨“物外”。颔联承接上文,聚焦题中“山家”,突出“兰径薰”“槐庭落”的夏日景况,也暗示了诗人的志趣与追求。颈联转写山风、山月,一“彻”一“深”,照应其“静”“空”,空旷、静谧的意境自然形成。尾联应题,以议结情,“一遣”与“唯馀”的反差,揭示了一片“诗心”,主旨凸显。由此,全诗在营造山中夜色空旷、幽静的奇特意境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远离“樊笼”(尘世束缚)、亲近“松桂”(美好自然)的心愿,其厌恶尘世、热爱自然、追求高洁之情志,了了可见。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来护儿,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儿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场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州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 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两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节选自《北史·来护儿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3分)

A.来护儿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 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客。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

葛兆光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首先是“一”。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其次是“二”。“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再次是“五”。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

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大多数人相信,他们由于有某些特殊的禀赋与训练,拥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他们与天、与神灵、与祖先交流。

当时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有以下几类。一是生命。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如果说铜镜铭文、帛画、画像石中的神仙内容及秦汉方士的求仙寻药炼金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期望和想象,那么很明显,他们也努力地探索过人体的奥秘与医疗技术,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和忧患。正是在这种期望和想象、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二是幸福。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三是国家。当诸侯国家日益消亡或削弱,各种文化区域日趋混融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时候,人们开始彼此认同。“天下”一词在当时是一个较纯粹的政治概念,当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识之后,人们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地域只是天下的一部分,于是又常常使用“海内”一词。“海内”一词在当时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词,凡是生活在海内的人,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确立了。      

                                                   (本文有删改)
1.关于秦汉时代人们对“天”的认识,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这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

B.人类的社会秩序、伦理关系都是以“天”为依据来建立的,如果发生紊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C.无论普通民众还是权贵,都把“天”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依据,认为遵循“天”的规则,效法“天”,能够获得思想和行为的合法性。

D.“天”是自然的法则,一切知识都与之相关,秦汉时代的人们以“天”为根本法则认识外部世界,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天”等同于“一”,意味着绝对和神圣,所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以显示对唯一的神的崇敬。

B.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的表述显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联,五行、五声、五色、五方、五祀等实际上都体现了“天”蕴含的自然法则与宇宙秩序。

C.秦汉时代,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有少数被认为有特殊禀赋与训练的术士才能与天、神沟通,并非人人都具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

D.“一”“二”“五”等数字概念表达了“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这些概念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牵连着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

B.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C.秦汉时代,人们相信永生可以实现,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化,对于“富贵”和“宜子孙”的追求即是神仙信仰世俗化的重要表现。

D.秦汉时代,与“天下”一词作为政治概念不同,“海内”是“文化疆域”的代名词,“海内”的人于文化层面能够彼此认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国王收到了一份礼物——一只威武的猎鹰,他从未见过这么漂亮的猛禽。可从到王宫的那天起,这只猎鹰就待在枝头纹丝不动。国王召集了各方神医和术士,命他们设法让这只猎鹰飞起,但所有人都无功而返。于是国王命人去找一个熟悉野外环境的农夫进宫。第二天早晨,国王看见那只不可救药的猎鹰正盘旋在御花园的上空,就问农夫:“你到底用什么方法让这只猎鹰飞起的?”农夫低着头回答道:“陛下,我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砍断这只鹰抓着的树枝。”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介绍过近代一些有趣的美学实验。如瑞士心理学家布洛关于颜色的重量的实验:把两个面积、角度均相等的三角形甲和乙(如下图)从中腰平分,然后着两种深浅不同的颜色。他让接受实验的人比较甲、乙两个形状,然后询问他们喜欢哪一个,并说出理由。参加实验的50人,绝大多数喜欢甲而不喜欢乙;他们的理由是:甲比较稳定;乙上半太沉重,下半太轻浮,令人产生轻重倒置的感觉。

满分5 manfen5.com

请从上述实验事实中写出两条结论,答案要简明,每条限18字以内做答(不含标点)。(5分)

结论(1):                                              

2):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            ?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           ?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的,而是          ,有了这个底蕴。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