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新闻记者就是现代的史官,新闻和历史一样,最重要...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新闻记者就是现代的史官,新闻和历史一样,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事实,“实话实说”应是对记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

然而,一项调查显示:594%的民众认为现在的记者不能“实话实说”。如果这项调查也是实话实说的,民众的感觉也没出错的话,那么我们看到的594%的新闻事实,则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制造某种效果而捏制编造的,这岂不是很让人失望?

当一名记者最值得骄傲的是说真话,最头疼的也是说真话。针对如此窘境,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所反应的社会现象的理解,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真话 秋末冬初,眼光透过树叶留下点点斑影,投射在我脸上的暗影犹如被岁月雕刻的痕迹。往事的一幕幕如同黑白电影般在脑海浮现…… 那一次,我说了真话。 记忆又回到那落满槐花的童年,自有天生爱玩的我因此落下了不少功课。懒惰造就了失败,所以成绩一向很落后。四年级时,父亲为了我的前途,毅然让我转了学,就这样我含泪离开….. 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在老师的严行逼迫与激烈的竞争中我一路跌打滚爬找到了前行的方向,每天沉重的作业负担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但,很充实,很快乐。不久,便迎来了第一次考试。 我不再忍心听到父亲每天早上“咳-咳-咳-”的咳嗽声,不再忍心看着父亲因抽烟身体日益消瘦,不再忍心看见父亲被烟雾缭绕呛得满眼泪汪汪……因为爱,所以,我决定用这次考试来帮助父亲戒烟。 当我与父亲达成协议后,父亲信誓旦旦地告诉我:“孩子,只要你能进前十,我保证一根烟都不抽了。”我会心一笑。转入备战状态。为了约定。 因以前欠下的债太多太多。所以相当困难。可是,总感觉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鼓舞着我要奋斗,要坚持,我想象着父亲戒烟后的情景,便鼓起勇气备战。 经过多天的浴血奋战,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取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想想在以前 成绩都是从成绩单上从后往前数的,我相信这是奇迹,内心的甘甜和幸福如花般悄然绽放,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萦绕在心头,觉得自己是全天下最幸福的人。我拿着成绩单狂跑向家中…… 当我将成绩单毕恭毕敬地交给父亲时,父亲笑了,那个笑容是久违的。我说:“别忘记我们的约定。”父亲从口袋里掏出香烟,扔进了垃圾桶,冲我笑了笑,说:“我以后就是良民了。” 当我第二天放学回家时,我惊讶地看到父亲仍抽着烟与街坊四邻们谈笑风生着,见我回来了,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烟随意扔向花坛中,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我茫然了,揉了揉眼睛,才发现这就是现实。一瞬间仿佛听到了心碎的声音,眼泪划过脸颊,洗涤着心灵的伤口……. 你的心碎的满地都是,而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光着脚从碎渣上踩过去。 我无所顾忌,奔向父亲,将那时想说的真心话说了出来,我哭着说:“为什么没有遵守我们的约定?你知道从成绩单的末尾跨越到前面需要付出多少汗水吗?难道您当时仅仅是为了敷衍我才答应我吗?我不需要。你为什么要骗我呢?您不是常对我说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吗?…….”说完后,早已泣不成声,父亲脸通红。他什么也没说,只是用手拭去了我眼角的泪痕,用孩子犯了错般的眼神看着我,挽着我的手回了家。 从那以后,父亲就再也没有抽过烟,从来没有。 那一次,我说了真话。 那一次,我赢得了父亲的尊重和理解。虽然事隔多年,我已长大,可是那一次的经历如同流星般 划过脑海,挥之不去… 【解析】 试题分析:作文材料涉及到“表象”与“实质”,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记者做久了,难免会目睹更多的悲剧事件和更多的不公正,难免会感到疲惫、沮丧甚至厌倦。这导致了很多记者的离开。在“中国梦”现场,白岩松表情坚毅地说:“我们的沮丧来自于,我们总有一个终极理想:世界美好。我不信人类有终极的理想实现的那一天,心肝的问题解决了,还会有胃和肠子的问题,还可能有前列腺问题,问题永无止境,就这么向前走。我看懂了这一点,所以我没那么多沮丧。”什么叫做一线?有多少个记者不带任何灵魂,天天在新闻一线,你认为他在一线吗?即使不经常来到矿难现场,但如果你的心在一线的话,你依然在矿难现场。就像有很多人说新媒体和老媒体,可是我总想说,有多少新媒体还没新就老了,可是你不也见到很多央视、凤凰、南方周末等老媒体如此新锐吗?媒体里有很多的老人非常年轻,也有很多的80后都老了。如果天天都只是大家以为的正面报道,但慢慢麻醉了这个时代,麻醉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丧失了所有的危机感,只呈现某种虚假的好,但真正的不好没被像啄木鸟一样给叼出来并且改正的话,这个正面报道从历史的角度看,不就是负面报道吗?所以我们这个时代到了要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了,不存在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问题。所有的报道只要是好报道,社会效果好,都是正面报道,因为有助于国家的进步。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重点思考。针对题中材料内容特点,可采用“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句,或分析其中的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从中提炼出一个中心来,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如此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以下小题

