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

(2)她飘过,像梦一般的,              

(3)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4)携来百侣曾游,             

(5)己所不欲,            《论语》

(6)            ,小人长戚戚。《论语》

 

(1)万类霜天竞自由。(2)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3)我甘心做一条水草。(4)忆往昔峥嵘岁月稠(5)勿施于人 (6)君子坦荡荡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竞”、“峥嵘”、“凄婉”、“施”等。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8分

日子是什么

梅绍静

日子是散落着泥土的小蒜和野葱儿

是一根蘸着水搓好的麻绳

 

日子是四千个沉寂的黑夜

是驴驮上木桶中撞击的水声

 

日子是雨天吱吱响着的杨木门轴

忽明忽暗地转动我疲惫的梦境

 

日子是一个含在嘴里止渴的青杏儿

是山塬上烈日下背麦人的剪影

 

日子是那密密的像把伞似的树荫

正从我酸痛的胳膊上爬向地垅

 

日子是储存着清甜思绪的水罐儿

正倒出汗水和泪水来哽塞我的喉咙
1.诗人说“日子是四千个沉寂的黑夜”,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经历以及蕴涵着怎样的感情?4分
2.诗人为什么说“日子是储存着清甜思绪的水罐儿/正倒出汗水和泪水来哽塞我的喉咙”?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8分)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太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太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太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太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太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太叔出奔共。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选自《左传》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公生,惊姜氏     寤:通“牾”,逆,倒着

B.夫人将             启:启发,启迪

C.尔有母,繄我独无     遗:遗产

D.若地及泉,隧而相见   阙:侵损,削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姜氏欲之,辟害      若不阙秦,将取之

B时之谓乎              还也

C太叔又收贰为己邑     乱易整

D遂寘姜氏城颍         以其无礼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武姜因此讨厌庄公,偏爱共叔段,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B.郑庄公先封共叔段于京,又听任共叔段“不度”“收贰以为己邑”,既而“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最后“伐诸鄢”。

C.庄公设下的陷阱,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

D.全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尤其是把郑庄公老谋深算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4.翻译上面阅读材料中的句子。(9分)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太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9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⑦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⑧夫晋,何厌之有?⑨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⑩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对下列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越国以     鄙:把……作边邑

B.朝而夕设版焉   济:救助

C.又欲其西封   肆:扩张

D.将取之   焉:哪里
2.烛之武的说辞里包含了四层意思,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②~⑥/⑦/⑧~⑩ B.①/②~⑤/⑥~⑨/⑩

C.①/②~⑤/⑥/⑦~⑩ D.①~②/③~⑤/⑥/⑦~⑩
3.选出不是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理由的一项  (3分)

A.郑是小国,对秦无多大用处

B.亡郑对秦国有害而无益

C.放过郑国对秦有益而无害

D.晋国忘恩负义,贪得无厌,必将犯秦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①阅读是一种让他人思想介入自己思想的行为,如果没有阅读,我们的思想只能是一种个人化的沉思默想,甚至会让思想终止。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阅读”方式,不同的阅读方式也在左右着不同时代的人的思维方式。   

②在书籍和印刷术普及之前的年代,阅读是一种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锄带经、牧编简”其实是一种理想和奢望。难以保存的易碎的莎草纸,携带不便的竹简,成本昂贵的绢帛,不是一般的农民和工人可以随便使用的,人们除了劳动之外,只能坐在那里发呆出神。因此那个时代不妨称之为“沉思默想的时代”。印刷术和书籍的普及,是阅读普及的前提,也是公众化的“阅读写作时代”的起点。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照相技术、电影技术、现代城市文化等“奇观文化”的兴起,历史进入了“观看猎奇时代”。中国作为后发达国家,这一时间的出现稍迟,整个20世纪,基本上是一个“阅读写作”和“观看猎奇”交替冲突的时代。20世纪80年代,电视在中国家庭的普及,使得这种“观看”文化得以凸显,直到新世纪网络文化的普及,这种“观看猎奇时代”才真正显形。   

