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康熙字典 梁晓声 集市,即便在小镇,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康熙字典

梁晓声

集市,即便在小镇,也还是热闹的。

少年面前的地上铺一张白纸,特白,闪着好纸的光芒。那是旧挂历的一页,是在集市上花一角钱买的——他自然舍不得花一角钱买,但馄饨铺的老板娘无论如何不肯白给他。

“都是去年的挂历了,你就扯一张给我,也不是什么损失。”

“不是什么损失?损失大了!你看那明星,结婚了,息影了。息影,知道怎么回事吗?就是再也看不到她演的影视剧了!一册挂历上全是她一个人,有收藏价值的。扯一张给你,不完整了,不完整了还有屁价值!”老板娘从挂历上扯下那一页时,表现得十分不情愿,仿佛真吃了极大的亏。

午后三点多,集市的热闹像戏剧的高潮过去一般退去了。少年仍蹲在那页白纸旁。白纸正中,摆着一部纸页破损、颜色像陈年谷子似的字典。1949年以后,全中国再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出版过那种字典。它已没了原先的封皮,后贴上去的封皮上写着“康熙字典”。笔迹工整又拘束,是少年写上去的。

他的左边,是卖肉的摊位,从上午到此刻,买肉的人络绎不绝,卖肉的汉子忙得不亦乐乎。右边,是卖油条的,生意也不错,农村人一年四季自家是炸不了几次的。跟着大人们赶集的小孩子,十之八九要央求大人给买了吃。城乡差别,至今仍明明白白地体现在细微处。而且,越是体现在细微处,越使农村的少男少女们做梦都想成为城里人。

这少年也有那样的梦。

真的梦是无逻辑的,人生的梦却须循着某种规律。

少年凭着刻苦学习的一股韧劲考上县重点高中,那是他实现人生之梦的关键一步。拮据的家庭负担不起住校费用,为了圆梦,他想买辆旧自行车骑车上学,尽管每天要走几十里的路有些辛苦。可他靠卖废品才存下二十元,要拥有旧货店中那辆状况还算好的自行车,得先卖掉这部《康熙字典》。父亲病故了,母亲在南方打工。他清楚妈妈挣钱的辛苦,不忍向妈妈要;并且他也清楚,妈妈正省吃俭用地攒钱,以备他将来考上大学的花费。

集市渐渐冷清,卖肉的和炸油条的,在他的巴望之下先后离去。他和那页旧挂历纸的存在,总算是比较显眼了。炸油条的摊位那儿,留下了几块烧过的炭,他捡起一块,在纸上写出一个大大的“卖”字,那是他上学以来写的最大的字。

天已傍晚。

终于有四个人围住了少年。其中一人三十六七岁,隔街走过来的,左腿一瘸一拐,看上去较有文化,他对字典的兴趣挺大,拿在手中翻看良久,少年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不料他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是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生字典而已,至今民间仍多的是。而且,显然做了手脚,把最后一页撕掉了,最后一页肯定印着出版年份什么的……”

“没做手脚!”

少年愤怒了,他确实撕掉了最后一页,但不是为了骗人,而是最后一页太破了……

少年的辩解已无济于事,他用半页挂历纸包起字典离开小镇时,天已黑下来。

“那孩子,过来,帮帮我!”

他听出是那个坏了他事的男人的声音。原来那人的左腿有半截是假肢。他因为躲一辆卡车而摔倒,假肢的关节处摔坏了,站都站不起来,他的处境无疑很危险,路那么窄,不被压到才怪呢!

少年尽管恨他,但还是站住了。

他是县重点高中的一位数学老师。开学后,任班主任的他手持名册点名时,意外地看到那卖《康熙字典》的少年应声站在他面前,他愕然了……

下课后,老师将他引到无人处,表示感谢,问:“字典卖掉了吗?”

