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以下小题。 子孙万代 汪曾祺 傅玉涛是“写字”的。“写字”就是...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以下小题

子孙万代

汪曾祺

傅玉涛是“写字”的。“写字”就是给剧场写海报,给戏班抄本子。抄“总讲”(全剧),抄“单提”(分发给演员的,只有该演员所演角色的单独的唱词)。他的字写得不错,“欧底赵面”。时不常的,有人求他写一个单条,写一个扇面。后来,海报改成了彩印的,剧本大都油印了或打字了,他就到剧场卖票。日子还算混得过去。

他有个癖好,爱收藏小文物。他有一面葡萄海马镜,一个“长乐未央”瓦当,一块藕粉地鸡血石章,一块“都灵坑”田黄,一对赵子玉的蛐蛐罐,十几把扇子。这些小文物大都是花不多的钱从打小鼓的小赵手里买的。小赵和他是街坊,收到什么东西愿意让傅玉涛过过眼。小赵佩服傅玉涛,认为他懂行。傅玉涛也确实帮小赵鉴定过一些字画瓷器,使小赵卖了一个好价钱。

一天,小赵拿了一对核桃,请傅玉涛看看,能不能卖个块儿八毛的。傅玉涛接过来一看,用手掂了掂两颗核桃,说:“哎呀,这可是好东西!两颗核桃的大小、分量、形状,完全一样,是天生的一对。这是‘子孙万代’呀!”

“什么叫‘子孙万代’?”

“这你都不懂,亏你还是个打小鼓的呢!你看,这核桃的疙瘩都是一个一个小葫芦。这就叫‘子孙万代’。这是真的‘子孙万代’。”

“‘子孙万代’还有真假之分?”

“真的葫芦是生成的,假‘子孙万代’动过刀,有的葫芦是刻出来的。这对核桃可够年份了。大概已经经过两代人的手。没有个几十年,揉不出这样。你看看这颜色:红里透紫,紫里透红,晶莹发亮,乍一看,像是外面有一层水。这种色,是人的血气透进核桃所形成。好东西!好东西!——让给我吧!”

“傅先生喜欢,拿去玩吧。”

“得说个价。”

“咳,说什么价,我一毛钱收来的。”

“那,这么着吧,我给两块钱,算是占了你的大便宜了。”

“傅先生,您这是干什么!咱们是老街坊,我受过您的好处,一对核桃还过不着吗?”

傅玉涛掏出两块钱,塞进小赵的口袋。

傅玉涛对这一对核桃真是爱如性命,他做了两个平绒小口袋,把两颗核桃分别装在里面,随身带着。一有空,就取出来看看,轻轻地揉两下,不多揉。这对核桃正是好时候,再多揉,就揉过了,那些小葫芦就会圆了,模糊了。

文化大革命。红卫兵到傅玉涛家来破四旧,把他的小文物装进一个麻袋,呼啸而去

四人帮垮台。傅玉涛不再收藏文物,但是他还是爱逛地摊。逛古玩店。有时他想也许能遇到这对核桃。随即觉得这想法很可笑。十年浩劫,多少重要文物都毁了,这对核桃还能存在人间么?

一天,他经过缸瓦市一个小古玩店,进去看了看。一看,他的眼睛亮了:他的那对核桃!核桃放在一个玛瑙碟子里。他掏出放大镜,隔着橱柜的玻璃细细地看看:没错!这对核桃他看的次数太多了,核桃上有多少个小葫芦他都数得出来。他问售货员:“这对核桃是什么人卖的?”“保密。”“原先核桃有两个平绒小口袋装着的。”“有。扔了。你怎么知道?”“小口袋是我缝的。”“?”傅玉涛看了看标价:外汇券250。

这时进来了一个老外。老外看了看,问:“这是什么?”售货员:“核桃。”“玉的?”“不是玉的,就是核桃。”“那为什么卖那么贵?”售货员请傅玉涛给老外解释解释。

傅玉涛说:“这不是普通的核桃,是山核桃。”“山核桃?”“这种核桃不是吃的,是揉的。”“揉的?”傅玉涛叫售货员把玻璃柜打开。傅玉涛把两颗核桃拿在手里,熟练地揉了几圈。

“揉,有什么好处?”“舒筋活血。”“舒,筋,活,血?”“你看这核桃的色,红里透紫,紫里透红,这是人的血气透进了核桃。”“血——气?”

