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追忆钱学森:此生三事最关情 11月1日凌晨,凄厉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追忆钱学森:此生三事最关情

11月1日凌晨,凄厉刺骨的雨夹雪笼罩京城。这是22年来最早的一场冬雪。有人说,这场不期而至的初雪,是为一位老者的逝去而下的。“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这是钱学森对官位和地位的不屑。“我姓钱,但是我不爱钱。”这是钱学森对金钱与利益的鄙薄。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懂得拒绝的人不多,钱学森拒绝了很多虚名浮利,却赢得了更高的声誉。

就在冬雪降临的前一天,这位98岁高龄的科学巨匠溘然离世,走完他辉煌的一生。据说他走得平和安静,一如他生前的低调内敛。

“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说这话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位美国海军次长。

1935年赴美留学的钱学森,36岁已成为麻省理工的终身教授,被视为当时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与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而他深情地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得知钱学森要回国,美国联邦调查局多方阻挠甚至强行逮捕。此后,中国政府提前释放11名美国飞行员战俘,才换回了钱学森。回国后,钱学森白手起家造导弹,从零开始教徒弟,在火箭导弹、控制科学、应用力学、系统科学、航天技术、思维科学等方面做出卓越成就。

功成名就的钱学森着迷于以他从航天技术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系统科学方法,去解读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形形色色的问题。这个“天性害羞、内向,才智过人,只想一辈子安分守己做研究的科学家”,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他眼里,科学无禁区,思想无禁区。

如今,钱学森三个字,几乎就是中国对科学家品质的诠释。而说起来,钱家是依照“继承家学,永守箴规”八字论辈取名的,“学”是辈分,至于名字“森”,繁茂之意,并无特殊含义,最初曾用 “林”。不过,“学森”的谐音是“学深”,倒是体现了学问深远之意。而家庭对他成长的影响也可谓深远。

钱学森出身书香门第。当代众多政治家和学者均出自这个家族,诸如钱其琛、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复、钱穆等,家族的辉煌触动着钱学森。钱学森之父钱均夫既是一位爱国的革命人士,亦是新中国文史专家,他对钱学森要求极其严格。而钱学森的岳父蒋百里,更是著名军事教育家,与蔡锷、张孝准并称为“中国士官三杰”。钱学森与夫人蒋英长达一个甲子的婚恋故事,被世人传为佳话。

钱家和蒋家乃世交。蒋百里有“五朵金花”,而钱均夫膝下只有独子钱学森,便恳求蒋家把蒋英过继给他们。蒋百里夫妇慨然答应,从此蒋英改名“钱学英”,并与奶妈一起住进了钱家。钱学森和“钱学英”还曾一起合唱《燕双飞》,博得两家的喝彩。蒋英后来毕业于柏林国立音乐学院,成为优秀的歌手、钢琴家。1947年,钱学森回国,深情打动蒋英,两人心有灵犀,在上海结为连理,之后共赴美国。1950年8月,正当钱学森一家准备离开美国之际,美国政府竟以莫须有的罪名扣留了他们长达5年之久。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钱学森吹竹笛,蒋英弹吉他,两人共同以音乐排解内心的寂寞与烦闷。在蒋英的关怀劝慰下,含冤忍怒的钱学森很快用意志战胜了自己,他安下心来,开始埋头著述。一册《工程控制论》和一册《物理力学讲义》,便是蒋英与钱学森贫贱不弃,生死相依的笃爱深情的结晶。钱学森生前也承认从妻子的艺术知识中他获得了很多科学研究的灵感。

从44岁回国到98岁去世,半个多世纪里,钱学森备受历届国家领导人的尊崇:新中国成立早期周恩来亲自过问并引进这位“海归”;毛泽东邀请他参加生日宴会,并特意安排他坐到自己的身边;邓小平每每论及科学技术都不忘提及钱学森的名字;江泽民授予他的这位上海交通大学的学长“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胡锦涛亲自登门到家中给他拜年;温家宝更是像朋友串门一样连年去看望他,最后一次是在他去世前的86天。正是这样的尊重与关怀为这位科学巨匠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温家宝总理亲往探望钱学森时,长卧病榻的他最为关注的,是国家科技人才的后续培养。他曾六次饱含忧虑地向总理发问:“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位科学老人的赤诚相问,足以衍化成这个国家和民族绵长的思索。

一位科学家的成长,除了天赋与努力之外,还需要适宜的土壤和空气。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能做的,除了纪念钱学森先生,最好的缅怀方式莫过于给予后来者同样的眷顾。如今,世上已无钱学森。而下一个钱学森,尚不知在何处。

                                    (摘自《时代周报》有删改)

1.文章以“22年来最早的一场冬雪”开篇,有什么目的和作用?