学生摇头。

“我收回我的话,因为老师说的不对,那字典其实很有收藏价值……”

学生将目光望向别处,不言语。

“卖给我吧,我出两百元。”

“我不能和老师做交易!”学生说罢,转身跑了。

过了几天,老师旧话重提,学生还是说不能和老师做交易。

“老师都和你说过几次了,你都不给老师一点面子嘛?你本来就是想卖的,不是吗?有收藏价值的东西应该由知道它价值的人来收藏,对不对?”

最后一次,老师有点生气了。

于是,老师得到了“康熙字典”,学生得到了一辆自行车,新的。

三年弹指一挥间,少年考上了上海交大。临行,送给老师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老师,我明白你为什么非要买我那本《康熙字典》,也明白了某些东西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每每看到它,老师心里就漾起一股暖意。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买肉和油条的人络绎不绝,而少年的康熙字典却无人问津,这种鲜明的对比说明,当地人的物质生活虽已富足,但精神追求严重缺失。

B.少年撕去字典最后一页的行为被“老师”误会后,他很愤怒,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他极力地向围观的人解释,想澄清事实。

C.小说强调少年用碳写下的“卖”字“是他上学以来写的最大的字”,意蕴丰富,表明少年要立志成为城里人,缩小城乡差距的决心巨大。

D.小说中关于赶集孩子和农村少男少女城市梦的描写,使少年的生活境遇和人生梦想超越了个例而成为一种典型,成为农村少年生活的一个缩影。

E.这篇小说以“康熙字典”为线索,运用插叙和倒叙的手法,描写了留守少年卖《康熙字典》的曲折经历,避免了平铺直叙,使行文曲折有致。

(2)小说中的少年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多处写到“白纸”“旧挂历纸”,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中的“老师”先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后来又高价收藏了《康熙字典》。小说这样写,有人认为很巧妙,有人认为不太好。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1)D B(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2)①执着,有韧劲。为圆梦,他凭着刻苦学习的韧劲考上县重点高中,不辞辛苦,骑车走几十里的路上学。②节俭、懂事。平日不肯多花一角钱,理解妈妈挣钱的不易,不忍向妈妈要钱,靠卖废品存二十元钱。③善良、宽容。坏了他事的“男人”说他对字典动了手脚,尽管心里很委屈,很愤怒,依然助其走出困境。④自尊心强。老师为先前的言辞向他道歉,他以沉默彰显了自尊;不愿与老师做交易,也体现了他的自尊。⑤自立,敢担当。父亲病故,遇到困难不依赖妈妈,自己想办法筹钱。(6分;答出一点给2分,概括与解析各占1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3)①巧妙地刻画了少年的心理。少年不惜花一角钱买张“旧挂历纸”包字典,说明他特别看重、特别想卖出这本康熙字典,字典承载着他的求学之梦;白纸“特白,闪着好纸的光芒”,但却无法吸引人们的目光,对白纸的描写暗示了少年的希望和失望。②对比鲜明,发人深思。“明星挂历有收藏价值”与“字典没有收藏价值”形成对比,并与结尾处少年说“明白了某些东西的真正价值是什么”相照应,引发读者思考。③具有讽刺意味。老板娘说挂历有收藏价值,不肯撕给少年,但少年出一角钱买的时候,她却愿意卖了,这一细节表现了老板娘身上那种小气吝啬、唯利是图的小市民气。(6分;答出一点给3分,答出任意两点、分析合理即可) (4) [示例一]我认为很巧妙。理由:①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老师在不了解少年处境的情况下,主观臆断,冤枉了少年,后来明白了字典承载着少年的梦想,诚挚向少年道歉并高价收藏字典,这是一个意识到错误之后能想法弥补的人、一个能细心呵护少年自尊与梦想的好老师。(或:老师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坏了少年的好事,但少年仍然在他遭遇危险时出手相救,这样的情节设置更好地突出了少年不计前嫌、热心助人的形象。)②使情节更加曲折、完整,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少年失望而归,开学巧遇老师,老师诚挚道歉,想要收藏字典,少年拒绝,老师最终收藏字典,情节一波三折;小说从卖字典写起,最后字典卖出,这样写也使情节更加完整。③丰富了小说的主题。少年帮助“老师”脱离险境,最终得到老师的帮助而圆梦,使小说在表现农村少年追梦的执着的同时,又多了一层意蕴:无论身处何境,都要心怀善念,帮助他人,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帮助。 [示例二]我认为不太好。理由:①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少年街头卖字典和路上相助的时候,“老师”既没有询问他为何卖字典,也无意买他的字典,从这些表现来看,他并不是一个善解人意、热心助人的人,但他后来坚持要买《康熙字典》时却对少年十分理解、小心呵护,似乎又是一个热情细心的人,人物性格发展缺乏必然的逻辑,让人觉得虚假。②这样的情节设计不太合理。老师主观臆断,冤枉少年,坏了他的好事,但在少年出手相助之后却没有询问卖字典的情况,一直等到发现少年是自己的学生后才询问字典卖掉了没有并坚持购买,这有点不合情理。③削弱了小说的主题。“老师”原本可以在被少年帮助时询问卖字典的情况,热心买下字典,但他直到少年入学之后才买下《康熙字典》,有为了避免师生相处尴尬而买字典的嫌疑,从某种意义上说使小说的主题变得暗淡、窄化。(8分;其中“观点”明确2分,“理由”答出一点给3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要注意选项中关于文本内容、结构、表达方式、写作技巧、修辞方法等方面的提法是否正确,是否合乎原文。题中,A项当地人“生活富足”“精神追求严重缺失”的表述不当;C项“表明少年要立志成为城里人,缩小城乡差距的决心巨大”属于无中生有;E项,应去掉“倒叙”。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要根据小说对这个人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和心理等描写分析,还要结合小说中其他叙述性文字进行综合归纳。回答本题时,最好先用简洁语言归纳出少年性格特点,在列举事例佐证。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先找出小说中写到“白纸”和“旧挂历纸”的文字,考察其所用表现手法,再仔细分析其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和体现小说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回答时应先确定自己的观点(主要是“认为巧妙”和“认为不太好”两种),然后再分别从是否利于塑造人物性格、情节合理不合理、对表现小说主旨是否有利等方面进行分析。观点需鲜明,论据需合理,要分点陈述。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维《使至塞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飘蓬”“归雁”自比,叙事写景,一石两鸟。

