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走火 崔立 老霍是在临下班前接到那个陌生电话的,电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走火    崔立

老霍是在临下班前接到那个陌生电话的,电话那端的声音也一如那天的天气般冷峻,那个声音冷冷地说了句,是老霍吗?晚上朝西公园,见个面吧。

听那声音,似乎是很熟悉的一个人,老霍脑子里迅速转了几转,可一时之间,又想不出那人是谁?

老朋友了,还不记得吗?那个声音寒意逼人。

老狼?老霍顿时就跳出一个人影来,在18年前,是作为警方卧底的老霍,亲手把老狼送进了监狱,老霍还记得老狼被关进监狱那一刻说的话,我一定会出来找你的!

那一天,终于来了。

18年前,正是老霍意气风发的年纪,骨子里洋溢着除暴安良的气息,在那次卧底行动中,老霍击伤了意图顽抗的老狼。

老狼听老霍半天没动静,冷笑着说,怎么样?是不是怕了,不敢来了?

老霍忽然也笑了,像和老朋友聊天一样,呵呵笑着,说,有什么不敢,对了,你是什么时候出来的?

老狼却没心思和老霍磨,说,少废话!记住,如果有胆量的话,就一个人来。

好!没问题,那我们不见不散了。老霍微笑着挂了电话。

老霍去公园时,天已经黑了下来,公园里隐约而见的只是那一盏盏稍显暗淡的灯。

在公园的一角,老霍看到了一个席地而坐的男人,地上还摆了许多的酒瓶。老霍走了过去。在朦胧的灯光下,老霍看了男人一眼,这个男人,和18年前的老狼天差地别,脸上,明显有了老态。看那面容,看那眼神,也更冷峻了,充满了沧桑。

老狼朝老霍瞅了一眼,就递过去一瓶开好的酒。

老霍一手接过,想了想,说,这些年在里面还好吗?老狼没说话,只是仰头喝了一口酒,转头看向老霍说,你觉得呢?你要不要试试在里面呆个18年?

老霍摇了摇头,说,出来了,有什么打算?

老狼没接过老霍的话,自顾自地说,我实在想象不到,那么好的一个朋友,居然会朝我开枪,而且一下子就把我送了进去。

老霍苦笑着说,我们是朋友,但我更是卧底,我不能忘了我的使命啊……

老狼听着老霍的话,忍不住就一阵冷笑,说,你说得那么冠冕堂皇,那现在我出来了,你是不是该为我做些什么呢?

老霍猛地喝了口酒,说,你说吧,我能做的一定尽全力去做,我可以给你钱,给你找工作,给你……

老狼忽然摇了摇头,然后双眼凛然地看向老霍,冷冷地说,我想要你的命,你能给吗?

老霍愣了愣,还想说什么时,老狼忽然快速举拳挥向老霍,情急之下老霍刚想躲开老狼时,发觉腰间似乎被动了一下,然后,随手带的那把枪已经到了老狼手上。

老狼举着枪,已经对准了老霍。

可这时候的老霍,居然笑了。

老霍说,老狼,你放心,我的命可以交给你,但我希望你能听我讲完一个故事后,再杀我,行吗?

老狼冷冷地看了老霍一眼,说,好吧,你说。

一个小孩,从小就特别崇拜那些持枪的警察,威武,勇敢。于是他就悄悄地有了一个愿望,想当一名警察,除暴安良。孩子很努力,有一天,孩子考上了警校。孩子甚至在警校学习时,还想着,一枪一个把罪犯一个个都打死。可孩子警校还没毕业,却被挑选做一名卧底,潜入一支犯罪团伙。虽然不能直面做警察,但能和罪犯直接正面对峙,也是挺精彩的。可在犯罪团伙里,孩子居然交上了一个朋友,一个叫老狼的好朋友。他们一直处得很好,甚至自诩为生死之交。可孩子从没忘过自己的使命。孩子在潜入犯罪团伙五年后,警方在确定团伙罪证后,实施了抓捕行动。可面对负隅顽抗的老狼时,孩子始终摁不下手中的枪。眼看着其他警察马上要赶到了,孩子咬了咬牙,还是扣响了扳机。还好孩子的枪法奇准,子弹打中的是老狼心脏旁的位置,老狼逃得一命……