2.题目所说“此生三事最关情”是指钱学森一生中的哪三件事?

3.文章说“一位科学家的成长,除了天赋与努力之外,还需要适宜的土壤和空气”,从文章看,除了天赋与努力还有哪些“土壤和空气”促进了钱学森的成长?

4.文中说“如今,钱学森三个字,几乎就是中国对科学家品质的诠释”,请结合文章分析钱学森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并阐发你从中得到的两点启示。

 

1.文章开篇以“22年来最早的一场冬雪”渲染气氛,(1分)以圣洁的雪引出了对钱学森高尚品格的描写,(1分)表达了对钱老的敬仰和对其逝世的哀悼之情。(2分) 2.①艰难归国大放异彩; ②美满婚姻良缘天成; ③病榻关心人才培养。 3.①家学渊源:家族辉煌对他的触动和父亲对他的严格要求。 ②妻子帮助:妻子给了他精神上的支持和科研上的启发。 ③领导关怀:新中国各代领导人都对他关爱有加。 4.①品质:淡泊名利(懂得拒绝),热爱祖国,爱好广泛(有探索精神),乐观坚强,重视人才(教育、人才培养),目光长远(有忧患意识)。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关于景色描写的作用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语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此题的语段在文章的结尾,分析时注意和标题文章的开头,文章的主旨的联系。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作用题是阅读题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主要以概括和分析作用的形式出现,分析作用也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景色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景物描写的作用有如下几点: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景物描写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有时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例如叶圣陶的《夜》开头写道: 一条不很整洁的里里,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发出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 这句景物描写用了“黄晕”、“ 模糊”、“ 惨淡”、“ 阴暗”四个形容词,来烘托小说的典型环境。说明故事是发生在一个夜里,一个令人恐怖的夜,一个心头笼罩着阴暗的夜。通过景物描写反映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例如高尔基的《母亲》中写道:“严寒干燥的空气紧紧地包围住他她的身体,直透到咽喉,使鼻子发痒,有一刻工夫使她不能呼吸。”既写出母亲此次行动的时节,又烘托了紧张的气氛。而母亲“满意地听她脚下的雪发出的清脆的声音”以及“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似的冷空气吹到她脸上,这使她觉得很爽快,于是她把冷空气深深地吸进去”等描写又显示母亲从事革命工作时的兴奋之情,为塑造临危不惧的革命母亲的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三、展示人物性格 人物周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因此作家注意用景物来展示人物性格。例如鲁迅《祝福》中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送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从对联和书籍的内容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他懒散、自私伪善,冷酷无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四、推动情节的发展 有时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例如《祝福》中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门槛,但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声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景物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了一幅恬淡朦胧的荷塘月色图,实际上寄托了朱先生的情感。朱自清是一名新文学运动的战士,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给他心灵上投下了落寞的阴影,他既对黑暗的现实不满,又不愿投身革命,所以幻想超脱现实。他借荷塘月色抒发的正是这种幻想超脱现实的情感。 2. 试题分析: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言语理解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能力。这一能力点的基本要求:先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此生三事最关情”重要信息为“三事”“关情”筛选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综合分析文章的题目,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基本考点指向以下几方面:一是从名词概念出发,要求考生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的知识概念或重要语句,要求考生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其中包括体现概念和语句内容的若干要点(形成的条件、原因或相关因素)。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要求考生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或者是按提供的例句去寻找同类的语句。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或在结构层次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要求考生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找到“土壤和空气”,“ 土壤和空气”应该是比喻性的词语,相当于有利性的条件和支持。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土壤和空气”, “ 土壤和空气”应该是比喻性的词语,相当于有利性的条件和支持。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4.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本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答题的步骤是首先亮出观点;然后结合文本阐述理由。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找到体现他那些品质,用文中的事例进行说明,然后谈对自己的启示。注意“品质”的内涵。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本题第一问就是如此,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从反面论证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与《荀子·劝学篇》指出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相近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叫弦管作离声。

1.这是一首以“饯别”为主题的诗歌,你认为诗人在这离别酒宴上的心情如何?请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回答。

2.人们是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下为诗人饯行的呢?你认为诗歌里有关饯行环境的描写与诗人表达出来的主观情感和谐吗?简述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范文正公文集》序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品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注释】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轼从旁,则能诵习其辞    窃:偷偷地、暗中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       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        酬:报答

D故天下信其诚,争尊之      师:师从、学习

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②屠暴起刀劈狼首

B童子何用知 ②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C吾得为人 如是熟能御之

D公独不识 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童年时进入乡校读书有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了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苏轼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庆历圣德诗》文中的语句。