子孙万代

汪曾祺

傅玉涛是“写字”的。“写字”就是给剧场写海报,给戏班抄本子。抄“总讲”(全剧),抄“单提”(分发给演员的,只有该演员所演角色的单独的唱词)。他的字写得不错,“欧底赵面”。时不常的,有人求他写一个单条,写一个扇面。后来,海报改成了彩印的,剧本大都油印了或打字了,他就到剧场卖票。日子还算混得过去。

他有个癖好,爱收藏小文物。他有一面葡萄海马镜,一个“长乐未央”瓦当,一块藕粉地鸡血石章,一块“都灵坑”田黄,一对赵子玉的蛐蛐罐,十几把扇子。这些小文物大都是花不多的钱从打小鼓的小赵手里买的。小赵和他是街坊,收到什么东西愿意让傅玉涛过过眼。小赵佩服傅玉涛,认为他懂行。傅玉涛也确实帮小赵鉴定过一些字画瓷器,使小赵卖了一个好价钱。

一天,小赵拿了一对核桃,请傅玉涛看看,能不能卖个块儿八毛的。傅玉涛接过来一看,用手掂了掂两颗核桃,说:“哎呀,这可是好东西!两颗核桃的大小、分量、形状,完全一样,是天生的一对。这是‘子孙万代’呀!”

“什么叫‘子孙万代’?”

“这你都不懂,亏你还是个打小鼓的呢!你看,这核桃的疙瘩都是一个一个小葫芦。这就叫‘子孙万代’。这是真的‘子孙万代’。”

“‘子孙万代’还有真假之分?”

“真的葫芦是生成的,假‘子孙万代’动过刀,有的葫芦是刻出来的。这对核桃可够年份了。大概已经经过两代人的手。没有个几十年,揉不出这样。你看看这颜色:红里透紫,紫里透红,晶莹发亮,乍一看,像是外面有一层水。这种色,是人的血气透进核桃所形成。好东西!好东西!——让给我吧!”

“傅先生喜欢,拿去玩吧。”

“得说个价。”

“咳,说什么价,我一毛钱收来的。”

“那,这么着吧,我给两块钱,算是占了你的大便宜了。”

“傅先生,您这是干什么!咱们是老街坊,我受过您的好处,一对核桃还过不着吗?”

傅玉涛掏出两块钱,塞进小赵的口袋。

傅玉涛对这一对核桃真是爱如性命,他做了两个平绒小口袋,把两颗核桃分别装在里面,随身带着。一有空,就取出来看看,轻轻地揉两下,不多揉。这对核桃正是好时候,再多揉,就揉过了,那些小葫芦就会圆了,模糊了。

文化大革命。红卫兵到傅玉涛家来破四旧,把他的小文物装进一个麻袋,呼啸而去

四人帮垮台。傅玉涛不再收藏文物,但是他还是爱逛地摊。逛古玩店。有时他想也许能遇到这对核桃。随即觉得这想法很可笑。十年浩劫,多少重要文物都毁了,这对核桃还能存在人间么?