老霍说着,忽然抬起了手指,说,如果我当年,只要枪再移动一点点,你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站在我面前了。

老霍边说边朝老狼做了个持枪摁动扳机的姿势。

虽然老霍的手上并没有枪,可老狼却分明有一种被击毙的感觉……

      (选自2011年第3期《北京文学》)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电话那端的声音也一如那天的天气般冷峻”“那个声音寒意逼人”,文章开篇反复强调声音的“冷”“寒”,其目的是突出来者身份的特殊以及老霍接到电话的恐惧。

B.小说善于从细微处表现人物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老狼朝老霍瞅了一眼,就递过去一瓶开好的酒”这个细节暗示了两人之前并非简单的警察与罪犯的敌对关系。

C.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文中老霍和老狼的“笑”形成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老狼的阴冷刻毒,也凸显了主人公老霍的美好形象。

D.小说以情节取胜,老霍和老狼的恩怨故事在一回回的交锋中层层推进,层层剥笋,逐渐明朗,具有感染读者的艺术魅力。

E.小说语言风格含蓄深沉,节奏缓慢,以抒情的笔调讲述老霍和老狼之间的人性温情与情理纠葛。

2.这篇小说采用了哪些叙述方式?请结合文本说说它们的作用。

3.小说在刻画老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最后一段“虽然老霍的手上并没有枪,可老狼却分明有一种被击毙的感觉……”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1.(5分)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A.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6分)①顺叙:小说按顺序叙述老狼出狱后致电当年抓他入狱的警察老霍,后两人见面以及见面后还原了故事真相,使得故事发展时空清楚,一目了然。②倒叙:小说开篇先写老霍接到已经刑满出狱的老狼的电话,然后回想起此人正是18年前自己亲自抓捕的老狼,利用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③插叙:小说在写老霍与老狼两人见面后,为了解开误会插叙了自己的故 事以及事件的始末,这样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了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意思答对即可。每点中叙述方式、结合文本分析以及作用各1分,答出两点即可给6分。 3.(6分)①有情有义,作为卧底他不忘记警察使命,而面对犯罪团伙中负隅顽抗的朋友老狼,他开枪有意打在心脏旁边的位置,以免让老狼被随后赶到的警察击毙。②敢做敢当,面对老狼来者不善、具有报复性的约见他并不回避,勇敢应约。③淡定机智,面对老狼的咄咄逼人,他始终微笑,且用讲述他人故事的方式将 真相还原,消除误解。 意思答对即可。每答出一点给2分。 4.(8分)①在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的效果,扣响板机时,老狼逃过一命;而没有枪时却反而有被击毙的感觉,发人深思,耐人寻味。②在情节设置上,通过老霍的情境讲述,使老狼身临其境,如果不是当年老霍手下留情,自己早已经毙命。回到事件情境中,老狼有了“被击毙”的感觉。③在情感表现上,以“没有枪”对“被击毙”,更强化了老狼在知晓了事实真相之后受到的的深重打击。④在人物刻画上,既表现老狼知晓真相的惭愧与震惊,又反衬老霍的有情有义。⑤在思想内容上,通过老霍“没有枪”而老狼“却分明有一种被击毙的感觉……”,进一步表现法理与情理的较量,留有浓情,给人以深思。意思答对即可。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8分为止。 【解析】 1.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这是一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题目,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析作答。只要能自圆其说,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体悟,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           ”两句,表现女主人公天天早起晚睡地操劳家务。

(2)《荀子·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              ”。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表现梦想中战斗获胜,功成名就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

晚泊   陆游

半世无归似转蓬,今年作梦到巴东。

身游万死一生地,路入千峰百嶂中。

邻舫有时来乞火,丛祠无处不祈风。

晚潮又泊淮南岸,落日啼鸦戍堞空。

[注]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罢黜,闲居四年后被任命为夔州通判,此诗即作于赴任西行途中。