B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等语句直接表现了苏轼对范仲淹景仰之情。

C苏轼一辈子没有见过范仲淹但范仲淹的次子、三子和四子托付苏轼为范公遗稿作序。苏轼接受他们的托付才写了这篇序文。

D这篇序言行文朴素如话家常叙写了苏轼童年时一些往事及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4.把第Ⅰ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⑵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微波是一种能在真空或空气中直线传播,波长很短(1毫米~1米)的高频电磁波,具有传播速度快、穿透力强、抗干扰性好、能被某些物质吸收等特点。微波武器又叫射频武器或电磁脉冲武器,它是利用高能量的电磁波辐射去攻击和毁伤目标的。由于其威力大、速度高、作用距离远,而且看不见、摸不着,往往伤人于无形,因此,被军事专家誉为高技术战场上的"无形杀手"。

微波武器的工作机理,是基于微波与被照射物之间的分子相互作用,将电磁能转变为热能。其特点是不需要传热过程,一下子就可让被照射材料中的很多分子运动起来,使之内外同时受热,产生高温烧毁材料。较低功率的轻型微波武器,主要作为电子对抗手段和"非杀伤武器"使用;而高能微波武器则是一种威力极强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

微波武器是隐形飞机的克星。这主要是由隐形飞机自身的设计特点造成的。

隐形飞机为了达到隐形目的,需要尽量减少翼面,有的连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都取消了,这样就必须采用电传操纵系统、推力矢量系统等先进技术,才能解决飞机的纵向和横向安定性、操纵性等问题,因而比其它飞机对机载电子设备的依赖程度更高。另外,为了改善全机的防探测效果,它们的结构和外表通常都要采用吸波材料和涂料,以便大量吸收雷达波能,不使之反射回去,这是隐形飞机能够"隐身"的原因之一。但是,事物终究一分为二,有所长则必有所短,由于目前大部分军用雷达工作在微波波段,隐形飞机能大量吸收雷达波也就会大量吸收微波,这就铸成其自身的致命弱点,自招"杀身之祸"。当隐形飞机被微波武器发出的高能电磁波照射到时,机体会由于过量吸收微波能量而产生高温,轻则因瞬间加热而失去控制,重则整架飞机都会被烧毁、熔化。

另外,微波武器不是采用"点"的攻击方式,而是强调"面"的攻击效果,隐形飞机无论如何"隐形",只要在一个区域内被罩住,都难逃"天罗地网"。

目前,国外微波武器已发展到实用阶段,如俄罗斯的电磁脉冲弹和英国的微波炸弹均能将大功率、不可见的电磁辐射短脉冲发送到较远距离上,用来破坏敌方的坦克、导弹、飞机以及通信和电子设备等。军事专家们预测,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发展,电磁武器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前景会越来越广泛。

1.下列对"微波"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微波包括电磁波、射频和电磁脉冲。

B.不管有没有空气,微波都能够直线传播,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C.微波能被飞机各个部件大量吸收,因而能够毁伤飞机。

D.微波这种波长很短的高频电磁波能快速传播、不受其他任何干扰。

2.下列对微波武器工作机理的有关方面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微波武器能将电磁能转变为热能,是基于微波与被照射物之间的分子相互作用。

B.微波武器能够使被照射材料中的很多分子运动起来,使之内外同时受热,产生高温。

C.微波武器攻击和毁伤目标的手段,是利用高能量的电磁波辐射。

D.所有类型的微波武器都能迅速地、大规模地、毁灭性地破坏敌方设施,威力极强。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隐形飞机为了达到隐形的目的,于是尽量减少翼面,有的连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都取消了,难以机动灵活地避免微波武器的攻击。

B.目前大部分军事雷达工作在微波波段,隐形飞机通常采用吸波材料和涂料来大量吸收雷达波,同时也就会大量吸收微波,自招其祸。

C.微波武器是隐形飞机的克星,隐形飞机无论如何"隐形"都逃不过微波武器的"天罗地网",无法发挥其特殊作用。

D.微波武器威力大、速度高、作用距离远,且看不见、摸不着,往往伤人于无形,必将广泛取代常规武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欧洲有一种米罗虾,世世代代生活在伏尔加河的最深处,从未见到过一丝阳光。一天,一只米罗虾忽然心血来潮,想去浅水区感受一下煦暖的阳光,那感觉只听长辈们描述过,但它从未真正感受过。  

当它独自游到浅水区时,眼前的景象让它感慨万分,依依垂柳,暖暖阳光,周围的鱼儿们自由自在地播着尾巴,欢快地穿行于青青水草间。它长长地叹了口气,觉得水下生活实在是太委屈自己了。突然,它的胸口感到了一丝憋闷,还没来得及反应,就昏昏“睡”去了。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体为议论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