(2) 杜甫《登高》中写自己漂泊他乡,见秋而悲,拖着多病的身体登台远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

(3)在《赤壁赋》中,苏轼饮酒甚酣扣舷而歌,借用“美人”来抒发情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季节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孔奂,字休文,会稽山阴人也。奂数岁而孤,为叔父虔孙所养。好学,善属文,经史百家,莫不通涉。

州举秀才,射策高第。入为尚书仓部郎中,迁仪曹侍郎。时左民郎沈炯为飞书所谤,将陷重辟,事连台阁,人怀忧惧,奂廷议理之,竟得明白。丹阳尹何敬容以奂刚正,请补功曹史。

会侯景之乱,京城陷,朝士并被拘絷,或荐奂于贼帅侯子鉴,子鉴命脱桎梏,厚遇之,令掌书记。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或谏奂曰:“当今乱世,人思苟免,獯羯无知,岂可抗之以义?”奂曰:“吾性命有在,虽未能死,岂可取媚凶丑,以求全乎?”时贼徒剥掠子女,拘逼士庶,奂每保持之,得全济者甚众。

高祖受禅。永定二年,除晋陵太守。奂清白自守,妻子并不之官,唯以单舱临郡,所得秩俸,随即分赡孤寡。曲阿富人殷绮,见奂居处素俭,乃饷衣一袭,毡被一具。奂曰:“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

初,世祖在吴中,闻奂善政,及践祚,征为御史中丞,领杨州大中正。奂性刚直,善持理,多所纠劾,朝廷甚敬惮之。深达治体,每所敷奏.上未尝不称善,百司滞事,皆付奂决之。时世祖不豫,台阁众事,并令仆射到仲举共奂决之。