1.诗中哪些内容扣住诗题“晚泊”?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方信孺,字孚若,兴化军人。有隽材,未冠能文,周必大、杨万里见而异之。以父崧卿荫,补番禺县尉。韩侂胄举恢复之谋,诸将偾军,边衅不已。朝廷寻悔,金人亦厌兵,乃遣韩元靓来使,而都督府亦再遣壮士遗敌书,然皆莫能得其要领。近臣荐信孺可使,自萧山丞召赴都,命以使事。信孺曰:“开衅自我,金人设问首谋,当何以答之?”侂胄矍然。至濠州,金帅纥石烈子仁止于狱中,露刃环守之,绝其薪水,要以五事。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至汴,见金左丞相、都元帅完颜宗浩,宗浩叱之曰:“前日兴兵,今日求和,何也?”信孺曰:“前日兴兵复仇,为社稷也。今日屈己求和,为生灵也。”宗浩不能诘,授以报书曰:“和与战,俟再至决之。”信孺还,诏侍从、两省、台谏官议所以复命。众议还俘获,罪首谋,增岁币五万,遣信孺再往。金人见信孺忠恳,乃曰:“割地之议姑寝,但称藩不从,当以叔为伯,岁币外,别犒师可也。”信孺固执不许。复命,再差抵汴。宗浩变前说,别出事目。信孺曰:“岁币不可再增,故代以通谢钱。今得此求彼,吾有陨首而已。” 信孺还,言:“敌所欲者五事:割两淮一,增岁币二,犒军三,索归正等人四,其五不敢言。”侂胄再三问,至厉声诘之,信孺徐曰:“欲得太师头耳。”侂胄大怒,夺三秩。信孺自春至秋,使金三往返,以口舌折强敌,议用弗就。信孺使北时,年财三十。既龃龉归,营居室岩窦,自放于诗酒。后赀用竭,宾客益落,信孺寻亦死矣。(节选自《宋史·方信孺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B.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C.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D.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结发戴冠,以示成年,称“弱冠”,未成年称“未冠”。

B.荫:古代一种制度,子孙因先辈有勋劳或官职而依照往例受到封赏或免罪。

C.社稷:社,谷神;稷,土神。古代帝王祭祀他们以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后用作国家的代称。

D.三秩:秩,古代官吏的俸禄,引申指官吏的职位和品级,三秩,即三级或三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信孺才能出众。曾得到周必大和杨万里的赞赏。与金国交涉时,都督府派去的人不能领会敌方要领,而方信孺出使时能从容地与金国周旋。

B方信孺临危不乱。他首次出使金国,遭到囚禁,被断绝柴火、饮用水,还受到威胁,但仍沉着冷静,坚决不答应金国提出的五个停战条件。

C方信孺坚守气节。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同意金国提出的交出主谋的无理要求,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朝廷尊严。

D方信孺勇于维护朝廷利益。他三次出使金国,先后拒绝了金国提出的增加岁币等有损国家利益的要求,使敌方的贪欲无法轻易得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孺曰:“开衅自我,金人设问首谋,当何以答之?”

(2)信孺自春至秋,使金三往返,以口舌折强敌,议用弗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晋国祁奚“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一直以来被传为佳话。但是实际上,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防止官吏任人唯亲的回避制度。从现有史籍上看,最早在西汉的武帝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地方官任职必须回避本郡的规定,而到了东汉桓帝时,就已经正式出现“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相对临监”的“三互法”,从此初步奠定了中国历代行政回避制度的基础。

中国历代实行的回避制,主要包括地域回避与亲属回避两方面的内容,简单来说即是“避地”与“避亲”。所谓避地,是指地方官员任职时必须回避某些地域,主要是官员籍贯不能与他的任职地重合;而避亲则是指官员担任行政职务或执行公务必须回避与自己有亲属关系之人。随着时代变迁,行政回避制度也在发展,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制度越来越严格,回避范围越来越大,处罚越来越严厉。