“把核桃揉成这样,得好几十年。”“好几十年?”“两代人。”“两代人,揉一对核桃?”“Yes!”

“这对核桃,有一个名堂,叫‘子孙万代’。”“子孙万代?”“您看这一个一个小疙瘩,都是小葫芦。”傅玉涛把放大镜给老外,老外使劲地看。“是雕刻的?”“No,是天生的。”“天生的?噢,上帝!”“这样的核桃,全中国,您找不出第二对。”“我买了!”老外拿了这对子孙万代核桃,一路上嘟哝:“子,孙,万,代!子孙万代!”

傅玉涛回家,炒了一个麻豆腐,喝了二两酒,用筷子敲着碗边唱了一句西皮慢三眼:“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划线处两次写到“两个平绒小口袋”。第一次表达了傅玉涛对这核桃的珍爱之情。第二次证实了这对核桃就是他曾经收藏的“子孙万代”。

B划线处“呼啸而去”四个字,写红卫兵破四旧的情境,简练传神。看似客观描写,却将感情自然地渗透其中,这是汪曾祺小说一贯的语言特色。

C文中的售货员深知“子孙万代”的真正价值,所以标了外汇券250的高价,导致傅玉涛很想买回心爱之物却毫无办法。

D傅玉涛不知道他把“子孙万代”说得如此珍贵会导致外国人买走他的心爱之物,所以回家后为此后悔不已。

E本文用平静从容的语言叙写了得到的欣喜失去的痛苦,失而复见的惊奇,见而又失的失落,情节曲折,情感丰富,创造了“融奇崛于平淡’’的艺术境界

2.主人公傅玉涛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子孙万代”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CD 2.①酷爱文物,见识不凡。②本真坦诚,爱收藏而不功利。③遇事想得开,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得失。(“怀才不遇但能自我解脱”也可) 3.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 ①明指小说的线索山“核桃”,因其疙瘩都是一个一个小葫芦,被称为“子孙万代”(2分); ②题目暗含小说主题。“子孙万代”作为珍贵文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本应万代流传。(2分)而此文物在文化浩劫中的经历和复出后却被洋人买去的故事,则表达了对渐行渐远,难以万代流传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留恋、惋惜与无奈,突出了主题。(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题干要求选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可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等三个角度分析。C.售货员不懂得“子孙万代”的真正价值,所以态度冷淡 D.傅玉涛把核桃说得如此珍贵是出于珍爱和自豪,并未后悔。)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归纳、概括主要包括对文章结构、思路和作者的思想观点以及文章主题的分析概括。这种分析概括主要考查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从文章的两种表现形式入手,分析文章的外在表现(结构)和内在表现(思想)的理解、分析,概括出一定标准下的内容。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本题CD该项涉及对文本内容的辨别,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辨别其正误。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①酷爱文物,见识不凡。②本真坦诚,爱收藏而不功利。③遇事想得开,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得失。(“怀才不遇但能自我解脱”也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考生也明白应主要依据其外貌、衣着、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细细分析概括,但仍存在不少答题误区需修正。1.答题误区——舍本逐末,以次充主。分析时不分主次,分析出来的是次要特点,非最主要的特征。2.答题误区——曲解文意,褒贬不当。对性格特点分析不当,表述用词不当,颠倒感情色彩。3.答题误区——答非所问,不知所云。或是不知何谓性格特点,或是不会概括分析,或是抄写一些情节,或是介绍一些外部人物关系等,总是在“性格特点”的外围打游击,绕圈子。4.答题误区——有失“身份”,没有“地位”。5.答题误区——步步惊“心”,一地“心理”。有些考生在答题时,会混淆“心理描写”和“性格特点”,分不清哪些是心理,哪些是性格,“误打误撞”,甚至错把心理、情感(情绪)描写内容(忧愁、苦闷、悲伤、开朗、自信等)当成性格特点。6.答题误区——没有层次,没有条理。组织答案时,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清晰的总分结构,性格特点与具体事例糅合在一起;甚至杂乱无章,“乱云飞渡”,密密麻麻写一片,阅卷老师看不明白想表达什么。有的考生写得有条理,分成两三条来总结,但其实说来说去,本质上一样,表达的还是一个特点。建议同学们作答时要有序有类,6分的题目,一般分3条(3个角度),简明扼要作答。分析品格特征,不妨将各种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从工作、生活、精神、角色等角度分门别类地总结。分析性格特征形成原因,不妨从个人、家庭、社会,教育、政治、经济等角度去分类总结。6.答题误区——没有依据,只贴标签。有的考生答案中全是形容性格特点的词语,没有概括人物描写、事件情节。这样的答案有凑字数、碰运气之嫌疑,得分较低。7.答题误区——网语泛滥,口语满嘴。在总结时,有考生使用甚至滥用网络流行语、口语、方言,让阅卷老师难以理解。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①明指小说的线索山“核桃”,因其疙瘩都是一个一个小葫芦,被称为“子孙万代”(2分);②题目暗含小说主题。“子孙万代”作为珍贵文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本应万代流传。(2分)而此文物在文化浩劫中的经历和复出后却被洋人买去的故事,则表达了对渐行渐远,难以万代流传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留恋、惋惜与无奈,突出了主题。(2分)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审清题意,明确探究方向:是探究小说的丰富意蕴、情感态度,还是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注意探究的提示性或限制性词语。