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小公务员之死 (俄)契·诃夫 一个美好的晚上,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小公务员之死

(俄)契·诃夫

一个美好的晚上,一位心情美好的庶务官伊凡·德米特里·切尔维亚科夫,坐在剧院第二排座椅上,正拿着望远镜观看轻歌剧《科尔涅维利的钟声》。他看着演出,感到无比幸福。但突然间,他的脸皱起来,眼睛往上翻,呼吸停住了……他放下望远镜,低下头,便阿嚏一声,打了个喷嚏,无论何时何地,谁打喷嚏都是不能禁止的。庄稼汉打喷嚏,警长打喷嚏,有时连达官贵人也在所难免。人人都打喷嚏。切尔维亚科夫毫不慌张,掏出小手绢擦擦脸,而且像一位讲礼貌的人那样,举目看看四周:他的喷嚏是否溅着什么人了?但这时他不由得慌张起来,因为他看到,坐在他前面第一排座椅上的一个小老头,正用手套使劲擦他的秃头和脖子,嘴里还嘟哝着什么。切尔维亚科夫认出这人是三品文官布里扎洛夫将军,他在交通部门任职。

“我的喷嚏溅着他了!”切尔维亚科夫心想,“他虽说不是我的上司,是别的部门的,不过这总不妥当。应当向他赔个不是才对。”

切尔维亚科夫咳嗽一声,身子探向前去,凑着将军的耳朵小声说:“务请大人原谅,我的唾沫星子溅着您了……我出于无心……”

“没什么,没什么……”

“看在上帝份上,请您原谅。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请坐下吧!让人听戏嘛!”

切尔维亚科夫心慌意乱了,他傻笑一下,开始望着舞台。他看着演出,但已不再感到幸福。他开始惶恐不安起来。幕间休息时,他走到布里扎洛夫跟前,在他身边走来走去,终于克制住胆怯心情,嗫嚅道:“我溅着您了,大人……务请宽恕……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哎,够了!我已经忘了,您怎么老提它呢!”将军说完,不耐烦地撇了撇下嘴唇。

“他说忘了,可是他那眼神多凶!”切尔维亚科夫暗想,不时怀疑地瞧他一眼。“连话都不想说了。应当向他解释清楚,我完全是无意的……这是自然规律……否则他会认为我故意啐他。他现在不这么想,过后肯定会这么想的!……”

回家后,切尔维亚科夫把自己的失态告诉了妻子。他的妻子先是被吓着了,但后来听说布里扎洛夫是“别的部门的”,也就放心了。但他觉得妻子对发生的事过于轻率了。

“不过你还是去一趟赔礼道歉的好,”他的妻子说,“他会认为你在公共场合举止不当!”

“说得对呀!刚才我道歉过了,可是他有点古怪,而且一句中听的话也没说……再者也没有时间细谈。”

第二天,切尔维亚科夫穿上新制服,刮了脸,去找布里扎洛夫解释。他走进将军的接待室,看到里面有许多请求接见的人。将军被围坐在其中,已经开始接受呈文了。将军询问过几人后,抬眼望着切尔维亚科夫。

“昨天在‘阿尔卡吉亚’剧场,如果大人还记得的话,”切尔维亚科夫说,“我打了一个喷嚏,无意中溅了……务请您原……”

“什么废话……天知道怎么回事!”将军扭过脸,对下一名来访者说:“您有什么事?”

“他不想说!”切尔维亚科夫脸色煞白,心里想道,“看来他生气了……不行,这事不能这样放下,我要跟他解释清楚”

当将军接见完最后一名来访者,正要返回内室时,切尔维亚科夫一步跟上去,又开始嗫嚅道:“大人,倘若在下胆敢打搅大人的话,那么可以说,只是出于一种悔过的心情……我不是有意的,务请您谅解,大人!”

将军做出一副哭笑不得的样子,挥一下手。

“您简直开玩笑,先生!”将军说完,进门不见了。

“这怎么是开玩笑?”切尔维亚科夫想,“根本不是开玩笑!身为将军,却不明事理!既然这样,我再也不向这个装腔作势的人赔不是了!去他的!我给他写封信,再也不来了!真的,再也不来了!”

切尔维亚科夫这么思量着回到家里。可是给将军的信却没有写成。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出这信该怎么写,只好次日又去向将军本人解释。

“我昨天来打搅了大人,”当将军向他抬起疑问的目光,他开始嗫嚅道,“我不是如您讲的来开玩笑的。我来是向您赔礼道歉,因为我打喷嚏时溅着您了,大人……说到开玩笑,我可从来没有想过。在下胆敢开玩笑吗?倘若我们真开玩笑,那样的话,就丝毫谈不上对大人的敬重了……谈不上……”

“滚出去!!”忽然间,脸色发青、浑身打颤的将军大喝一声。

“什么,大人?”切尔维亚科夫小声问道,他吓呆了。

“滚出去!”将军跺着脚,又喊了一声。

切尔维亚科夫突然感到肚子里什么东西碎了。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着,他一步一步退到门口。他来到街上,步履艰难地走着……他迷迷糊糊地回到家里,没脱制服,就倒在长沙发上……咽了气。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的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向布里扎洛夫将军前后进行了多达六次的“道歉”,而且一次比一次显得郑重、真诚而又卑怯、悲戚。

B.小说运用了重复和渐进深入的描述技巧,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一个喷嚏对主人公的影响,也使人物的心理变化逐步显现。

C.小说不仅表现了作者对思想庸俗、生活猥琐的小市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痛恨,也表达了其对罪恶的等级制度的控诉。