世祖崩,高宗即位。奂在职清俭,多所规正,高宗嘉之。

性耿介,绝请托,虽储副之尊,公侯之重,溺情相及,终不为屈。后主实在东宫,欲以江总为太子詹事。高宗将许之,奂乃奏曰:“江总文华之人,今皇太子文华不少,岂藉于总!如臣愚见,愿选敦重之才,以居辅导。”帝曰:“即如卿言,谁当居此?”后主时亦在侧,乃曰:“廓王泰之子,不可居太子詹事。”奂又奏曰:“宋朝范晔即范泰之子,亦为太子詹事,前代不疑。”后主固争之,帝卒以总为詹事,由是忤旨。其梗正如此。

至德元年卒,时年七十。

(节录自《陈书·孔奂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

B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

C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

D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孤”在古代一般指幼年丧母或父母双亡, “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无人赡养的人。

B“台阁”在东汉时期尚书省的别称。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因此有这一称谓。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C“功曹”是古代的官名,亦称功曹史。西汉始置,除掌人事外,得以参与一郡的政务。

D“桎梏”是中国古代的刑具,指脚镣手铐。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奂少年时就显露出过人才华。他幼年被叔父收养。好学,善写文章,通读经史。后来被州里举荐为秀才,参加射策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B孔奂为人刚正。任仪曹侍郎时,左民郎沈炯被匿名信诽谤,牵连到朝廷中枢机关,人人都心怀忧惧,只有他敢于在朝堂上争辩此事,最终真相大白。

C孔奂为官清廉自守。担任晋陵太守时,妻子儿女都没有随他赴任,孔奂只用一只船到达任所。他的生活朴素简约,所得俸禄都用来赡养孤寡之人。

D孔奂虽逢乱世,却凭借自己的才能与品行受到君主的赏识。高宗时他对太子詹事的人选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并据理力争,最终高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贼徒剥掠子女,拘逼士庶,奂每保持之,得全济者甚众。(5分)

(2)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茶马古道:维系欧亚大陆通道的必要古道形态

陈保亚

大约在唐代,茶传入藏族地区,很快成为藏族地区人民每天饮食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宋史》卷二十六说“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远在唐朝以前,中国很多地方就有饮茶的习俗,但都没有形成对茶的全民依赖。不同于丝绸之路上存在的主流商品丝绸,茶是古道上的维系商品,在以滇藏川为核心的早期局域古道获得了独立的性质。恃茶性,即藏族等青藏高原民族对茶的全民依赖,藏族对茶的依赖使远征马帮穿越横断山成为常年的必要行为,于是形成了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以主干道为主的网络结构。主干道上有很多重镇,这是茶马古道的主要流通线路。每个重镇是一个节点,从节点上又会引出茶马古道支线,这些支线上又有很多马店。每个马店是一个节点,茶叶顺着支线延伸到崇山峻岭和牧场草原,以满足恃茶民族对茶的需求。茶在沿途要交易和消耗,茶马古道网络就一直会得到维系,茶也成为维持古道存在的维系商品,这就使得茶马古道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不可中断。

滇川藏地带是茶马古道网络的核心地带。若从茶成为古道维系商品的角度看,茶马古道的范围更为广泛,自唐宋以来,地处世界屋脊带的欧亚大陆连接通道都在向茶马古道转型,其中一个基本原因是生活在世界屋脊带的民族自唐宋以来都形成了恃茶性。

由于伊斯兰教的兴起以及和佛教的冲突,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一度处于萧条状态,很多商品开始走海路。随着漠北回鹘(回纥)西迁(见《旧唐书•回纥传》)及其向丝绸之路的移动,丝绸之路性质开始变化。根据古文献记载,吐蕃是较早出现饮茶习俗的民族之一,另一个较早出现饮茶习俗的民族是回鹘。《新唐书•陆羽传》记录了回鹘市茶的情况,说“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唐代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也有记录说“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西迁到丝绸之路上的回鹘把饮茶习俗也带到了丝绸之路上。随着回鹘恃茶行为的形成,茶的需求剧增。宋、明以来文献中记录的西部茶马互市以及西域对茶的大量需求,也是一个重要的证据。从古道维系商品的角度看,丝绸之路从唐宋开始便向茶马古道转型,这时饮茶习俗已延伸到帕米尔山系和天山山脉。