西汉武帝时期,为了防止官员与地方豪强勾结,规定各郡、国的守相以至于县令、丞、尉等官职,都不允许由本郡人担任,可谓是首开地域回避制度之先河。此后,除了在魏晋时期曾一度放松外,历代对地方官任职都有严格的回避规定。如唐代初期,已开始明确规定除了京兆、河南两府外,其余地方官员均不得在本籍及邻近州县任职。到了宋代,地方官员任职回避的地域范围,已不限于本州、县,而是扩大到了路一级区域,宋神宗以后更是不仅要求回避本籍,同时还需要回避田产所在地。

明清时代,中国官僚体制最为成熟,对官员任职回避的规定也最为严格。明太祖时期,为了防范各级官员弄权地方,一度实行南北更调制度,即南人只能任职北方、北人只能任职南方,同时又将全国划分为三大行政区,施行地方主要行政官员轮换制。但是,由于地域回避限制过于严格,地方官员调任频繁、任职遥远,导致很多地方空缺官职难以得到及时补充,不得不又将回避地域限定为省一级,同时将滇、贵等边疆地区地方官员任职回避范围缩至府级区划。入清以后,在继承明代回避制度的基础上,对官员任职回避要求进一步细化,如康熙四十二年规定,各级地方官员任职,“五百里内,均行回避”。

实行回避制度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行政廉洁。历代之所以制定日益严格的回避制度,是因为中国有重乡土、重血缘关系的传统,各级地方官员很容易陷入各种复杂关系网,难免会利用自身的权力为亲友谋利,从而导致行政腐败。而回避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官员在任职与具体行政公务中,脱离原本熟悉的关系网,避免官员利用亲属、乡土关系腐败,防止出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后果。从历史经验来看,尽管历代王朝腐败现象层出不穷,但是随着唐宋以后回避制度日趋严格、规定日益细密,官员的腐败现象虽然依旧存在,但是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汉、魏晋时代梁冀、石崇那样庞大、富可敌国的家族腐败,官场腐败更多的是官员个体行为,证明严格回避制对防止腐败确有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郑金刚的《中国历史上回避制的困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人唯亲的现象在中国早已有之,统治者也有意识地加以防范,汉武帝时禁止地方官吏在本郡任职的规定开避亲制度之先河。

B.东汉桓帝时制定的 “三互法”,包含了亲属回避与地域回避两方面的内容,初步奠定了中国历代行政回避制度的基础。

C.为抑制地方官员的势力,唐代初期,地域回避规定更加明确和严格,大部分地方连官员籍贯所在地的邻近州县都要回避。

D.回避本籍一直是行政回避制度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变迁,回避范围曾不断扩大,回避田产所在地也曾纳入了制度规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严苛的地域回避制度是一把双刃剑,虽能起到防范各级官员弄权腐败的作用,但也带来了有位无官的负面影响。

B.宋代地方官员任职回避的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严格规定官员只能在田产所在地以外的区域任职。

C.在限定行政区域的基础上补充里程限定,是清代较明代在地方官员任职回避制度制定上更显细化的表现。

D.回避制降低了重乡土、重血缘关系的传统对官员行政的影响,减少了地方官员依靠宗族、地方势力弄权的可能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代实行的回避制度是为了防止出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防范地方滥权,事实证明这一制度在历代都有它的积极作用。

B.清代对官员任职回避的规定最为严格,但单纯依靠人事回避制并不能杜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类腐败现象的发生。

C.魏晋时代石崇富可敌国的家族腐败,证明回避制度一旦松懈或执行不力,容易导致地方势力极度膨胀。

D.自回避制实行以来,历朝历代不断对其进行完善、细化,且日趋严苛,发展到明清,行政效率降低等弊端日渐显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走进书店,最畅销的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啊,健康类啊,营销类啊……读它可以直接帮你升学、谋生,获得利益。其实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样的机会。不仅读书是这样,世上很多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