如“哪些”“丰富”暗示了重在广度的探究,“深刻”意味着由表及里的探究,“结合全文”限制的是必须联系文本内容。小说的标题的丰富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比喻义象征义 2.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3.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4.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 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5.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6.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 7.突出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以下小题。

境与象

袁行霈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侹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1.下列对"意境"的理解,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B.大凡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

C.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但仍是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真实世界。

D.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并不一定符合中国传统诗歌的实际。

2.下列对"境与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就必须承认"境生于象",而刘禹锡认为"境生于象外"与之并不矛盾。

B."境生于象"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而是对具  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

C.读诗由象到境,好像从地面飞升到天空,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D.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等意象,可以通过比喻、象征、暗示的作用,形成特定的意境。

3.对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第段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第段引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传统的诗歌在意境创造方面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

D.第段运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准确描述鉴赏诗歌意象时的心理体验。

 

查看答案

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以下小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 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百年歌自苦,诗中具体写了哪些苦?在苦中还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怀?

2.与《登高》相比,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籍命光     按:巡查          B.光三上书自引咎,不    报:批复

C.故事食不满分  故事:先例         D.又奏赋以    风:使……知道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B.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 死争/

C.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D.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 死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禀赋迥异,性情不喜华靡。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品性。

B.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C.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

②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查看答案

对该漫画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漫画中人物戴的帽子表明了人物身份,且对他个人品性隐含嘲讽。

B.漫画中人物的眼睛比例严重失调,这点小失误可以说是白璧微瑕。

C.漫画的标题“跑题”指的是研究“科研标本”变成了研究“科研经费”。

D.“怎样发财…?”揭示了人物心理,但与画面其他部分传达出的含义有重复之嫌。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                。我在那个遗址 挖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

①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

②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索淡,悄寂无声。

③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

④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

⑤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

A.①②④⑤③    B.①④⑤③②    C.④①③②⑤    D.④②⑤①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