全民饮茶的习惯随着茶马古道也扩散到了丝绸之路的网络上,整个阿尔泰语区域民族现在也成为恃茶民族,他们的饮茶形式主要是奶茶。“茶”的读音在整个阿尔泰区域语言中基本形式是“cha”,这一形式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中亚、俄罗斯以及欧洲很多国家。北方丝绸之路上大量民族全民喝茶习惯的形成,改变了北方丝绸之路的性质,使之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茶马古道的性质,茶成为丝绸之路赖以延续的维系商品,不过这些地方的沙漠地区不是用马而是用骆驼运茶。在阿尔泰山、阴山以北,还存在一条横贯欧亚东西的草原之路,也有人把这条道路归入丝绸之路,称为草原丝绸之路。宋辽时期的契丹民族是草原之路的主要活动者,他们也开始有了饮茶的习俗。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一记述说:“先公使辽,辽人相见,其俗先点汤,后点茶,至饮食亦先水饮,然后品味以进。”1993年,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辽金张氏墓群里发现了一幅关于备茶的壁画,该墓群的其他壁画也有关于饮茶活动的记录。壁画上的饮茶活动涉及茶碾子、茶饼、茶壶、茶盘等工具和煎茶等内容。由此可见,当时饮茶活动已经出现在辽金地区。

到明清时,大量茶叶从张家口出库伦(乌兰巴托)、恰克图至欧洲等地,茶叶读音形式在沿途各个民族语言中也是“cha”,茶是草原之路得以年年持续的维系商品。至清末,茶叶已占恰克图口岸全部出口商品的90%以上,从这种意义看,草原之路也转型为茶马古道。

(选自2014年12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茶马古道“恃茶性”的一项是(    )(3分)

A.藏民懂得茶叶容易运输和保存,还能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所以把酥油茶当作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

B.蒙古族视茶为“仙草灵丹”,一块砖茶可以换一头羊或一头牛,草原上有“以茶代羊”馈赠朋友的风俗习惯。

C.宋或《萍洲可谈》卷一记述说:“先公使辽,辽人相见,其俗先点汤,后点茶,至饮食亦先水饮,然后品味以进。”

D.全民饮茶的习惯扩散到丝绸之路的网络上,整个阿尔泰语区域民族也成为恃茶民族,他们的饮茶形式主要是奶茶。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大约在唐代,青藏高原民族所形成的恃茶性促使马帮穿越横断山贩运茶叶,并使之成为一种常年的必要行为,由此形成了茶马古道。

B.在茶马古道上,茶叶是古道网络存在的维系商品,它通过主干道上的很多重镇、马店延伸到崇山峻岭和牧场草原,以满足恃茶民族的需求。

C.茶马古道的范围广泛,滇川藏地带局域古道是其核心地带,自唐宋以来,地处世界屋脊带连接欧亚大陆的通道也都向它转型。

D.从茶马古道维系商品的角度看,从唐宋开始,北方丝绸之路上大量民族全民恃茶习惯的形成使茶叶成为丝绸之路赖以延续的维系商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史》卷二十六说“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是说夷人每天的饮食结构中离不开茶, 这说明当时茶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B.宋、明以来的文献记录了西部茶马互市以及西域对茶的大量需求的相关内容,这可以证明西迁的回鹘把饮茶文化及恃茶性带到了丝绸之路上。

C.丝绸之路上大量民族全民恃茶情况的出现,表明北方丝绸之路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了茶马古道的性质,茶叶逐渐上升为北方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

D.茶叶成为茶马古道、北方丝绸之路以及草原之路得以存在和持续的维系商品,清末茶叶占到恰克图出口商品的90%以上,这个事例就足以证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

你若感恩,处处可感恩。

你若成长,事事可成长。

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

                             ——丰子恺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