D.小说灵活地运用了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这一典型形象。

E.小说的格调幽默诙谐。切尔维亚科夫在观看歌剧时把喷嚏溅到了一位将军头上,然后就陷入了循环往复的道歉之中。

2.小说中切尔维亚科夫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请问小说中切尔维亚科夫回家后和妻子谈话的情节可以删去吗?请简要分析。

4.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小公务员的死亡?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1.AD 2.切尔维亚科夫是一个胆小怯弱,具有奴性心理且地位卑微的小公务员形象。(共3点,每点2分,每点要结合作品内容具体分析) 3.不可以。①这段情节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胆小怯弱、惶恐忧郁的性格特点。当他的妻子得知布里扎洛夫是“别的部门的”,就放心了的时候,他觉得妻子对这件事的态度过于轻率了。②切尔维亚科夫的妻子的言行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当切尔维亚科夫内心惶恐不安地把自己的失态告诉妻子时,她给予丈夫的建议是向长官道歉,这才有了之后的切尔维亚科夫向扎洛夫将军的道歉。③表现了当时俄国社会中切尔维亚科夫式的奴性意识和等级观念的普遍性,进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不仅切尔维亚科夫,就连他的妻子也认为应该再向布里扎洛夫将军进行赔礼道歉,可以看出奴性意识在人民心中的根深蒂固。(3点,每点2分,每点要结合作品内容具体分析) 4.是面对切尔维亚科夫的道歉,将军始终生硬而傲慢的态度;是小公务员胆小怯弱的性格;更主要的是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导致了他的死亡。 ①从情节上分析是一个喷嚏导致了小公务员的死。一个小公务员不小心将喷嚏溅到了坐在前排的将军级文官身上,他惟恐大将军会将自己的不慎视为自己的粗野冒犯,而一而再再而三地道歉,就是这执着地道歉,在遭遇大将军的不耐烦与呵斥后一命呜呼。 ②从性格上分析是胆怯和懦弱导致了他的死亡; ③从社会制度角度分析,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关系是造成小公务员之死的根本原因。大将军比小公务员地位高,这在当时的社会中,地位的差异给小公务员在精神上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导致了小公务员的恐惧和死亡。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思考时,可根据文章内容及人物形象来分析判断选项的表述是否正确,A项,小说中切尔维亚科夫向长官布里扎洛夫将军前后进行的六次道歉并不真诚;D项,文中刻画切尔维亚科夫这一人物形象时没有使用外貌描写。故选AD。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例如,“我不是如您讲的来开玩笑的。我来是向您赔礼道歉,因为我打喷嚏时溅着您了,大人……说到开玩笑,我可从来没有想过。在下胆敢开玩笑吗?倘若我们真开玩笑,那样的话,就丝毫谈不上对大人的敬重了……谈不上……”塑造出了切尔维亚科夫的奴性心理和胆小的形象。以此类推,再从地位卑微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本题考查情节在文中的作用的探究能力。答题时,要先概述切尔维亚科夫回家后和妻子谈话的情节内容,然后再结合着具体内容,从内容、结构、人物形象、主旨等角度分析作答。例如,当他的妻子得知布里扎洛夫是“别的部门的”,就放心了的时候,他觉得妻子对这件事的态度过于轻率了。由此就从侧面烘托出了主人公切尔维亚科夫胆小怯弱、惶恐忧郁的性格特点。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个性化阅读的探究能力。探究什么原因导致了小公务员的死亡,自然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联系社会现实,从作者的创作意图角度,结合着时代背景分析阐述自己的看法与理由。组织答案时,要根据以上分析,从直接原因(切尔维亚科夫)、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社会制度等角度阐述理由即可。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子无良媒。

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                         

固时俗之工巧兮,            背绳墨以追曲兮,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磐石无转移。

       ,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去日苦多。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固知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其孰能讥之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注】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把这一天叫作寒食节

1.试从景与情的关系分析诗歌的前两句。

2.诗歌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七月既                  望:农历每月十五

B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    :篇章

C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流光          :逆流而上

D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袅袅:形容箫声余音悠长婉转

2.下列各句,句式与“客有吹洞箫者”相同的一项是﹙﹚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3.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C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D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一下,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

也有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他说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就意味着匮乏,你缺什么往往就对什么有欲望,而匮乏意味着痛苦。所以,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但是欲望满足以后,人是不是就快乐了呢?非也。欲望满足以后是无聊。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来理解的话,幸福确实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超越欲望层面来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比如你非常爱读书,你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痛苦吗?你不会。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不会。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快乐。这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一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谈。

(摘编自周国平《幸福的哲学》)

1.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人说,幸福好像是很主观的个人感觉。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对幸福的认识也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B按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幸福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各种事情其实都是获得幸福的手段。

C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一派认为幸福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烦恼,而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

D西方“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人们在满足自身灵魂、精神的需求后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代以来,英国哲学家休谟等人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你若只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最终你得到的也许是更大的痛苦。

B伊壁鸠鲁认为,物质欲望的满足不能使人快乐,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C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着痛苦和无聊,人受欲望支配,欲望没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而满足以后则无聊,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

D在幸福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众说纷纭,是因为每个人看重的不同。我们若从满足身体和物质欲望的层面理解,就不会有幸福感。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快乐主义”认为,身体健康、灵魂安宁让人们感到很快乐很幸福,人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快乐,并理智地寻求快乐和幸福。

B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也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庄子认为与天地精神往来快乐无限。

C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这种思想和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康德等人强调的精神满足比较接近。

D人们渴望得到幸福,但是想获得真正的幸福,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脱纯粹物质欲望的支配,丰富精神的世界,寻求心灵的满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满分5 manfen5.com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做,不得抄袭。注意卷面整洁,字迹规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