④沉思默想时代的人都是“思想家”,他们心接古今、直抵本质。即便是一位击壤的老人随便唱一嗓子,也成了千古名言。阅读写作时代,是将思想家的思想稀释到纸张上和书籍上,通过阅读传播到更多散乱的脑子里。观看猎奇时代,是思想的整体性碎裂成零星图像的时代,阅读变成了对奇观的欣赏。人们对思想内容的追求,或许并没有变化,但刺激思维的媒介发生了变化,媒介与其说是思维的中介,不如说变成了思维本身。这就是著名的“媒介即信息”的观点。因此,我们不要简单地对待这种“微时代”阅读媒介变化带来的后果。   

⑤今天所说的“微时代”,是一个现代高科技传播媒介极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网络这个大的综合媒介,还有众多附着在其上的的小媒介(应用软件,APP)。这些媒介能够将我们试图通过传统“阅读”行为而获得的信息和思想,迅速转化为五花八门的文字图像、声音系统和动作影像,并且在我们眼皮底下不停地晃动。当我们介入这样一种阅读过程的时候,大脑一直在提醒我们的理性:要注意阅读中的思想和精神信息,但图像却一直在引诱我们的潜意识:还有更神奇的“奇观”。这就是所谓的“微时代”阅读所特有的“撕裂性”。   

⑥因此,“微时代的阅读”,本质上并不是一种阅读,而是一种“观看”,甚至就是一种“猎奇”。我们要正视这种阅读及其后果,而不是简单地褒贬。我们如何使得这种时尚的“阅读”,与先前那种“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默想时代”的思考具有相关性呢?这是一个问题。面对极度发达的现代媒介,当我们的“阅读”,真的变成了一种“观看”,我们的思想发动机是否会熄灭呢?这更是一个问题。
1.下列关于“微时代的阅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微时代的阅读”产生的后果,就是它本质上已经不再是一种“阅读”,而是一种“观看”,甚至就是一种“猎奇”。

B.“微时代的阅读”与先前那种“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默想时代”的思考相比,称得上是一种时尚的“阅读”。

C.“微时代的阅读”具有“撕裂性”,这种“撕裂性”主要表现在人们有意注意阅读中的思想和精神信息,而图像却在不断地引诱读者“猎奇”的潜意识。

D.“微时代的阅读”媒介必然会把传统“阅读”行为获得的信息和思想,迅速转化为各种文字图像、声音系统和动作影像。
2.下列对不同时代阅读的背景和方式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书籍和印刷术普及之前,阅读是一种带有贵族色彩的行为,“锄带经,牧编简”也不是一般的农民和工人能做到的。

B.“观看猎奇时代”真正显形,是在电视在中国家庭普及之后,在新世纪网络文化普及之时。

C.在高科技传播媒介极度发达的今天,随着阅读媒介的变化,“媒介即信息”的观点引人注目,“微时代的阅读”悄然来临。

D.书籍和印刷术的普及,标志着公众化的“阅读写作时代”的开始,因为它为阅读行为的普及提供了条件。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微时代的阅读,作者对人们是否还能自主思想表达了隐忧,并指出应该从“阅读写作时代”的“阅读”和“沉思默想时代”的“思考”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B.微时代的阅读使人们对思想内容的追求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刺激思维的媒介发生了变化,媒介与其说是思维的中介,不如说变成了思维本身。

C.“沉思默想时代”的人,“心接古今、直抵本质”,但是他们的思想在当时却不能像“阅读写作时代”那样通过阅读得以传播。

D.思想的整体性碎裂成零星图像,是阅读写作时代转向观看猎奇时代的一个发展规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你对这段文字所蕴涵哲理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南极大陆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的冰凌,企鹅身躯笨重,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

纪录片《深蓝》详尽地展示了企鹅登陆的过程。在将要上岸时,企鹅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潜得越深,海水所产生的压力和浮力越大,企鹅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落于陆地之上,画出一道完美的弧线。

这种沉潜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