一天,他经过缸瓦市一个小古玩店,进去看了看。一看,他的眼睛亮了:他的那对核桃!核桃放在一个玛瑙碟子里。他掏出放大镜,隔着橱柜的玻璃细细地看看:没错!这对核桃他看的次数太多了,核桃上有多少个小葫芦他都数得出来。他问售货员:“这对核桃是什么人卖的?”“保密。”“原先核桃有两个平绒小口袋装着的。”“有。扔了。你怎么知道?”“小口袋是我缝的。”“?”傅玉涛看了看标价:外汇券250。

这时进来了一个老外。老外看了看,问:“这是什么?”售货员:“核桃。”“玉的?”“不是玉的,就是核桃。”“那为什么卖那么贵?”售货员请傅玉涛给老外解释解释。

傅玉涛说:“这不是普通的核桃,是山核桃。”“山核桃?”“这种核桃不是吃的,是揉的。”“揉的?”傅玉涛叫售货员把玻璃柜打开。傅玉涛把两颗核桃拿在手里,熟练地揉了几圈。

“揉,有什么好处?”“舒筋活血。”“舒,筋,活,血?”“你看这核桃的色,红里透紫,紫里透红,这是人的血气透进了核桃。”“血——气?”

“把核桃揉成这样,得好几十年。”“好几十年?”“两代人。”“两代人,揉一对核桃?”“Yes!”

“这对核桃,有一个名堂,叫‘子孙万代’。”“子孙万代?”“您看这一个一个小疙瘩,都是小葫芦。”傅玉涛把放大镜给老外,老外使劲地看。“是雕刻的?”“No,是天生的。”“天生的?噢,上帝!”“这样的核桃,全中国,您找不出第二对。”“我买了!”老外拿了这对子孙万代核桃,一路上嘟哝:“子,孙,万,代!子孙万代!”

傅玉涛回家,炒了一个麻豆腐,喝了二两酒,用筷子敲着碗边唱了一句西皮慢三眼:“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划线处两次写到“两个平绒小口袋”。第一次表达了傅玉涛对这核桃的珍爱之情。第二次证实了这对核桃就是他曾经收藏的“子孙万代”。

B划线处“呼啸而去”四个字,写红卫兵破四旧的情境,简练传神。看似客观描写,却将感情自然地渗透其中,这是汪曾祺小说一贯的语言特色。

C文中的售货员深知“子孙万代”的真正价值,所以标了外汇券250的高价,导致傅玉涛很想买回心爱之物却毫无办法。

D傅玉涛不知道他把“子孙万代”说得如此珍贵会导致外国人买走他的心爱之物,所以回家后为此后悔不已。

E本文用平静从容的语言叙写了得到的欣喜失去的痛苦,失而复见的惊奇,见而又失的失落,情节曲折,情感丰富,创造了“融奇崛于平淡’’的艺术境界

2.主人公傅玉涛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子孙万代”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以下小题。

境与象

袁行霈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侹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1.下列对"意境"的理解,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B.大凡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

C.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但仍是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真实世界。

D.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并不一定符合中国传统诗歌的实际。

2.下列对"境与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就必须承认"境生于象",而刘禹锡认为"境生于象外"与之并不矛盾。

B."境生于象"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而是对具  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

C.读诗由象到境,好像从地面飞升到天空,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D.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等意象,可以通过比喻、象征、暗示的作用,形成特定的意境。

3.对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第段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第段引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传统的诗歌在意境创造方面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

D.第段运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准确描述鉴赏诗歌意象时的心理体验。

 

查看答案

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以下小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 此诗是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百年歌自苦,诗中具体写了哪些苦?在苦中还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怀?

2.与《登高》相比,本诗景与情的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籍命光     按:巡查          B.光三上书自引咎,不    报:批复

C.故事食不满分  故事:先例         D.又奏赋以    风:使……知道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B.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 死争/

C.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D.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 死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禀赋迥异,性情不喜华靡。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品性。

B.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C.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

②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查看答案

对该漫画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漫画中人物戴的帽子表明了人物身份,且对他个人品性隐含嘲讽。

B.漫画中人物的眼睛比例严重失调,这点小失误可以说是白璧微瑕。

C.漫画的标题“跑题”指的是研究“科研标本”变成了研究“科研经费”。

D.“怎样发财…?”揭示了人物心理,但与画面其他部分传达出的含义有重复之嫌。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